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办拜访华润(左:刘晓勇 右:张伟)
问: 您到深圳工作的契机是什么?就您多年的个人工作经验来说,对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金融市场的变化最深刻的感受或体会是什么?
刘晓勇(以下简称“刘”):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从部队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从人民银行到银监会,都是在基层、机关。我从五道口硕士毕业以后分到人总行银行司工作,后来银监会成立时,因为参与《银行业监管法》起草的机缘,我自主选择到法规部工作。在银监会法规部11年的工作经历对个人内涵式的发展很有帮助,为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也创造了机会。回顾自己的职业历程,从事金融监管工作20 年,但是一直缺乏市场的经历,在金融综合经营大趋势下,理论功课没少做,却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华润是著名央企,金融是集团着力打造的板块,能有幸到华润金融工作,可以丰富人生履历,践行综合经营,发挥个人潜能,成就华润事业,我自然是几无考虑就相机而动了。
关于深圳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主要谈五个特点,也是深圳金融业从零开始,发展成我国内地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重要原因:
(1) 经济贡献大。2017 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比超过GDP 的1 /7 ,税收超过1000 亿元,约占总税的1 / 5 。(2) 资本市场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超过2000 家,总市值接近25 万亿,形成了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3) 金融机构多。2017 年末全市分行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439 家,其中法人机构188 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4) 聚集效应好。从最初的罗湖,到现在的福田,以及下一步的南山后海、前海,金融聚集中心区不断形成。(5) 发展有特色。如互联网金融和人民币跨境业务。深圳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居全国首位,在高峰时数量和贷款数量约占全国的1/3 。跨境人民币业务位居全国前列, 2009 年7 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开始试点以来,深圳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累计总规模约8 万亿元,约占全国业务量的1 /8。
问:深圳又被称为 “创新之都”,特区建立近4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深圳都在闯新路,迭出的改革创新之举为经济发展不停注入活力。能否跟我们谈谈您所经历和理解的“深圳创新”呢?
刘:“深圳创新”是从体制创新到科技创新,从政策主导到市场主导,从外部推动到内生演进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体制创新、政策主导创新。体制创新如税收优惠,所得税80 年代初全国是55%,深圳是15% ,比当时香港的18%还低。此外,还有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机制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突破。从金融方面来看如:建立外汇调剂中心、试行利率市场化、打破专业银行界限引入竞争、发行股票和建立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制度创新的优势、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吸引港资企业到深圳投资建厂,带动了深圳出口加工业的飞速发展。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深圳的制度政策红利逐渐消失,创新开始转向以科技为主导,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腾讯、华为、大疆等科技创新领域的明星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相关科技产业的崛起。
深圳科技产业崛起得益于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一是经过30多年的积累,深圳及周边地区已拥有较为完备的高科技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让创新更便捷。二是政府政策透明行政效率高服务意识好打造了叫创新生态。三是政府干预少,以市场为导向让企业"创"主角,创新由外部推动演变成内生驱动。深圳90% 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 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4.05%,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
创业与创新环境好之外,当然还有生活宜居、文化包容等重要支撑,毋庸赘述。
问: 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重要使命,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桥头堡。国内首笔跨境人民币贷款、首个跨境人民币银团贷款、首只“前海概念”境外人民币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等等金融开放的“第一”都在深圳落地。那么您认为深圳实践金融开放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应如何有效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呢?
刘:长期以来,香港发挥着联通内地与国际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经济改革逐步深化、市场开放不断扩大,但金融开放下的资本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尚在试验之中。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桥头堡的深圳|实践金融开放,尤其是人民币跨境融资,有利于打通境内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我现就职于华润金融,从金融机构角度看防范和化解风险,根本是要践行十九大精神要求的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是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金融机构资金脱实向虚、体内循环,增加了融资成本,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风险。金融业迫切需要回归本源,严控风险,服务好实体经济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华润集团是央企,华润金融的发展就是要以融促产、服务主业、严控风险、适度发展。
二是要完善治理,管控风险。良好公司治理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原动力。关键是做到两约束、一分离":约束指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约束、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约束;分离指治理和管理的分离,董事会负责治理,不能干预管理层的日常经营管理。当然,有效的风险管控还要健全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合规功能。
三是借力科技,创新转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快速发展,正在从渠道、产品、服务、风控等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金融业务模式。运营金融科技既能推动金融业务发展,也有助于防控金融风险,特别是给中小金融机构创新转型,质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良好机遇。如珠海华润银行正在实施"小银行、大网络"的信息化银行战略,就是希望借助科技,转型发展。
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亦希望借由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探索,包括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改革等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请您从个人经验和理解的角度谈谈深圳改革开放如何再出发?
刘: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要基于过往经验、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就是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圳可以"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在加强粤港澳金融融合,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金融角度,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打造金融总部基地。超级总部基地是城市在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最终极地位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深圳阿里中心、百度国际总部、高通创新中心等国内外巨头的国际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性总部纷纷在深圳设立,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凸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渐形成。同样,打造金融总部基地,集聚湾区内法人金融机构,有利于粤港澳金融融合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华润银行注册于珠海,实际上机构布局和业务经营范围己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允许辖内法人机构选择在深圳设立运营总部,可以促进区域金融发展,更好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二是打造科技金融中心。深圳已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内地第三大金融中心,在科技产业和金融的结合上有很好的现实基础。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可以促进深圳金融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深圳已涌现了微众银行、平安科技等一大批金融科技公司,科技金融效果初显。未来可以通过更好规划产业集聚空间、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等方式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打造金融科技中心。
(刘晓勇为1993级硕士、1999级博士校友、华润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本文根据对他的采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