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洪老平时总是显得亲切和蔼,举手投足间风度十足,但是一谈到关于金融的看法,你却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坚持,不含糊,不模棱两可。这种坚持是他60年来从事金融史学研究的执著,也是他对问题看法保持独立思考的风格。最近,他关注的热点问题是金融安全,他反复强调,中国需要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金融学巨著。
2011年3月,记者赴上海采访洪葭管。上海早春的阳光和煦明媚,从陆家嘴地铁站出来,去震旦国际大厦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不过数百米,过天桥,走陆家嘴环路然后右拐即到。一路上游人如织,中银大厦、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花旗集团大厦等摩天高楼鳞次栉比,15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时浦东大楼空置的寂寥已无影无踪,小陆家嘴-这块1.7平方公里的小小弹丸之地,如今已聚集着6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数十万金融从业人员忙碌在这里,和着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紧张步伐。
年逾90高龄的洪葭管也是这诸多金融从业者中的一员,他不仅是这里从寂寥到繁华热闹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之一。现在每周一,他仍然坚持从浦西赶到浦东的人民银行上班。他的办公室里,一张小沙发,一个小书柜,还有一张L型办公桌被一摞一摞的书、资料和报纸占据着。
洪老曾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了10年书,给学生上金融史专题课,深受爱戴和尊敬。这位慈祥亲切的老人至今仍然固执地保持着老派知识分子的本色,笑容谦逊,儒雅有礼。一件老式的西装外套,一件他酷爱的白色衬衣,一条深蓝色的领带上别着一个领带夹,虽然鬓发尽染秋霜,却是气宇轩昂,有人称他是“上海滩最后一位绅士”。采访中,他和记者隔着办公桌相对而坐,挺直着腰板一直只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分。
洪老十分关注金融现实热点问题,言语平和却不失立场。他从1940年代进入银行业,在7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银行职员、教授、政府参事和学者等诸多职业角色转换却依然淡泊如水。从1950年代初开始,他埋首于研究金融史学,至今已编著出版20本书籍,其中,有9本书是他在80岁以后编著出版的。平时,他坚持每天关注新闻时事,看书看报,研究思考,写好文章后就交给助手用电脑打出来。“我现在还能够自己写东西,这真是太幸福了。”洪老很满足地笑道,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闲着,有时候竟然还会感慨,“怎么觉得现在时间还不够用呢?”
教书育人:赤子之心
2009年冬,洪老90寿辰之际,有60多名五道口学生从北京、深圳、杭州等各地赶到上海,为他庆祝生日。大家在一起回忆往日美好的时光,并回顾了洪老从事金融学术研究60年来的治学成果。洪老的人格魅力、对金融史研究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洪老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学者,看到学生对老师的情谊这么深,始终这么尊敬,他内心很受感动。他把当时聚会拍摄的几十张照片拿出来给记者看,并能一一叫出学生的名字、年级,以及工作近况。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他当年教过的,有的并不是他教过的。这情景跟他20多年前在五道口教书时的情景有些类似。
洪老从1984年至1993年在五道口教金融史专题课,就住在学校里面。他非常平易近人,经常跟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上课时,他很和蔼,即使不是学金融史的学生也可以来听课。他在五道口教书的10年中,一共指导过十几位硕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还有的学生论文不是我指导的,但跟我的关系也很亲近。”
洪老感叹,过去尊师重教的风气比现在要浓得多。他起身从书柜拿了一本有年头的书,翻到扉页,“你看,那时是叫恩师呢!这是兰奇写的。”记者看到,在已经发黄的纸张上,是那个时代流行的蓝黑墨水,劲健俊美的钢笔字写着“感谢恩师培养,学生兰奇,一九九0年九月”。
兰奇是洪老的“开门弟子”,五道口1984级学生,现任招商银行董事会秘书。他的毕业论文《近代中国的贴现市场》入选全国性的《经济学博士硕士论文选》,在这篇论文标题下他还署上了指导老师洪葭管的名字。论文选结集出版后,兰奇把这本书送给了洪老。
“这本书里面其他的论文都是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的学生写的,五道口就只有兰奇。”那几年,五道口学生的毕业论文能被选入这套文集的并不多,这篇论文能入选,也说明学术界对金融史的重视和对五道口学生的肯定。洪老为此感到很慰藉。他说:“兰奇的论文原文有6万多字,后节选成2万多字,是真正做过一番研究的。”
“研究”——这是洪老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字眼,在这位热爱研究事业的老人心中,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
不过,洪老指导过的学生,以及从五道口毕业的学生中长期从事专业研究的比较少,洪老笑了一下,似乎有些许无奈,但他又表示,五道口的教学与金融具体业务联系得比较紧密,因而学生的就业也就多偏向从事实际业务。很多学生喜欢自己创业,如果要专注于金融研究工作,会比较单调枯燥,还需要安于清贫,耐得住寂寞。
他说,学生中,出书最多的可能是孟龙、李德。孟龙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中介部主任。那时,他在学校喜欢写诗,文笔很好,人称“孟夫子”。他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现代货币制度史,论文第一稿交上来以后,洪老非常严格,认为还不够完美,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孟龙二话没说,让老师再给他一个星期的时间。一个星期后,经过仔细修改的论文终于获得了洪老的认可。“一个礼拜就逼出来了,说明他是有实力的。”
洪老除了对才华横溢又喜欢研究学问写书的学生格外赞赏有加以外,他对五道口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五道口的“门槛”蛮高的,考进来的学生都非常优秀,而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相互之间经常讨论交流学习,气氛与其他高校不一样。
研究治学:厚积薄发
洪老祖籍浙江宁波,生于1921年民国军阀割据混战之际,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虽没有名校的学习经历,但平时刻苦自学,手不释卷。他21岁时开始进入银行业,在上海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总行稽核处当办事员,此后辗转重庆、南京等地,曾担任分行副行长。解放前夕,他重新回到上海。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后,他任金融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从研究整理中国货币金融史料入手,开始了人生的学术生涯。
