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求学
秦池江老师令人感动之处有很多,其中之一当属其朴实、真诚的品质,而这一点与其家庭背景和生活成长的年代息息相关。秦池江老师出生于湖南一个非常闭塞的山村,十岁以前没见过汽车,十三岁以前没见过火车,上学路上就靠光脚步行。艰苦的环境,让他形成了朴实而又坚毅的品质。
和绝大多数山里的孩子一样,秦池江老师少年时,听不到外面的信息,虽然读过几年书、上过几年学,但对外面世界的发展知之甚少,连新中国宣布成立的大事,是在当年十一月份才知道。解放后他有幸到离山村100多里的县立中学读书,秦池江老师说了四个字——“机缘巧合”。在那年春节到外婆家拜年的路上,偶然遇到去县城赴考的同学,他的哥哥当即拿出家里仅余的一块银元,送他赶上了报考之路。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两年后考入新中国成立的全额免费的湖南银行学校,1953年成为银行学校的首届毕业生。这才为秦池江老师未来数十年从事金融工作铺平了道路。
秦池江老师在湖南银行学校学习时,学了《政治经济学》、《银行会计》、《政府会计》、《工业会计》、《经济统计学》等课程,由于是新中国第一批银行学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现成的教材,大多数教材都是学校老师一边编写、一边上课。学校生活条件也比较简陋艰苦,但学校师生热情极高,同学们都想早日学成,参与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第一线。
青年求志
毕业后,秦池江老师积极响应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和同年级的250多名同学一起从湖南直奔黑龙江(当时为松江省),在那块宽广的黑土地上,一干就是30多年。刚刚到达黑龙江,秦池江老师面临着全新的世界,用其自己的话来讲要“过好七关”:首先要过生活关,黑龙江冰天雪地、吃粗粮,很不习惯;其次是语言关,湖南话别人听不懂,东北话自己不会说;第三是业务关,在学校练得很熟的“大算盘”完全不能用,要重学东北的“小算盘”;第四是要过理论关,接触的业务理论政策同课堂学过的有很大不同,有许多是全新的知识需要重新补课;第五是劳动关,时常有体力劳动,还要下乡支农,一干就是十天半月;第六是过政治关,那时的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每次运动都是“小知识份子”接受改造的课堂;第七是社会工作关,那时提倡到农村、工厂、矿山作调查研究,一边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完成经济调查任务。
提及这些往事,秦池江老师感触颇多,他丝毫没有将这些看作是人生中的苦难,而将其视为对自己的磨砺与锻炼,非常珍惜人生中的这段时间,尤其是社会工作与深入农村的调查。他说:“社会工作很好地锻炼了我,让我学了不少知识。东北农民都非常朴实,非常热情,只要真心地与农民交朋友,就很容易融入他们的生活,可得到他们的实心实意的支持和关怀,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和农村的真实需求”。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上面的政策和下面的具体情况经常会出现不合拍的问题,他总是从农村的实况,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实对上反映实际情况。这就锤炼了“居江湖之远”“忧庙堂之高”的一种心态。
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也为秦池江老师后来的工作以及金融理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关注经济理论、银行理论,首先专注于对通货膨胀、信用膨胀、银行制度和货币政策的研究,后来又逐步扩大研究范围。与学院派的研究者有所不同,秦池江老师的理论研究偏重实践和调研。他认为理论研究必须要面对现实,必须关注经济金融现象后面的具体背景,分析政策指向和现实影响。思维独立,眼光独到,也成为秦池江老师金融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点。
做事认真,待人真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真诚对待每一个人。秦池江老师依靠这看似简单但很难践行的两点,走在“求志”的漫漫长路上,虽坎坷荆棘布满,却始终能勇敢无畏地向前,跨过一山又一山。
采访时,秦池江老师现场指导武玄宇同学
师者风范
秦池江老师在1985年-1995年担任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参与一起撑起了五道口非常辉煌的时代,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端金融人才。在五道口担任导师期间,他的教学理念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倡导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同学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社会知识的局限性以及理想化、模式化的思考方式,思维深度往往不够。针对这一点,秦池江老师并不是代替他们去思考,而是将社会上更广泛、更实务的不同观点和思路介绍给同学们,帮助他们思考。注重培养同学们自身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创新思考的能力。
在离开学院的20年里,秦池江老师始终心系学院的发展,心系中国金融理论研究,他对目前的金融教学提出了四点意见和建议:首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要很好结合。近年来,有一种趋势,过度倚赖于定量分析。一定的定量分析可以起到增加研究精细化、精确化的效果,但理论研究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绝不能过度依赖定量分析而忽视定性分析,模型未必可靠,数据也会骗人。其次,学习西方理论和研究中国国情要很好结合。我们的金融学科不应过度倚赖于西方经济观点。洋人的理论可以佩服,但不能信服。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理论创新,需要用自己的经验教训去理解和探索我们自己国家金融业发展。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更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案例。这些史实,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目前我们缺乏对这些案例认真细心的研究,有一种浮燥和虚无的心态。第三是,我们应当培养具有战略思想的金融人才。目前,流行的金融教材,侧重于某些实务与技巧的研究,但货币和金融里边,是一个社会性的大操练和大战场,有人说是《金融战争》、《资本战争》和《货币战争》,并不以为过。而今我们的金融教育还不足以上升到战略层面,我们对当今世界国际金融战略研究还有待开发。金融人才应当把自己的思维上升到战略的层面,不能完全以商业眼光去思考问题。第四,要提倡学院内部的争论和合作。通过对金融理论、具体政策的课堂讨论形成自己一套完善的理论思路,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点、体系和学术团队。许多大的政策和理论,不能靠少数精英去解决,老师和专家的话可以佩服但不能信服,提倡同学们深入争论、并提倡多方合作;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在合作中形成合力,才于国于民大有裨益。
“中国的金融改革目标应该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不仅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也应该是检验金融改革成果的最好标尺”。秦池江老师是从农家中生长起来的金融工作者,把一生交给了中国的金融事业,是祖国金融事业中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