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熊熊炬火,大爱深深,金融探路前行——访我院1984级校友许均华

发布时间:2015-09-02浏览量:

许均华校友


  一杯香茗,满室清香,手不释卷,满腹经纶,心似鸿雁,挂念天下。这是笔者对许均华博士二十四字的评价。

  三十年业界驰骋,五十年日观反思,许均华博士在学术上高屋建瓴,在实际工作中硕果累累,却始终保有对金融的敬畏心,对社会的责任感。

  其立鸿鹄之志,愿以大爱精神促金融变革。这一份执着的赤子之心,推动着他义无反顾地担起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新任理事长的担子,持金融炬火,照改革前路。这不仅是责任,更是缘分,是许均华博士与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灵魂的碰撞。

  在他的带领下,鸿儒教育基金会将集众人之力,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改革中国金融教育体系,为中国的金融未来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与理论支持。

  鸿儒基金 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许均华博士与鸿儒基金:志趣相投

  “以智库、教育、公益为三大依托,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创新和可持续的金融世界。”这是鸿儒金融教育基金的愿景,也是许均华博士的渴望。

  许均华博士希望依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进一步推动金融教育发展,促进金融教育改革,“鼓励金融专业在校学生安心学习,鼓励金融专业在校教师安心教育,希望为中国金融教育和金融研究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许均华博士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条导火索,将半世的人生感悟与三十年的从业经验,将对金融市场的真知灼见与心怀天下的远大志向化成点点火星,点燃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这一火炬,让更多的人向这把火炬聚拢,为其拾柴添火,也为未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改革点亮前行的道路。

  许均华博士谈及自己与鸿儒教育基金会的关系时,他说“研究”、“教育”、“公益”,是连接他和鸿儒基金会的三根红线。

  智库——展望未来

  做研究如同凿井,井越深,井水越纯净甘甜,金融研究不断探寻着金融发展的潜能,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于政府机构主导的研究课题常常偏于理论,与实务连接并不紧密,在中国金融具体实践时,仍然常常出现缺乏研究理论指导的情况。这导致很多时候改革创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毫无疑问加大了金融发展改革创新的难度。

  鸿儒教育基金会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创建“智库”以支持国内金融研究。“智库”以“鸿儒论道”等作为平台,打造金融研究的新风尚,研究课题主要集中于政府主导相关研究不能涉及的金融实务创新领域以及相关热点话题,如影子银行、沪港通、互联网金融以及征信体制建立等等。其目的在于为中国未来2-3年的金融实务改革提供建议与理论支持,为中国金融教育提供重要的案例素材。

  许均华博士奋斗于金融研究前线,曾多次担任证监会、银监会、深交所、上交所等机构重要研究课题的负责人,醉心研究早已成为了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访中,他反复强调金融发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金融研究是“抬头望路”,金融实践是“低头拉车”,两者缺一不可。

  现如今,中国金融发展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一方面,许均华博士希望充分发挥自身以及基金会的品牌效应,团结一众金融业的梁山好汉,引领新一番的金融创新改革,创造中国金融更加辉煌的三十年;另一方面,继续支持鸿儒教育基金会,让基金会作为政府的补充,成为新的研究交流的平台以及金融研究组织发起人。

  教育——立身之本

  宋朝朱熹在《宋名臣言行录》曾说过:“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可见成才之人必有益师,而教育更是强国之本。“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少年强则国强”。

  对于中国金融未来发展而言,金融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渠道鼓励金融专业学生专心学习,鼓励金融相关教师积极育才,鼓励金融人才投身金融研究工作。基金会为此设立了“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金融学杰出教师奖”、“金融学杰出贡献奖”、“刘鸿儒特等奖学金”以及“五道口循环奖学金”。尤其是“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界的指路明星,在对如黄达教授、周骏教授、周升业教授等金融泰斗进行表彰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一种正能量,一种美好的金融愿景。

  许均华博士十分认同基金会的理念,充分肯定教育对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长期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许均华博士也坚持担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教育相关工作,言传身教,育人培才。

  数十年的教学实践,许均华博士注重“路线与方法”的传授,更注重一种金融情怀的塑造。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仅仅要储备扎实的金融知识,做一个“本行业”的专家,一个“能把话说明白”的专家,更要有金融情怀,学习金融前辈不为名利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奋斗终身的精神。

