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王令芬: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之道——皆因用心与智慧

发布时间:2014-03-03浏览量:

  王令芬,1978年就读于天津财经学院国际金融专业,1982年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我院1982级校友,1990级博士校友。1985年至1994年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汇价处、外汇储备处、政策研究室和国际收支处等部门工作,1994年至1995年出任中国第一家外汇经纪交易中心的总经理,1995年至2007年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资金部工作。

  初见王令芬,是在北航一栋安静的居民楼里,屋内陈设不多却也摆放有序。与我们交谈时,她充满感恩地回忆恩师,提出富有智慧的见地,同时还纠正了我们对职场、对人生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这正是五道口的老传统——虚心治学,严谨求真。通过王令芬,我们了解了道口老三届这一群体,更认识到五道口“金融黄埔军校”的盛誉绝非虚名,它是五道口老三届用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为祖国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一点一滴的奋斗争取来的。想起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一句话:“Follow excellent,and success will chase you,pants down.”(不要刻意追求成功,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成功自然会追上你)。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心系祖国金融命运,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奉献光和热的道口人。

  王令芬校友

  求学路上,难忘老师教诲情

  久旱逢甘霖,桃李吐芳华;恩师倾心力,学子争势发。

  老三届,存在于全国各个百废待兴的行业与领域,五道口也不例外。五道口81、82级的同学,大多数同学都吃过不少苦,上过山下过乡,进过部队,做过工人,形形色色的人生经历,却铸就了大家共同的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一种发自内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经历过生活中的坎坎坷坷,起起伏伏,王令芬特别珍惜这段求学的日子。“因为我们那时候受了那么多苦,国家动乱了那么长时间,大家真的很希望国家能够好。我在外管局的时候真是没白没黑地工作,因为我们上学有了这种能力,真得好好为国家做点事,很朴实的一种想法。”王令芬如是说道。

  感受到祖国的平和生活来之不易,不仅是老三届的学生,更是道口众多有学识的老先生,他们恨不得将毕生所学都倾力教授给学生。虞关涛老师、丁鹄老师、周林老师等,以及人大的、北大的黄达老师、厉以宁老师,他们为学特别严谨,五道口老三届能打下如此深厚的学术基础,与老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五道口的专业分为“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个方向,按理来说,老师完全可以仅分别教授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但是五道口的老先生没有这样做。认识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虽是必要,但更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更拓宽学术视野,去挖掘、去认识海面下庞大的冰川。道口的老先生把金融学领域最根基、最基础的东西全部都展现给学生,教诲学生去理解。对此,王令芬对虞关涛老师的授课印象特别深刻。虞老师向来主张大家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包括像微观经济学之类的书,去抓住金融事物最本质的规律。

  同时,道口的老先生完全以一种学术、正规的方式去训练学生,使得道口的学生终生受益。因为大家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王令芬在写论文之前,曾写了一年多的段落和短文。她清晰记得,虞老师曾对她说:“虽然你的写作在大学时候算不错的,但并不代表你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资格了,你现在一定要看很多书,至于写论文,根本不可能上来就让你写。”那时候虞老师会让培养她从一个段落开始写,比如,给一个购买力平价的题目,怎么理解,都看过哪些书,认为购买力平价和人民币汇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诸如此类等等。写完段落之后又写了将近一年的短文,王令芬才能开始写论文。有时候虞老师还会要求拿英文写,并且写完之后旁边一定要留白,最后的结果便是整个页面都标红了,旁边也都批注了好多,因此就需要再读,读完之后按照虞老师的要求再重新改,改完之后再重新写,有时候可能需要写上三遍,那时他才说可以通过了。

  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王令芬还有上过北大秦宛顺老师的数理经济学,那些数学公式动不动就需要花半天功夫去推导。王令芬的先生是清华毕业的,他就说,你必须要读这种东西,数学乃是无用之中最有用的东西,能够训练你的思维能力,若想把论文中的众多变量都想明白,必须得读数学。等她到了中金以后发现,做项目,研究各种各样的变量,就得自己建造模型,去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应关系。正如,秦老师所言,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工具,能够很清晰、逻辑性地表述出一些关系,只有在需要它的时候才能显现出作用来。

