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远企,我院1987级校友、硕士生导师、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外事局、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工作。1993至1996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纽约代表处工作。1998至1999年赴英国克兰菲尓德大学留学,获MBA学位。2000年起先后在澳门金融管理局、广东银监局、重庆银监局任局领导,2009年起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主任,2010年起兼任中国银监会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一部主任。

肖远企校友
身份转换:薪火传承,矢志不渝
记者:1987年,您考入五道口,如今您担任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硕士生导师,二十多年来,您在这两种身份的转换中,感受到学院实现了怎样的传承和变化?
肖远企(以下简称肖):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和五道口结缘的过程仍旧历历在目。当时,除了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还有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两大部委设立的研究生部。五道口并非很早便扬名在外。在八十年代"大财政,小金融"的经济环境下,我对未来的选择方向有过疑惑和踌躇。但很巧的是,当时我就读的武汉大学,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八大研究员之一的虞关涛老师,为我们开展了历时两个月的学术研究活动,在和他深入交流中,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获得了深刻的把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我考取五道口的决心。很幸运,我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武汉大学当年唯一一位考入五道口的学生,至今想来仍然心潮澎湃。
虽然当时整个社会对金融缺乏清晰认识,但五道口自身却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还记得1986年,纽交所范尔霖总裁受刘鸿儒老师邀请做客五道口,同学们针对当下全球经济热点话题,提出针砭时弊的问题,为此,他感到十分惊讶和敬佩。《华尔街日报》对此也进行了深入报道,五道口声名因此远扬海外。当时,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有限,但这些困难从未削弱自己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刻苦学习、钻研理论,才能抒发内心报国之情。
如今,我作为研究生导师,在和新时期的五道口学子交流中,看到他们在学术水平、专业知识、研究能力方面十分优秀,综合素质更为突出,理想也更为多元化,但始终不渝的是他们对五道口和金融的热爱,见证了五道口精神代代传承,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和骄傲。
监管建言:战略定位,特色为先
记者:近年来,以光大、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势头甚猛,民生银行在去年正式开启了社区银行服务,平安银行也将打造庞大的金融超市综合服务项目。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压力,您认为国有银行将如何定位并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肖:我在银监会监管二部任职期间,一直在向各中小银行行长强调确立自身战略定位、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的重要性。中型银行的发展是我国金融结构演变和金融市场化的结果,这也使我们深思,中国应当采用一种怎样的金融结构,才能对现阶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即如何处理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正规金融与草根金融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银行、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内部的子结构,单从银行看,怎样安排国有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之间的关系。我在90年代曾翻译过雷蒙德·戈德史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它可谓是金融结构研究的开山之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虽然国有银行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但它们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主力军,始终占据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这与国有银行众多优势是紧密相关的。硬件上,五大行拥有庞大的网点优势和品牌优势,人们现在常说,"过去看HSBC(汇丰银行),现在看ICBC(工商银行)",可见五大行在核心资本、资产规模、拨备覆盖率等代表银行竞争力的指标方面,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那些被冠名为"G-SIFI(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银行更是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认可和品牌影响力。软件上,国有银行的技术优势十分突出,通过强大IT后台的支持和保证,交易、风险、内控等系统和网络银行业务才得以有效推进,同时国有银行大量网罗金融人才,形成强大的人才梯队建设力量。另外,国有背景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众所周知,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靠的是信用至上,而中央政府所给予的强大支持,有效地保证了各要素向其流动和集聚。
对于五大行来说,差异化和特色化也是必经之路,它们虽然在整体上都属全能型银行之列,但在这种大的框架内需要启动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们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中小银行,还包括广大的全球重要性银行。因此,国有银行要充分考虑国家赋予自己的使命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当好中国金融的排头兵,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应当汲取各类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并着眼于世界各国大型银行的变迁史,通过观察八九十年代和当下世界银行排名的不同,深入挖掘银行兴衰的原因,把握大势、顺势而动,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记者:您曾先后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美国货币监理署、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国澳门金融管理局从事监管工作,那么您觉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监管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肖:在全球化的当下,监管理念、技术和方法都是各国互通、相互借鉴的。中国银行业的许多法律法规与监管手段也都是形成于国外先进理念基础之上,但结合了本国特点的。但是,监管并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技术分析固然十分直观,但也需加入监管者的主观经验判断,包括对技术分析结论、宏观思维、战略视野等方面的斟酌和感悟。以流动性监管为例,我国金融市场在去年6月和12月出现两次"钱荒",或许从技术上看某一家银行的流动性指标都符合要求,但是如何具体判断其内生流动性风险的高低,仍需做出更多的定性分析和对市场趋势的研判。
网络金融:创新追求,互利共赢
记者: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军团来袭,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它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
肖:互联网金融在经营方式和渠道创新方面对传统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源于它们的两大优势。首先,互联网金融拥有较低的营业成本,它无需上缴存款准备金、占据风险资本,没有账户管理成本,但这类优势是会随监管的出现而丧失的。其次是大数据优势。大数据优势是网络金融所特有的、可持续的特征,它可以借助大量客户信息和诚信交易记录,进行批量、小额信用贷款,而这些是传统银行无法企及的。例如,阿里小贷一天内可以顺利处理1万多笔小额贷款,但以工商银行浙江分行为代表的较为庞大的银行机构每天最多只能处理1000笔,抵押品占用和实地评估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
当前,学界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它们可以取代传统金融业,就像马云所说,"银行自身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另一派则认为,它们不会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强大的冲击,只是昙花一现。而我对两派的观点都不能苟同。在我看来,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借鉴的关系,也将形成互利共赢、而非此消彼长的结果。根据经济学理论,供给会产生需求,互联网的出现创造了新的金融需求,整个市场的蛋糕变大了,已有的金融机构自然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从而形成双赢。虽然互联网金融分流了传统银行的部分存款和小额信贷业务,但银行也为此升级了自身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掌握了新的服务渠道,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从而对原有的业务实现巩固,提升了客户忠诚度,有力推动了业务扩张与创新。
虽然互联网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技术和方式,却未曾改变金融业的本质,对于物理网点是否会减少的问题,不应一概而论。90年代初,美国众多学者曾判断未来的物理网点将下降50%,但这种情况并未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很多地方的网点数目甚至出现强烈反弹。而对中国来说,未来大城市的网点数可能会减少,但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县域和农村地区则会不降反增。
另外,客户体验问题也不能忽略。众所周知,银行的许多业务需要面对面的体验,才能获得更高的信任度。流程可以在网上一并完成,但做决策的过程则需要实在的交流,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所面临法律体系和信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更需要在此方面加以关注。
寄语学子:志趣目标,统筹规划

肖远企校友(左)和校友办主任张伟留影
记者:即将进入毕业季,又会有一批五道口学子进入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工作,您对他们有怎样的建议和寄语呢?
肖:我认为,第一次择业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未来职业生涯的走向,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能够认真思考和对待。大部分五道口毕业生都集中在"一行三会"、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保险、信托等金融领域,每个机构都各有优劣势,因此结合自身志趣和目标便显得尤为重要。
以监管部门为例,和商业机构相比,收入差距较大,但监管工作会有力地培养宏观意识,促进思维和视野更为宽广、全面。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收入水平较高,但是却要经历职业生涯的剧烈波动,承受较大工作压力。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虽然起跑对最终的结果不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承受的压力会日益增加,职业调整和转折余地会越来越小,所以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一份真正与自己相契合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