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吾师洪葭管——教书育人,赤子丹心

发布时间:2015-09-11浏览量:

  洪葭管简介

  1921年1月出生,浙江鄞县人,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研究员。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和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现兼任交通银行咨询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指导教师。

  洪葭管一生致力于金融史学的研究,被誉为“中国金融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因在中国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卓越成就,荣获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2011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洪葭管睿于思考,勤奋笔耕,著作颇丰。过去六十多年,他一直在从事中国金融史的研究,多方设法收集和整理史料,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和编纂的金融史著作多达20种。从1960年主编《上海钱庄史料》,到1993年出版的《中国金融史》、2009年出版的专著《中国金融史十六讲》;从1959年在《学术月刊》发表论文《上海钱庄的产生,发展与改造》,到2011年在《中国金融》撰写《金融史的魅力在于客观真实》,洪老出版、发表的著作、论文不计其数。

  洪葭管原名洪嘉冠,解放后改名。他告诉记者,“葭”字出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意思是竹(芦苇)腔内的薄膜,取其微不足道的含义,“表示改造的决心”。在洪葭管先生看来,金融历史、金融理论、金融实践三者之间是一种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他认为,搞研究、做学问,首先要认真学习并善于运用辩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其次是掌握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透彻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机构等相关问题。

  洪葭管的职业生涯横跨抗战、内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其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1941年,正值日军包围上海租界的“孤岛”时期,洪葭管从家乡宁波鄞县来到上海,在当时的“小四行”之一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总行稽核处当一名办事员。两年后,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四明银行总管理处迁址重庆,已担任该管理处会计科科长的洪葭管也随迁。洪葭管很喜欢稽核这个岗位,因为做这个工作能够接触整个银行的资料、报表,自己之前学的经济学知识有用武之地。他提到,当时年仅二十岁左右的顾准所撰写的《银行会计》一书对他帮助很大。正因为有这段工作经历,解放后,洪葭管在人民银行总行的合营银行金融研究委员会担任副主任,从事金融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编纂工作。这便是他与金融史学研究结缘的开始。此后的六十多年,洪葭管埋首于金融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文革刚结束,他便赶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阅摘旧政权中央银行、中国银行、财政部、四联总处等金融机构的档案资料,连续工作了七个月。这次摘录,为洪葭管此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洪葭管的诸多著作中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乃是1993年出版的《中国金融史》。《中国金融史》是当时人民银行总行教育司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编写的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统编教材,洪葭管任该书的主编和总纂,他自己既是主要撰稿人,同时也花力气作了总纂。《中国金融史》包括古代金融篇2章、现代金融篇5章、当代金融篇2章,共40万字。此书出版后,不仅本科生用,一些院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用。西南财大出版社共印5次,远销海外,影响深远。

  洪葭管另一本扛鼎之作是六卷本二百余万字的《中国金融通史》。他是这套书的主编之一,实际担任执行主编的角色,同时还承担第四卷的撰写。在本书撰写之时,洪老已是80高龄,但仍以不惜呕心沥血再添白发的精神,只为如何把它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来而殚精竭虑,并与其他分主编一起撰写出了各卷具有鲜明特色,共同构成一部系统、全面、有学术价值,能传诸后世的宏篇巨作。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研究决定,组织编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简史》。全面深入研究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程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为此,人民银行党委决定成立编审委员会和编写工作组,并聘请洪葭管为顾问。洪葭管精心审阅了全部书稿,并作出了精彩的评论。他认为,全书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历史时期金融业发展进程。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而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发挥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维护金融稳定,改进和提高金融服务,灵活务实地开展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指出,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崩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后者给世界金融业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应汲取这些历史事件的教训,并致力于各种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安全的维护。

 

道口人的聚会,王爱民(1988 级校友)、李德(1988 级校友)、郑芬(1987 级校友)

 

  洪葭管不仅是一位埋头书斋的金融史学家,更是活跃于上海乃至全国金融领域改革的“出谋划策”者和金融改革的实践者。改革开放的方针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后的1979年12月,他就意识到,仍以过去的《货币与信用》、《货币银行学》或《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学》为教材是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开始呼吁重视《金融学》的研究和金融学科的重建。不久,他参加无锡有关中央银行制度的座谈会,并牵头执笔整理成座谈会综合记录,编成了《中央银行制度座谈会资料汇编》,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本研究中央银行制度问题的专著。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之际,他指出,中央银行担负的繁重任务和所经历的变迁与发展,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虽经惊涛骇浪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起稳定大局、继往开来的作用。人民银行长期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人民银行历届领导的智慧。回望我国几十年来的经济运行实践,平稳运行的年份多,发生通货膨胀以及对之进行治理和抑制的年份亦不少。因此,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还有待完善,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仍有待加强。

  他曾连续发表《关于建立国内资金市场的设想》《外资银行经营范围的研究》等理论文章,和参与交通银行恢复营运一样,直接参与了金融改革,直到以金融学者的身份被聘为上海市市政府参事,连着为两届政府出谋划策。上海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倾注进了他的心血,仅浦东开发开放,他就写出了《为争取设立浦东发展银行的建议》《关于借好、用好开发浦东的政策性资金的建议》《加快外高桥保税区功能开发》等十多篇,博得了“急市长之所急、想市长尚没有想到的一名老参谋”的美称。

 

  李德撰写
  201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