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邹传伟,北京大学统计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副研究员。2006年至2015年供职于中央汇金公司、中国投资公司,2015年起为南湖金服合伙人。曾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和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前沿探索奖)。
![](/__local/A/91/3F/123CD215DBC5251AF0CAB96B7E3_2D76B6C2_3053CE.jpg?e=.jpg)
“做金融研究要有想象力”
邹传伟是五道口2008级博士,师从谢平老师。2012年底,他与导师谢平合著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一文在《金融研究》杂志上发表。那个时候,邹传伟还并不知道在这篇文章以后,中国将正式掀起“互联网金融”的大浪潮,它改变甚至重塑了中国金融行业的版图。
根据CNKI对2011年到2016年经济学类高频下载文献的数据统计,其中下载频次最高的正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一文,下载量超过14万次,被引用近3000次,这个数字远高于排名其后的论文。谢平老师和邹传伟因该篇论文获得2014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足以见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热情。
谈起这篇文章引起的巨大反响,邹传伟本人倒是显得有些淡然,“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而做的研究,当时甚至还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说法,就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术探讨,文章发表后产生的影响,对我来说都是意料之外的。”
2010年中旬,在谢平老师的指导下,邹传伟开始对在金融危机期间一项特别受到关注的金融工具——信用违约掉期(CDS)进行研究。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认为CDS在金融危机里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它确实在信用风险管理层面有一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值中国公司债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讨论引入“中国版CDS”。“所以从2010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通过怎样一种市场机制,可以把市场上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起?那个时候没有大数据的概念,我们的研究也只是想探讨一个模糊而重要的想法。”2011年1月,谢平老师与邹传伟合著的《CDS的功能不可替代》一文在《金融发展评论》上发表。邹传伟回顾了自己研究“互联网金融”这个课题的历程,这应该算是一个开始。
2012年初,谢平老师与邹传伟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以“互联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为主题设立了研究课题。4月,中国金融40人年会以“市场经济改革再出发”为主题在北京召开,谢平老师要针对课题研究做主题发言。“发言之前就涉及到命名的问题,后来谢平老师一锤定音,就叫‘互联网金融’,造了这么一个词。”8月,《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一文成型,并随即在《金融研究》上发表。“谢老师是一位非常有前瞻性的学者,能够很早的嗅到一些未来发展的趋势,他一直强调做金融研究要有想象力。这是一个很好展现了金融想象力的案例。”
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一款名为“余额宝”的余额增值服务,仅用6天,用户数量突破100万。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数目繁多的P2P网络贷款平台也在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向保险、券商、银行等进行渗透,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金融”元年。
互联网金融的寒冬已至?
中国互联网金融诞生以来,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专项整治”的骤起骤落过程,虽然解决了传统金融的很多痛点,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但却并非顺风顺水。在宏观经济遇冷、市场激烈竞争、政策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有人说:互联网金融的寒冬已至。面对这种声音,邹传伟则认为,新兴技术影响金融,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
邹传伟回忆自己最早接触到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研究,还是在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我当时研究小微企业信贷的问题,就有看到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Mitchell Petersen 2004年的一篇关于硬信息和软信息的工作论文。与金融有关的信息有不同类型,不同信息适用于不同处理技术,而技术发展直接影响金融信息处理,进而影响金融活动和组织形态。这是技术影响金融的一个主要渠道。”
过去十多年,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趋势一直存在。无论是讨论大数据拓展金融信息来源,人工智能升级金融信息处理方式,还是金融去中介化的确实,无一不在证明这一点。“如果说为什么过去几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核心反映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作用。”
技术一方面提高了金融的可获得性性,从投资方面,余额宝、智能投顾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降低了传统银行理财的“高门槛”,让金融惠及更多普通百姓;从融资方面,P2P网贷、互联网小贷等服务也确实在贷款需求上满足了更多人的资金需求;从支付方面,移动支付让支付变得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综合而言,技术拓展了金融的服务人群,提高了金融的服务效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确有部分机构求大求快,突破了监管底线,特别是合规投资人的限制,“比如之前一些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和网络贷款机构,帮银行或者小贷公司把存量资产拿出来,打包或拆分成理财产品卖给一般老百姓,这类产品比较复杂,风险性高,是不是适合一般老百姓去购买,这其实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个行为。”
邹传伟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乱象”,并不是金融逻辑出现了问题,而是在执行层面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操作所致,“如果我们把好的坏的一面都翻过去,再来看金融科技或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科技影响金融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机构与企业,肩负着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在e租宝之前,大家给予互联网金融的期望太高了,舆论的炒作与市场的泡沫是不能否认的,但如果你一直按照金融学的规范去理解与分析,就有能力去辨别泡沫化的、激进的言论。这正是体现了金融研究的力量和价值。”
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
对于学术研究,邹传伟有着自己的原则:“我自己的感受就是立意可以高远一些,但是写作还是要脚踏实地,按照学术规范研究与分析,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一点也完全践行在他博士论文的写作中。
2009年,恰逢金融危机的高峰期,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已经开始讨论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问题了。邹传伟在谢平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其实我当时对金融监管这个领域并不熟悉,在金融监管这个大的框架下面应该研究什么问题我也不清楚。但是我09年上半年开始追踪,阅读了大量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金融稳定委员会等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报告,以及每天关注Financial Times等刊物上发布的最近监管动态,基本做到了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实时跟踪。”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论文题目直到开题答辩以后才正式敲定,最终定位在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与导师的沟通很及时,能够从谢老师那里汲取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在五道口的两轮答辩过程中,也从老师们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修改意见。”
2012年底,邹传伟完成博士论文答辩。2013年5月,《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一书正式出版。“现在提到宏观审慎监管的时候,还会有人提起这本书。我觉得当时在我能力范围内已经做到最好了,当然也遗留下了一些我至今还没有想明白的问题。但就整个博士论文写作的过程我还是很享受的,特别是研究突破从少到多、由点及面直至豁然开朗的那个过程,这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好的经历。”
哈佛一年
2016年6月,邹传伟动身前往美国,开始在哈佛一年的学习。本着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与外国人沟通的自信心、扩展自己的教育背景这样简单的初心,邹传伟申请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职业中期公共管理硕士/梅森学者项目,但是一年时间全身心投入校园生活,他所收获的远大于此。
在哈佛一年,邹传伟很忙碌,他上了很多课,涉及国际金融、财政、社会保障、气候变化、美国政治体系、英语沟通技巧等等,也包括资产管理、区块链方面的前沿课程。他说想要在这一年里补短板,把之前没学过的东西都补上。“像美国近期经济政策以及美国国会、白宫和美联储等在政策制定上所起到的作用这些问题,帮助我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经济的问题,了解经济问题的政治逻辑。”
在哈佛一年,邹传伟很兴奋,他见到了很多以前只能在书中见到名字的经济学大家,坐在教室听他们讲课,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哈佛经济学系有一位教授Jeremy Stein,我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受到他的启发。所以到了哈佛以后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我的敬仰之情,他很快邀请我去他的办公室交流,并建议我上他开的一门关于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课程。”
“我记得12年清华五道口成立的时候,刘鸿儒老师和吴晓灵院长就说过要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现在五道口博士生有比我那时多得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我觉得哈佛这段求学经历,是我个人教育投资肯定要做的一件事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开放,需要更多既了解中国,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这也是五道口的发展趋势与目标。“我在中国投资公司工作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崛起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的巨大机遇。我们真的可以想象未来有一天,五道口的毕业生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