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熙
一 十年坚持,高考圆梦
沈炳熙是“老三届”的学生,初中毕业就直接下了乡,每天在田间地头干农活,上大学似乎成了他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年后被村里选做了民办小学老师,那时候村子小,小学也简陋,就只有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所有课程都包了。沈炳熙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跟公社里其他中学的大学生老师交流更是激起了心中对于知识的渴望,但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他的一腔热血等来的不是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入伍通知书。
当年部队战士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像沈炳熙这样初中毕业又当过老师的人不多,因此领导对他很重视,经常让他给战友进行补课和辅导,组织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也为了更好辅导其他战友,沈炳熙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和读书,他说看马列主义的著作,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很多东西,一般的文字都可以理解,但是一有数学的地方就会看不明白。“我印象很深的是看《反杜林论》时,里面提到直线和曲线统一在一个点的观点,因这个观点是用极限的原理去说明的,而极限是高等数学的知识,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凭借着对知识的追求和执着,沈炳熙系统自学了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的知识。靠着勤奋、执着和聪慧,沈炳熙为自己今后的研究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入伍期间,也有战友通过单位推荐的形式去大学读书,但是因为各种可说与不可说的原因,沈炳熙都与机会失之交臂。一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以后,沈炳熙考入杭州大学政治系,正式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此时,离他当初走出校友已经整整10年了。
杭州大学政治系,又分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专业,沈炳熙是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很坚定学习经济的原因可能是跟过往知识的积累有关,那个时候自己学了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了想要深入去研究探讨的兴趣,另外一个客观原因是当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总体数量还是比较少的,而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相信这是祖国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 资产证券化:合理利用 防范风险
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沈炳熙曾先后在人民银行金融体制改革司、政策研究室、金融市场司工作,是一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家,特别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研究颇深。
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交易,都属证券市场的范畴,而资产证券化是证券市场中一种特定的活动方式。它是以基础资产未来所能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直白地讲,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一个出售资产的过程,但与直接出售不同的是,证券化产品以基础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来偿还投资者。这正应了华尔街的一句谚语: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根据基础资产的不同,资产证券化可分为金融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而企业证券化会更需要注意,因为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比较严格,就证券化而言,制度制定的严密和完整性也更胜一筹。企业则是更多从融资的角度考虑,是对原来依靠企业整体信用融资的方式的突破。这种融资手段的特点,在于它以证券化的企业资产未来现金流来偿付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简而言之,它通过出售资产的收益权来获得等价的资金。
每一种融资方式都有特定的内容、可能的风险和相应的预防措施。把企业资产证券化当作一种万能的融资方式,把各种融资方式,特别是那些不规范的融资方式都以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名义来推广,孕育着很大的金融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包括对基础资产的规范,道德风险的防范,对信用评级的要求等在监管层面都有过规则制定,后来这些规定随着实践也在不停地调整。沈炳熙认为,在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同时防范风险,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能混淆证券化和发债。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债券在金融市场上都属于固定收益类(FICC)产品。两者在表面上的确很类似,但有着本质不同;第二,发展资产证券化不宜一哄而上。证券化产品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业的团队来操作,一哄而上的话容易出现问题;第三,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节奏应与监管能力相适应。与债券不同,证券化产品往往是结构化产品,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有的还包含夹层,再加上一些与之相关的衍生品,往往使得产品结构较为复杂,造成投资人看不清产品背后的风险。客观地说,监管总是滞后的,所以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进程也应与监管能力相适应,两者切不可过于脱节。
三 “商业银行的业务本质还是经营货币”
2016年起,沈炳熙开始担任工商银行总行的外部监事,他会经常到行里去参加会议、进行调研。商业银行的监事会是一行的监督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对本行财务活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监事会成员包括股东代表、职工代表和外部监事。“从中国企业治理结构上来看,监事会也是一种舶来品,对于监事会的职责使命等等,我们现在也都还在探索中。”
在谈到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理解,沈炳熙说:“商业银行的本质业务还是经营货币,这一点不会改变。”商业银行为什么会出现?最早就是人们存放钱的机构,后来银行意识到存放在自己这里的钱还可以用来进行借贷,因此就产生了货币的经营,这一点与投资银行是截然不同的。在沈炳熙看来,未来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本质也不会改变。“商业银行的非信贷业务肯定会发展,尤其是和主体业务相关的关联业务,比如说支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支付的本质就是货币的移动,其实依然是属于货币经营。”
四 坚持一生的教育情结
沈炳熙一生与教育结缘,从当年下乡在村子里当小学老师,到大学毕业以后留校任教,直到后来进银行工作以后,也一直在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教担任兼职教授,教育可以说成为了他不变的坚持。“跟年轻人一起沟通讨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倾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的机会。跟年轻人交流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方向,自己也是提高。” 沈炳熙认为,纯理论的金融教育和金融工程慢慢在走向融合,尤其是在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内部分支之间的相互协同可能会更加紧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与科技的互动等外部联系也会更加密切。
其中,沈炳熙和五道口的缘分尤其深厚,“我在人民银行工作的时候一开始在体改司,后来到研究局,一直都与教学研究等工作密不可分,所以自然就和五道口有了很多联系。”从90年代初,沈炳熙便在五道口开设讲座,担任答辩老师等,2003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2015年担任MBA项目学生的论文导师,可以说是见证了五道口一路以来的发展和壮大。
“五道口的优良传统是注重实践、注重金融发展的前沿,并入清华以后,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上可能比以前要更严格,我想这是一个好的方向,因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层面的学习,除了关注操作层面以外对理论的研究是必须的。两者结合,未来应该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