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唐旭老师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回忆从2002年入学,或者上溯至上世纪90年代末初识唐老师,那许多点点滴滴的往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口头”初识
和老师的初见,大约是在1998年的夏天。当时有幸参加一个四川老乡的聚会,在聚会上碰见了唐老师。早就知道五道口,但是能和大名鼎鼎的五道口的校长相识,对我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当时,真没想到五道口的校长那么年轻(那时的老师才刚刚40出头),那么谦虚儒雅,没有丝毫的架子。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一大群朋友来到京郊一个叫口头村的地方,这里是唐老师和朋友们经常前来休闲的农家。聚餐后,我和唐老师一起在门外的草地上摘一种叫马齿苋的野菜,那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烈日下,唐老师一边认认真真地摘野菜,一边给我们讲各种有关马齿苋的趣闻。我心想,真不愧是五道口的校长,不仅在金融专业方面学问大,而且生活的知识面也很广。不一会摘了一篮子马齿苋,我就拿去淘洗,很快在锅里焯一下,拌着吃别有风味,这大概是我和唐老师的第一次合作吧。聚会期间,友人也曾提起让我报考五道口的博士,但是当时我真的还没有读博士的想法,况且还是五道口的博士,加上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正忙于工作,因而没有马上接受这个建议。现在还记得,当时唐老师和蔼地笑一笑,对我的选择表示了理解。
和外籍人士侃侃而谈
提携之恩
又过了两年,大约在2001年,当时我在北京证券天津营业部工作,这也是资本市场备受煎熬的一个时期。由于股市一直在持续下跌,证券营业部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同时部分也由于公司体制上的原因,我一度对工作感到非常苦闷,感觉很难有什么发展机会,于是便萌发了继续读书的想法。但是由于自己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工科毕业,基本没有经济学的基础,能不能考上五道口的经济学博士,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带着疑问,我和友人一起拜访了唐老师,当我忐忑地说出自己的愿望时,没想到,唐老师的回答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他肯定地告诉我:“你不仅可以考,而且五道口欢迎像你这样有工科背景的学生来报考。”他还建议我当年就报考,即参加2002级的入学考试。这样的结果也完全出乎了我友人的意料,她原以为唐老师即便同意我报考也得等到下一年去了。现在想起来,唐老师对我真是关爱有加,若没有唐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就不可能进入五道口,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唐老师的提携之恩我终身难忘。
在准备考试的日子里,唐老师还特意针对我的情况,介绍了好几位前几级的校友给我认识,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最终我顺利地通过了当年的入学考试。
严师如父
在三年多的读博期间,唐老师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严格要求我,另一方面给予我很多耐心的教导和帮助。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唐老师对我在生活上的关照是无微不至的。由于我工作的单位在天津,要上课又要兼顾工作显然很困难,但是如果不工作我就没了生活的来源,我于是找到唐老师商量我该怎么办。记得唐老师当时非常坚定地告诉我说,继续在那里工作意义不大,不如专心地学习一段时间。我接受了唐老师的建议,在2003年春节后,正式辞去了在北京证券的工作。同时,为了解决我离职后生活上的困难,唐老师又特意安排我参与一部分教研处的工作,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唐老师像长辈一样替我着想,处处关心我,让我十分感动。
另一件事是在论文评审阶段,由于我的经济学基础不够扎实,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我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修改和完善论文。因为那时候,唐老师已经调到总行研究局工作,工作非常繁忙,平时基本没有时间来指导我修改论文。于是,我和唐老师就商量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讨论论文。为了不耽误唐老师和家人周末的安排,我索性就带着论文跟着唐老师和师母一起来出门,或登山或游园,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见缝插针地讨论我的论文。回来后,我又根据唐老师的意见再修改一稿,到下周末再和唐老师交流一次。就这样,大约来来回回我修改了十数次并补读了大量书籍。其间,我有时候也想,唐老师是否要求我过于严格了?改得差不多了就行了嘛。现在我才体会到了唐老师的良苦用心。唐老师是用这样的方式“逼”你一下,“逼”着你认真补习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逼”着你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事实证明,我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对我今天的学习工作都非常重要也十分有用,我也因此而受益终身。
今天,回想起唐老师的音容笑貌,回想起和唐老师在一起的日子,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仿佛就在昨天。我相信,不管今后多久,唐旭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清廉的工作作风,以及他对五道口和所有学生奉献的爱心、诚心,将继续激励我、指引我去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