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朴素、学者风范
我对林老师的第一印象是他非常严肃、对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但相处久了,印象也有了一些变化,发现林老师非常亲近还很随和。
之前和裴勇师兄去过他家,我发现他家的装修很简朴,他的穿戴也十分的整齐朴素,戴着厚厚的眼镜,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做学问做得很深的人,浓浓的学者风范。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我第一次见他并不是在上五道口的时候,而是在考五道口的时候就与他结缘。当时他和黄永鉴老师一起到上海来给我面试,那是与林老师的初次相遇。对他的第一印象,这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他自己做学问也十分严谨。面试的时候林老师询问地也问得比较细,对事情的逻辑和来龙去脉都要问清楚,要求很严格。由于他问的问题都还挺难的,一度让我觉得我心里没底。
保持求知欲,和学生共同学习那个时候,林老师已经退休了,所以他给我们讲课讲得不多。由于他是我毕业论文的导师,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才和他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道口当年的学制是两年半,但我只用了两年就提前毕业了,林老师在这方面给与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首先,提前毕业必须有老师批准,我写论文开始得比较早,找材料、写作进行的各个时间点都比大部分同学早,他看了我的草稿之后就支持我提前完成学业。
另外,我写的题目比较少见,当时大多数人写的都是中国的金融改革,比如,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等,我挑了一个比较冷门的题目,题目是《银行表外业务及其管理》。现在讲表外业务的人越来越多了,但那个时候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领域,而且当时中国的表外业务发展也很少,所以写那篇论文的时候主要引用的是国外的表外业务的一些创新和监管,国内涉及到中国银行的一些相关事例,因为当时中国银行在国内相对比较领先。
林老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教会学校,从小受到了良好教会学校的教育,他的英文程度很好,又是中国银行的金融研究员,对外交流的经验比较多,所以我这个题目跟他的经验比较匹配;所以我定完题目以后就想找林志琦老师做我的导师。他说这个题目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很新的题目,他自己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一边学一边给我指导。我十分佩服他这种精神,因为他那个时候已经快退休了,但是他还有这么强的好奇心来学习一个新的东西,真的很令人敬重。当然,他说自己不懂,想来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我研究的题目一定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他为了更好地给予我指导,自己也找了很多材料,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一般导师不太有时间和精力为学生的题目来单独学习,而林老师却愿意花功夫为我的题目来学习,这一点上对我的帮助就很大。从最开始的找材料到对有些东西的理解,包括对国外监管方面的经验,林老师都给予我很多帮助和指导。
当时有的学生写论文很难见到自己的导师,而我就不同,林老师真的在学术方面给与了我很多指导,使得我能够高效率地完成论文、参加答辩并获得通过。直到现在我都很感谢林老师为了学生的论文一边自己学习,一边指导学生的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
另外,在当时那样一个信息闭塞的时代,林老师作为中国银行研究所的研究员,眼光非常国际化,他也帮助我打开了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经历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恩林志琦老师,先生之恩铭记心间!
(本文根据1991级校友,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董事、经济学家丁爽口述整理而成,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