  职业扬帆,奋力拼搏才是王道

  好高骛远莫如踏实积淀,这是王令芬给我们谈话后的感受。

  现如今,不可否认的是,金融界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觅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广大金融学子往往醉心于结交各类金融精英,从事各种金融实习,进而抓住“机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在王令芬看来,这些所谓的机会都是客观的,只有自己主观上足够强大时,才能够去分辨相应的机会并去抓住,从而取得成功。

  谈到这里,王令芬提及了自己在人大与年轻学生的一次辩论,很有代表性,给我们的感触很深。学生通常会认为现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很方便,需要查找什么直接搜索就可以,因此,最重要的是机会。但王令芬认为,年轻人,该念书的时候就应该有点定力好好念书,给自己一个比较深厚的积累,人这一辈子,最好的念书时机超不过三四年,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这个心态念不成书。所以在学校的时候,只要经济条件不差,就得静下心来,把大学的书好好念。因为人一生是个马拉松赛跑,不是百米冲刺,从学校毕业到工作之间的三十年,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支撑,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王令芬还提出了知识、学识和智慧三个名词,在她看来,知识是他人的,学识是自己的,而智慧则是提炼出来的,知识可以从网上搜来,但是网上的知识能不能成为自己的学识,这中间有一个消化理解和老师引导的过程。为什么要学习?不是从网上东弄一段,西弄一段,最后整合到论文里头就了事了,而是这些东西是需要消化的,消化的本身是需要跟别人讨论,看书时需要自己去思考,可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很多错误的东西,但是,这些错误的东西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慢慢地自己才能发现这其中整个的逻辑发展过程。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去积累,需要去思考的。

  所以,王令芬认为,现在的学生把机遇看的太重了,实际上更多应该鼓励他们沉下心来,能够把整个金融作为一种专业、一种学术,在学习阶段好好学。机遇本身是一种客观的东西,而学习、消化、最后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本领,这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这两种东西呢,只有你主观有了这些东西,客观的机遇出现时,你才能够去识别,去真正抓住。提及五道口的老三届,大多数人只是关注他们头上耀眼的光环,却鲜有人知道他们背后的努力。在五道口读书的三年,大家都恨不得把吃饭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出差的时候,包里除了方便面,就是书啊,文件啊,不停地在学,他们就一直这样,干到退休。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家庭的港湾,要用心经营

  五道口毕业出来的女性,大多属于事业家庭两不误的类型,王令芬便是很好的范例。在五道口第三期亲子教育活动中,她还和女儿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了一些关于教育的心得体会。对于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王令芬谈了三点:

  首先,作为女性,自己要把家庭看做天经地义的一种事情,不要当做一种负担。我当时在外管局工作的时候,天天需要出差出国,还要写大量的报告,而家里头,公公婆婆已经将近八十岁了,女儿也要读大学,但我就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觉得家就是我的大本营,是我坚强的后盾。有了家,虽然工作很累,但就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充实,特别温暖。

  其次,年轻人不应该怕累,我当时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公公婆婆还经常生病,女儿还要考大学,家里的阿姨还经常有事,要是外人看来,觉得这日子肯定没法过了,但是,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女儿也考上了大学。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困难时你一定要咬牙,同时和家里人的关系一定要搞好,当出现矛盾的时候要先做自我批评。女性在整个家庭里处在一个放射性的关系网的中心,既是儿媳妇,又是妈,还是老婆,处于关系网的中心,你和其他任何一个关系处不好都会影响其他关系。那个时候,我四十五岁进了中金,好多人都觉得我疯了,说我放着稳定的铁饭碗不去,你去投行干啥去?每天早上七点多,我就开着一富康车早早上班,晚上没有八点以前回来的,这个家我最多雇过两个阿姨,把家庭关系搞好了,你出去干事业的时候,也会觉得特别开心。

  还有就是自身的修养,要做到宽容、大度,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看书,现在好多人特别功利,总是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但是实际上最有用的书恰恰是那些看似没用的书。比如,说论语,其实整本书都是在讲人际关系,从上下级,到朋友,到家庭的各种关系,把论语读通了,人际关系其实也就看清了。

  王令芬回眸自己过去的经历,她说,自己在五道口并不是最突出、最杰出的学生,“比我强的人有的是。但是,我常常想,我是刘鸿儒老师第一个答辩学生,所以,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都对自己说,不能让别人说一个”不“字,这是我一生的信条,我一生都在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