1960年,他主编的第一部68多万字的著作《上海钱庄史料》面世,在经济金融史学界受到肯定,也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此后,他出版了《上海金融史话》《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近代上海金融市场》《金融话旧》《金城银行史料》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等多部专著,发表了《从汇丰银行看西方列强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等多篇论文,成为业内知名的金融史学家。
1993年,他学术生涯中的扛鼎之作,由他主编总纂和主要撰稿的《中国金融史》正式出版,填补了中国金融史研究领域的空白。这部书是人民银行总行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撰写的金融类专业的统编教材,影响广泛,至今,已再版印刷6次之多,成为金融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的必读教材。80岁以后,他还出版了52万字的《20世纪的上海金融》,87岁时出版的《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国民政府时期)》以“还历史真面目”,被称之为“可传之后世之作”。
洪老说自己从事研究一向力求厚积薄发。他总是大量地收集资料,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会动笔行文。1977年,他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一待就是7个月。这期间,他一天都没有回过上海,用抄写一千字三毛钱的报酬,请了十几位高中生帮忙抄写档案,收集了500多万字的资料。
洪老被人们誉为中国金融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但同时,他也是现实金融问题的资深研究员。他曾任上海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和上海金融学会副会长,1987年被评聘为人民银行的研究员,同年起担任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达18年之久,从1990年开始,他又担任了12年的上海市政府参事。
洪老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参与1981年在无锡举行的中央银行制度座谈会,并根据会议记录和与会者提供的论文编写了一本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研究中央银行制度的小册子。1986年,他参与重新组建交通银行的筹备工作,负责起草一些文件。1990年,被聘为市政府参事后,他调研了不少热点难点问题,尤其关注通货膨胀问题,撰写了《古今通货膨胀述评》《抑制通货膨胀与发展金融》等多篇论文提出决策咨询意见;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浦东开发区出现不少大楼空置的情况,他组织调研后,提出“小陆家嘴先繁荣”的政策建议。由于他对上海金融史的长期深入的研究,也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心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意见。他撰写的《论历史上上海金融中心和当前重建金融中心》遂成为名篇。最近,他关注的热点问题是金融安全。他还反复强调,中国需要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金融学巨著。
虽然洪老平时总是显得亲切和蔼,举手投足间风度十足,但是一谈到关于金融的看法,你却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坚持,不含糊,不模棱两可。这种坚持是他60年来从事金融史学研究的执著,也是他对问题看法保持独立思考的风格。
在已经发黄的纸张上,是那个时代流行的蓝黑墨水,劲健俊美的钢笔字写着“感谢恩师培养,学生兰奇,一九九0 年九月”。
采访时,最初记者希望洪老能多谈一谈他在五道口教学的情况,但是洪老还是先跟记者介绍了他最近对金融安全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他认为培养学生,教材十分重要,学科建设是办学的重要环节,而金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在学生时代就应该着重培养。
关于当下金融的发展,他有两点想法。
一是金融学科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几十年来,尽管现实金融生活十分丰富,但是金融学的学科建设还没有牢固地竖立起来。进入21世纪,虽然有两本金融学著作问世,但似乎都偏重于教育需要或个人学术成果检阅,还未达到被广大金融业所接受、被金融理论界所认同的程度,也谈不上对政策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对金融实践能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二是金融安全需要防患于未然。金融的作用不应被夸大,应坚持遵循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金融要为发展经济服务,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当前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发展实体经济,防止经济泡沫。鉴于我国金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金融不稳定状况的出现,应下决心组织力量,写出一部符合基本原理又有科学创新,切合本国实际的一部《金融学》巨著来。
老人出新书:成就卓越
洪老现在每天都在思考、工作和学习。他在2001年办了退休手续,但是“人退休工作不退休”,仍坚持继续研究和撰写金融史,不懈怠地从事学术活动。他说,长年累月坚持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80岁以后,洪老还出版了好几本有分量的著作。他很谦虚地说,“世界上的事往往与机遇分不开,自己虽然也作了努力,但由于'山上无老虎'遂使'猴子称大王',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的提高,总会有更高水平的金融史著作问世的。”
他最近出的一本新书《中国金融史十六讲》是“受人欢迎、引人思考”之作。洪老对这本新书亦情有独衷。这本书中记录了许多学术活动,其中,还有很多与五道口学生的合影。在他的心中,他始终认为,他不仅仅只是指导过这些学生,而更多的是学生对他学术活动的关心、支持和促进,大家是相互学习互促互进的。
洪老平时生活非常简朴,随性,自然。他喜欢逛书店买书,极少去公园散步。除了每周一来浦东上班以外,其余时间,他步行往返于浦西的住宅和工作室之间,坚持工作学习,朝九晚六,风雨无阻。
前不久,洪老在媒体上看到第二军医大学大夫吴孟超院士89岁高龄仍坚持每天为一重症病人施行手术的感人事迹,也受到鼓舞。他说,这是他难得的榜样。因为在他的人生哲学中,人老了,但还有能力,就应该继续搞研究,做学问。对他来说“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的追求,似乎是一件遥远的事。
洪葭管,1921年1月出生,浙江鄞县人,上海市金融学会顾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交通银行咨询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指导教师。洪葭管长期致力于中国金融史研究,共编著出版金融史书籍20余部,被誉为“中国金融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此外,洪葭管先生还撰写了大量有关金融史和金融理论方面的文章,在金融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4年,洪葭管先生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转载自《当代金融家》杂志,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