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第一位“道口人”——甘培根

发布时间:2014-03-19浏览量:

  甘老师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传奇,但折射出的人生信条却又十分朴实、恒久:

  因为自爱,而严于律己、淡泊名利;

  因为爱人,而宽以待人、珍惜情谊。

  一、甘老师与祖国

  甘老师对自己的家乡常怀赤子之心。还记得有一次听他讲“挑帽子”的故事:他小的时候,成都坡路又多又陡,有人就从上坡骑着车子下来,手里拿着一根竿子,沿途将在奋力爬坡的人的帽子一个一个挑起来,那边再有一个人接应,就这样一大堆帽子就搞到手了。讲到兴奋的时候,他欢快得像个孩子,让人忘了他已是古稀之年了。甘老师是成都人,1925年出生,1942年考入当时南迁复课的燕京大学,直至1948年公派赴美留学。

  甘老师对自己的祖国常系报答之念。记得2005年初,众多师生欢聚在五道口为甘老师过八十岁的生日。在一片祝福、感激、肯定的话语之后,甘老师却十分沉重而严肃地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自己最好的22年中,没能为国家做事情”。沉默。没有委屈,也没有抱怨。这种对22年光阴的慨叹令在场的许多人湿润了眼睛。1949年新中国刚一成立,甘老师就回到祖国并且留了下来。1950年他作为第一批海外归国的金融专业人员加入中国人民银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79年获得平反,其间正好22年。

学生们为甘培根老师庆祝八十大寿,前排右一为本文作者柳芳校友

  二、甘老师与“五道口”

  1981年甘老师受命创建“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那年他已56岁,正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的学养、他的见识,使得他创办下的“五道口”很快就在中国高等金融学教育中独树一帜。

  师资好。“五道口”的专业课老师几乎全部是被请进来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他们都是所在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学术好,还具备令人尊敬的师德。还记得北京大学的秦老师,带着厚厚的镜片,走起路来总好像没什么把握,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先生,上课时的板书却总是规规整整、密密麻麻,对治学那种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态度,与他所教授的计量经济学一起,使得同学们肃然起敬。

  起点高。“五道口”的金融教学十分注重国际化。比较早就开始采用英语教学模式,聘请国外金融专家讲授多项专业课程以及最新的国际金融实务,帮助同学们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将视角放得更高一些。还记得有一位讲授投资银行学的“老太太”,她是纽约梅隆银行的前高管。虽然她讲的那些华尔街创新金融产品对于1990年代中期的我们来说,多少有点匪夷所思,但在我们的学习中慢慢激发出这样的思考:这些我们也可以做。

  学以致用。“五道口”重在培养金融实干家。同学们除了上好专业课以外,还有机会聆听许多实务讲座,了解国际、国内金融领域发生的最新事件和变化,将自己所学、所思结合到对实际工作最有用的方面去。学校还鼓励同学们多实践,到中央银行、到金融机构去实习,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金融学的理解和运用。

  甘老师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事业就是“五道口”。自他1981年创建研究生部开始,直至他于2006年离世,他从未真正地离开“五道口”,而“五道口”也深深地打下了他的印记。

  三、甘老师与师母

  甘老师与师母是深深地爱了一辈子。他们因为爱走到一起,也带着爱走完了一生。

甘培根老师和妻子康力在家中

  我记得第一次看他们的婚纱照,真地感到很惊讶。师母是大家闺秀,那时已经穿上了洁白的婚纱,神态优雅甜蜜,而甘老师则多少有点手足无措,但俊朗得不得了。对于自己的表现,甘老师当着师母的面说,他家是封建家庭,要办的是中式婚礼,而师母家是西式银行家,所以一定要拍婚纱,结果他就成了这样。他说着,师母莞尔。

  对于师母,甘老师最感激的是她救了他一命。他在天寒地冻的北大荒病重到经常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师母不顾一切,从北京赶过来,又费了不知多少周折将他抬到火车上,让他在北京的医院里捡回了一条命。他每次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感叹师母这样一个娇小的人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和勇气。从那之后,为了她,哪怕是再大的困难,他也能克服。

  师母去世的时候,甘老师的天也塌了一半。从那以后,每次去看他,他都会忍不住提到师母,每次都会红了眼眶。正是这样一个有炽情真爱的人,才会那样爱他的事业,爱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