  许均华博士现已桃李满门,门下弟子奋斗于金融前线,获得了骄人成就,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金融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许均华博士表示将进一步带领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为学生学习金融知识扫清障碍,为老师积极投身金融教育提供支持,为中国金融发展输送更多的有学识有态度的金融人才。

  公益——放眼社会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学家,许均华博士不仅仅在金融学术上颇有建树,也对世界宗教颇有了解,尤其是佛教。佛教中的四字真言“慈悲喜舍”,是许均华博士的人生信条,让其以慈悯之心看世界,随世间众生喜乐而喜乐,随世间众生悲忧而悲忧,热心公益事业,投身公益事业。

  许均华博士谈及公益,他笑说:“我认为五十知天命的年纪,经验已经有了,后顾之忧也解决了,该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件事是从事教育,这是我正在实践的;另一件事就是从事公益,正如庞陀彼丹所说,人当活在真理和自我奉献里。”

  在生活中,艰苦的学习生活与长期的教育工作让许均华博士深感穷困孩子求学不易,他积极参与资助农村贫困学生,多次参与爱心捐款活动。在实践中,他积极发挥自身影响力,力所能及地组织金融公益活动,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性质的金融服务。这与鸿儒教育基金会的公益目标异曲同工。

  鸿儒教育基金会旨在为中国的公益金融事业做出受众范围更广,更为有效的贡献。如今,鸿儒教育基金已经开展了如“2013雅安救助”、“山东农村资金互助项目”、“重庆黔江中学金融普及项目”、“乡村中小学自助项目”、“真爱梦想图书项目”等众多公益项目。它不仅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救济扶持,如帮助灾区的重建、解决贫穷学生读书难的问题,更承担起金融知识普及的责任,解决现存的金融社会问题。

  许均华博士认为金融知识普及在中国势在必行,也是基金会的重要发展项目。“现在有很多金融诈骗,上当受骗的人往往不具有基本的金融知识,像老人、学生等等。”不具备金融知识意味着不能辨认识别风险,往往羊入虎口。

  他表示未来基金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部门机构的合作,开展类型更为多样、形式更为新颖活泼的公益活动,进一步扩大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能“懂金融原理,享金融服务”。

  鸿儒教育基金会:金融教育新火苗

  现如今,鸿儒教育基金会虽然仍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却已经有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依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大背景以及积极的活动开展,逐步成为金融界公益事业的一块招牌。

  然而,许均华博士坦言路还很长,“现在鸿儒教育基金的规模还是太小,很多时候的确显得有心无力。”鸿儒教育基金会在不断地寻求解决方法,例如与政府相关部委合作,联合开展金融普及活动;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合作,开展金融案例库建设;接受相关机构委托,促进金融重大热点问题研究。“鸿儒教育基金会就像一颗火种,如果有风,便能掀起燎原之势。”

  展望鸿儒教育基金会的未来时,许均华博士这样说道:“挑起这个担子,的确是有压力的。然而,鸿儒金融教育基金是我们五道口金融学院校友自发组织创建的,每个校友都在为鸿儒教育基金出谋划策,尤其有刘鸿儒老师那样的前辈,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对鸿儒教育基金会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金融发展动态 统观全局行之谨慎

  在本次的访谈中,许均华博士与我们讨论了两个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与“资产证券化”。鞭辟入里的分析,发人深省,也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互联网金融

  关于互联网金融,许均华博士认为,它是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与高科技的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的金融形式,是一种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因此,认识互联网金融,需要把握它的三大属性。

  第一是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范畴,具有金融属性,需要遵从金融原理,需要遵从与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需要遵从金融监管,需要遵从金融行业的行为规范。这是因为金融企业是资源的配置者,而不是资源的所有者;金融企业不是拿自己的钱玩,玩的是别人的钱,玩的是客户的钱,玩的是投资者的钱。因此,金融企业必须受到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必须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金融企业的行为规范,是对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本身有严格要求,对其从业人员有严格要求,对于其客户或投资者也有严格要求。也就是说,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必须获得金融监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许可,从业人员必须要获得执业资格,投资者也必须是合格投资者,即对风险有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我们每一个从事金融包括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对金融要心存敬畏,诚如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对道德、对法律心存敬畏一样。

