戴根有
一 “我走上金融这条路后,就是干一行学一行。”
“我走上金融这条路后,就是干一行学一行。”干一行就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接触行业的所有现象;学一行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弄清现象背后的道理。“我就是抱着这个理念,做事时,努力弄清事情背后的逻辑关系,这样自己心里踏实了,同时工作水平也提高了。这是我全部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的工作和学习路子。”
1971年,戴根有在安徽省财政金融学校学习。由于是老三届高中生,又品学兼优,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财政金融局农村金融处工作,从此开始了与金融行业的不解之缘。
戴根有的职业生涯,1984年以前,一直在安徽工作。当时正值全国思想解放,他联系安徽金融经济实际,从事现实金融问题的研究。在《金融研究》尚未正式出刊前的前期内部刊物《金融研究动态》上就已开始发表文章,随后成为《金融研究》约10位特约撰稿人之一。1984年10月,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总行缺干部,经国务院领导批准,从全国调10名干部进京,戴根有是其中之一。这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始终扎根中国金融,从未离开过,直到2010年退休。
在安徽期间,正值全国社会风气蓬勃向上阶段,国人迫切希望改变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希望通过经济改革带动社会全面发展。戴根有当时坚持每天工作和业余学习16小时左右,时刻关注杂志和报纸前沿动态文章。由于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是政治经济学,但同时又旁听了哲学专业的课程。这为之后他的工作和写作提供了哲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当年戴根有家庭生活很困难。他记得有一次看中了一本内部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但同时自己脚上的一双布鞋也已经很破了。买鞋就不能买书,只能在二者之间选其一,最终还是选择了买书。虽然脚上仍踩着破布鞋,但心中却为买到那本书而心满意足。。
1992年,邓小平提议恢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讨论经济问题的议事机构。戴根有作为业务骨干被选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行里最初推荐我去的时候我是不愿意去的。当时我在调统司负责宏观经济分析,工作非常得心应手。我和我的团队已经互相了解与磨合得很好了,正是可以做出一点成绩的时候。”但是戴根有最终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整整五年时间,他依然坚持干一行学一行。其间参与筹备了多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参与了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起草。“当时我的日常工作是具体负责联系财政和银行,负责及时反映财政和金融运行情况,同时参与中财办组织的重大中长期经济问题的调研。”从1994年开始,现在每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度就是当时确立下来的。
1997年10月,戴根有回到人民银行任货币政策司首任司长,同时兼任货币政策委员会首任秘书长,到2003年10月,整整六年的时间。戴根有努力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中国货币政策建议并组织具体操作。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方针,保持了货币信贷基本稳定,推进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配合监管部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现在回过头看,那一时期各项主要宏观金融指标控制都保持住了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
2003年,戴根有任征信管理局首任局长同时兼任征信中心首任主任。当时征信对他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依然坚持“干一行学一行”。在任六年时间,他与同事共同努力,建立了适合中国实际的信贷征信制度和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又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当年温家宝总理准备在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需要就信用体系建设讲一段话。总理秘书直接找到我,我写了一段作为素材。温总理的讲话确立了中国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至今证明是正确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信贷征信体系是覆盖全国的集中数据库,它覆盖了全国所有的信贷机构。中国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做到了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和分发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从这点来说,它比那些先发国家的同类体系效率更高。
二 理论联系实际
戴根有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他强调,“书一定要读并且一定要读好。不读书,你不能继承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你就还是原始人。但是,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教条主义’。我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为害最大,是吃过大亏的。 ”
戴根有坚信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学习。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当下实际情况,找到背后的客观原因。要把书读“活”。
在货币政策司工作,他常说的一句调侃是“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要从美国实际出发。”今天他又说,“不要拿人家的肤色说自己没病,或者拿人家的肤色说自己有病。”在他看来,所有的调查与研究都必须站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虽然从发展趋势看,当经济发展到相同阶段,很多经济规律表现将会趋同,即今天的美国市场可能就是明天中国的市场,但“明天”这个时间有多长,没有人知道,因此不能用今天美国的做法来指导今天的中国。“就像我们今天读的所有书,都是作者当时他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对所接触到的现实进行的总结,其中经济学著作尤其如此。当你今天读到过往的某本书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生搬硬套它的结论是绝对不可以的。做研究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
直到今天,戴根有依然对中国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和跟踪。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等很多问题,都是他关注的重点。“我今天上午还看到一篇学者的文章,说中国没有量化宽松。他用的是美国人的定义即政策利率为零和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如果按照美国对量化宽松的定义去判断中国的货币政策,那十几年来都没有宽松过。这显然大大脱离了实际,肯定是有很大问题的。中国的量化宽松是贷款增长太快,而同时政策利率仍可以保持在西方看来很高的水平,货币供应量扩张也可以在央行缩表的同时进行。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是极度宽松的,并且由于当年陡然抬高的基数,随后的几年虽然货币供应量增幅降了下来,但仍不能说都是合适的。”
“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从中国实际出发会出大灾难的。最终客观事实一定会反过来教育你。”
三 “年轻人做事要善于总结”
戴根有还坚信善于总结是学习的必要步骤。“如果一个人在一个行业中持续工作了三年还没有总结出自己一套系统的认识,那么只能说这个人要么认识方法不正确,要么是工作中没有用心。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同时善于总结。工作一段回头看看,加以总结,在不断思考和总结中提升自己。需要多读一些哲学书籍,以提升自己抽象思维能力。”他说,在大学期间旁听哲学老师讲列宁的《哲学笔记》同时串讲黑格尔《小逻辑》,让他受用一辈子。
历时三年时间,戴根有完成《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一书的写作,并于1990年正式出版。这本50多万字的书,在当时人民银行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被一些财经院校列为学生必读书。“这本书的写作,就是得益于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工作经历和对经济金融调查与分析的总结,从而才提出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实际的全新宏观经济分析体系。”戴根有说,善于总结可以决定一个人认知和专业的高度。
善于总结,对于年轻人的未来尤为重要。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才能弄清现象背后的本质。“我曾经写过一篇《中国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里面总结了10条经验,有很多人觉得写得很好。事实也证明后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某些曲折是违背了中国自己经验的。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工作中要善于时常回顾、提炼和总结,而要做好这一点,就要适当读一点哲学,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读哲学,是戴根有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也变成了如今他对学生们的要求。“要想拓展能力,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素养。我自己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感谢当时在大学里的哲学老师。我接受的是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而《资本论》就是一部辩证法。”
四 与五道口结缘
戴根有从1993年开始担任五道口硕士生指导老师,一直到2008年为止,一共指导了18位学生。他对每一位学生的近况都非常了解,并如数家珍的向我们介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跟同学们在一起的感觉特别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最纯洁的。”至今,每一年的教师节,学生们都会组织聚会,和他一起渡过。
回想起当年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互动最多的可能就是给学生指导论文。戴根有给学生们指导论文有自己的原则,“我只跟他们聊宏观结构,聊大方向,聊这个事情的逻辑,但是文章必须是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他认为三万字的论文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用几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来,合格的论文是自己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的论文。
五道口从成立之初就秉承着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办学理念,如今学院继承和发扬导师外聘、紧贴金融实务的传统,聘请更多政府和业界资深人士担任兼职导师和授课教师。在戴根有看来,邀请一线有研究能力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讲课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善于出题目。”他进一步解释道:“题目是要让他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去讲,如果到学校只给同学们讲一些金融市场的现象肯定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从现象中总结和提炼出经验,概括出理论。这个课程可能跟学校老师讲的会有些差距,而这个差距恰恰正是同学们思考和提升自我的契机,它能大大缩短学生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