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魏迎宁:与时俱进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2-06-01浏览量:

 

       魏迎宁,我院1982级硕士校友,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曾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副司长。他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寿险部,到保险监管部门,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保险业,对保险实务、保险监管有着深刻的见解。

 

       2012年5月21日,魏迎宁校友在保监会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魏迎宁表示,30年来,五道口虽然为中国保险业输送了一批人才,但大部分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真正从事保险业务的不多。对于培养在保险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他有着更多的期许与希冀。

 

 

       记者:30年来,五道口逐步形成了“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精神。今后,我们应当怎样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魏迎宁(以下简称“魏”):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五道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五道口的毕业生对我国金融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也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关于刘鸿儒老师归纳的“五道口精神”,我认为最突出的一条是“敢为先”,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所以,“敢为先”的前提是“不怕苦”,即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担当风险。“讲团结”,很好地体现了五道口校友之间互帮互助的凝聚力。“重贡献”,主要是努力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贡献力量。今后,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五道口精神”,不安于现状,努力寻求“空白点”,找准机遇,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记者:30年来,五道口为中国保险业输送了一批人才。虽然人数不多,但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针对学院在培养保险业方面的专业人才,您有什么建议?

 

 

       魏:从1980年起,我国逐步恢复了保险业务。尽管已经发展了30多年,但是,与银行业、证券业相比,我国保险业发展相对较慢。当前,由于从业人员的待遇不如证券业、银行业丰厚,保险业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一些保险专业的毕业生也逐渐离开了保险业。

 

       保险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实务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保险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成熟的保险基础理论体系,保险学专业曾一度被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应该看到,保险具有补偿经济、资金融通和辅助社会管理等功能,保险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商业保险起源于古代的互助团体,体现社会互助精神,我们在培养保险专业方面的人才时,首先应当让他们对保险抱有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拥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同时鼓励他们深入研究保险基础理论,努力成长为掌握保险营销、保险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精算、法律、财务、电子化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保险人才。

 

 

       记者:您认为,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优势是什么?今后应如何保持这种优势?

 

 

       魏:首先,五道口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同时要利用好清华大学的教学资源。今后,学院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可以由清华大学和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专职教师讲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五道口原来没有专职教师的缺憾。其次,学院要继续保持和加强与金融业界和校友之间的联系,使在校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金融实践。学院教师讲授的理论性、系统性,与金融业界的实务性相结合,可以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

 

 

       记者:当今,中国经济金融处在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培养哪类人才最为重要?

 

 

       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国内外最新的金融理论研究成果,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引进,注重培养他们金融创新的能力,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校友,我希望五道口金融学院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逐步发展壮大,为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