  第二是高科技属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从事资源配置,是利用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金融最核心的观点。有了互联网技术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可以让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加透明,可以让金融消费者更加便利快捷、更加低成本、更加快乐地享受金融服务。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真正优势,也是互联网金融可以与传统金融真正一决高下的地方。

  第三是交易属性。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应该符合基本的交易规则和道德。一是盈利必须从交易中来,不能把眼光盯着客户的资产,盯着客户的保证金和备付金。客户的资产、客户的保证金和备付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二是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必须分开。不能有利可图的、风险低的业务自己做,风险大的、有可能亏损的业务让客户做。三是严格关联交易管理。四是不能向客户提供虚假信息诱骗客户进行交易,如欺骗客户暗示或者明示“投资某些金融产品只赚不赔”,“投资某些金融产品可以获得几倍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投资收益”等。

  许均华博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前景广阔,充满希望,但有几点建议。第一,社会各界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互联网金融,任何夸大互联网金融的言论和行为对互联网金融都是有害的。第二,清醒认识互联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现在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毫无关系,纯属非法金融行为,是金融诈骗行为,甚至是典型的庞氏骗局。第三,政府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要高度重视,既要宽容和支持,更要积极主动进行引导,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去清理整顿。第四,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要有自觉性,需规范经营、合法经营,践行企业公民精神;也需苦练内功,增强后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结构,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还需打造一支既懂金融又懂现代高科技技术、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双馨的人才队伍。

  资产证券化

  许均华博士是国内最早研究资产证券化的专业人士之一。他曾组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研讨会,担任证监会资产证券化和银监会REITs研究课题组长,出版《信贷资产证券化》专著,发表多篇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论文,为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专题培训,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情况如数家珍。

  许均华博士强调,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老话题。从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制定了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中国资产证券化逐步走向规范化,迄今已有十年的历史。

  虽然近期发展迅猛,然而资产证券化的实质以及风险点并未改变。许均华博士强调了四点。

  第一,必须严格基础资产的标准并确保基础资产的安全,这是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关于证券化基础资产,许均华博士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桃树结不出梨。”许均华博士认为,现在许多机构包括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根本达不到证券化对基础资产的最低要求。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都在开展创新,有一些创新产品在交易结构和基础资产的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此他建议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各金融机构的创新产品进行一次风险普查,消除隐患。

  第二,风险披露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必须透明,各种风险必须充分披露;评级机构必须客观地给衍生金融产品进行评级,并及时向投资者提示潜在的风险;投资银行不能只顾自己赚取承销费,更不能与贷款公司相勾结。风险充分披露的过程依赖相关机构的职业操守,也依赖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第三,政府或政府指定的监管机构必须有预防和应对各种金融危机的预案。一旦金融危机或金融危机的苗头出现,作为政府或政府指定的监管机构,首先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消除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其次,在处理金融危机时,各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必须及时,且必须做到高度协调一致。

  第四,我国现如今鼓励各种经济组织组建贷款机构、租赁机构、保理机构以及其他类金融机构,为得不到银行支持的个人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然而如何加强对这些金融或类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尤其是这些机构未来可能出现的资产流动化或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需未雨绸缪。

  寄语五道口学子 长路漫漫不忘初志

  面对五道口的莘莘学子,许均华博士既是老师亦是兄长,从学习、工作、生活三个角度为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回首五道口的求学生涯,许均华博士感慨最多的是学习的辛酸与乐趣。五道口丰富的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让其对金融有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许均华博士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好基础知识是学生最重要任务”。

  对职业发展这一话题,许均华博士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毕业就创业,需要慎之又慎。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相关的实际经验,没有经济基础,成功的概率非常小。第二,“莫忘初志”,坚持不懈,勇于奋斗。来到五道口的每个学子,心中都怀揣着一个梦想。在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时,想一想自己最初的志向,看看自己是否行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一旦确定目标,就要不惧风雨,奋勇前行,切勿盲目放弃跳槽。

  最后,许均华博士提醒所有的五道口学子,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成功,个人财富的积累,也有社会价值的实现。“重奉献”的五道口精神应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每一个五道口学子要谨记身上的使命,尽自己所能,为中国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人诚不欺我。与许均华博士两个多小时的心与心的交流,让笔者获益匪浅。三十年积淀,柔化一颗男儿心,聚焦中国金融教育公益;五十载人生,锻造一把钢铁剑,直指中国金融创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