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军,我院1989级硕士校友,现任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中国金融》杂志主编,我院硕士生导师。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办公厅、金融时报社、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工作。截至目前,共出版专著、译著3部,在《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国际金融研究》、《经济日报》、《中国记者》、《金融时报》发表论文及金融评论多篇。
说起魏革军,五道口的很多校友一定都印象颇深。在《中国金融》这样的一本杂志上,你一定见到过很多次他的名头和照片。备考道口,《中国金融》一定是必修功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在这样的一本杂志上,有众多知名人士在此发声,其权威性也得到多方认可,发行量更是傲然群雄。而中国金融出版社,更是因出版了众多的中国权威金融图书,而广为人知。

1989级校友魏革军
2014年1月14日,魏革军接受了我刊专访,就时下热点的金融文化建设、金融市场化改革等问题阐明了看法,并对我校学生如何提高金融素养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建议。
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循循善诱,轻松自如的引导整个采访的进度,没有想象当中的压迫感和沉闷感,而是充满着亲切以及平和的气氛。
毕业于五道口的魏革军,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上,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使得他成为一个金融和经济方面的专家;而出版社的工作,让他将金融与文化结合,提出独特的金融文化观点,更是让他成为一个跨界大咖。我们对他的采访,就是从他所最关心和最熟悉的金融文化领域开始的。
金融文化:不同金融制度的内在源起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可见各国采取的金融制度各异。而令人惊奇的是,采取了相似金融制度的国家,往往在其经济周期、风险特质等因素上反映出来相似的特征。到底是金融制度导致后者出现的变化,抑或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第三者共同带来的呢?魏革军认为,金融文化,是出现这种分化的本质影响因素。他认为,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经济体的金融治理结构和群体的风险偏好特征,从而对金融系统有重大影响。从这个层面来看,先进的文化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源泉,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金融发展的始终,而且其具有自觉的纠偏功能,可以协助实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犹如日本一样,以稳健和细致著称的国家,在20世纪都因冒进和疯狂投机而让整个国家陷入了非常严重的资产负债表危机,至今仍陷于泥淖不能自拔。这告诉我们,金融文化,其实是一个变量。稳健的金融文化,得之难,而失之易。
在我国金融文化中,本身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纵观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这种渐进性的思维,是我们成功的最大助力和最重要的改革助力器。然而,我们必须警惕,随着金融体量的放大,风险的集聚和金融创新的广泛使用,这些良好的品质可能会有被吞噬的危险,从而让整个金融体系暴露于巨大的危机之下。因此,魏革军认为,整个金融行业都应当做到:“信”、“稳”、“新”、“义”,即在包容性的引入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当注重整个金融体系的约束机制、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责任意识、营造社会诚信文化氛围,实现金融的稳健和集约性增长。
金融改革:开放和保障两条腿走路
金融改革的问题,可谓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始终的重大问题。广大媒体报道中,始终在强调我国以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几百年的路程,然而这一观点却鲜能得到西方的承认。甚至在关于中国经济市场地位的问题上,我国也仍然受到外国的质疑。魏革军认为,在我国的经济和金融改革中,必须始终贯彻以市场为主导,让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才会真正顺利实现金融改革,真正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蜕变,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金融话语权。
金融改革,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市场的决定作用。对此概念的界定,一直纷繁杂乱。魏革军认为,市场的决定作用,并不仅仅是指价格决定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更加系统性的概念。即,市场的决定性并不局限于流通环节,而是说在生产、流通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努力使得微观主体和宏观管理成为市场化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
魏革军认为,判断市场的作用程度,需要从几个方面去进行判断:
首先,从宏观方面,应当看政府的作用,看政府的审慎管理框架和金融安全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健全;
其次,从中观方面,应当看金融基础性设施、准则、流程、技术标准等是否能满足全面市场化的需要,能否满足市场自律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本国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差距大小;
最后,从微观方面,看利率、汇率等一些重要的价格性调节工具和机制是否由市场决定,市场是否具有弹性和韧性,以及是否存在因为管制造成的扭曲等问题。
开放和保障,是魏革军认为金融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开放,是打破地区壁垒、合作双赢之举;保障,则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必要措施。他认为,市场能否有效配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看配置资源的范围和结果。在各地区片面追求地方GDP发展的时期,各地区着眼于局部的资源配置,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当前我国政府反复强调不以GDP论英雄,是在为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充分的社会分工创造更好的制度条件。打破壁垒,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可以促使中国释放更多的增长潜力,实现更快、更加健康的增长,可以更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规避中等收入陷阱。与此同时,我国也必须完备风险控制框架,破除隐性担保,增加透明度,改善社会经济治理,在有效配置资源同时有效配置风险,助力中国顺利实现金融改革。
寄语:拓宽视野、志存高远、实事求是
毕业于五道口的魏革军,对母校有着十分深刻的感情。他会经常提起在学校时听外国专家讲课的情景、会时不时回忆当时专题讨论时的热闹场面,会不经意中流露出对那时学生生活的留恋。那段岁月,让他记忆颇深,也是他在毕业后,再度回到母校指导硕士在校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五道口任教的魏革军,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关注。在这几年硕士生导师生涯中,他觉得,最可喜的变化是,学院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市场思维逻辑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化的培养,这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金融素质。
关切学生金融素质培养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魏革军,认真细致的对学生金融素质培养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在学校的学习中,应当注意把握两点:首先,在校阶段,一定要搞清楚基本的经济金融理论,这些才是未来职业生涯腾飞最重要的垫脚石。其次,他认为,学生们应当时刻注意将理论学习与思考、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他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学生们,必须非常注重专业实践,抓住了解市场状况,更加务实、更加勤勉。
最后,他强调,作为五道口的学生,必须在金融素质要求上树立更高的目标,要树立自己的优势,力求做到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拓宽视野、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面对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