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追忆唐旭(之六)

发布时间:2011-07-29浏览量:

·追忆唐旭·

94级博士 侯合心

 此文已新浪原创上首发

 

 

六、写在最后的哀思
  在我写这篇《追忆唐旭》初稿快成的时候,唐旭夫人把唐旭在生病中用电脑记下的日志发给了我,我看唐旭夫人在主题一栏写下的标题是“唐旭病中日记”,于是我也就沿用了这个题目,把整个压缩后的文件定名在一个《病中日记》文件夹之下。
  收到唐旭夫人发给我的电子邮件后,我停下了手里的写作,花了与这些日记的记载量相匹配的时间,认真地读了唐旭为自己所写的东西。这些东西没有作任何文本修饰,是以最直接简要的语言记载下来的,以治病过程为主,中间穿插了极少量属于唐旭个人的主观思维,和治病之外但与治病相关的事情。
  唐旭的《病中日记》是从二零零八年十月三十日参加单位体检那天医生告诉他肺部有一个2×1.8公分的阴影开始的,日记结束的时间是唐旭从北京返回上海以后的二零一零年三月一日,总共断断续续的写了十六个月,最后一次记录的时间,离他下肢出现不能动弹情况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二天。
  看了唐旭的《病中日记》,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二十一年前,我的老父亲在癌症折磨中去世后,也留下过一本名为《病中记事》的日记本,相同之处在于,家父的《病中记事》也是一天赶一天的简单记叙治病过程,以及治病过程中的相关亲情事务。前些年,我已将家父的《病中记事》连同病中给我弟兄三人的信件,用扫描的方式全部制作成了电子文档,并且还花了钱,请人将日记打成电子文稿。准备等我稍微闲暇一点后,整理成为可读和可缅怀的东西,并使之成为比我已经在新浪读书网上以《祭》为名发表的文章更生动的一个悲惨生命的结束语。
  不过,与家父的《病中记事》对照,唐旭的《病中日记》也有两个显著不同的地方。
  一是家父《病中记事》是一直写到了生命结束的头一天,而唐旭的《病中日记》没有能够做到。其实,是可以料定的,如果不是唐旭早早陷入下肢不能自由活动的困境,他是一定会把这个《病中日记》写到他生命的最后的。而且还可以料定的是:当生命越是在困苦中往后延伸的时候,唐旭内心那些厚重而真切的东西,必然会以更丰富的日记内容留给他身边的亲人的。
  二是家父的《病中记事》是他亲手用笔写在他的一个小小的日记本上的,而唐旭的《病中日记》是用电脑记叙的。在我看来,这对于唐旭的妻子、女儿和家人,乃至对我这样的朋友,也将是一种遗憾,当然,这种遗憾,又不是病中的唐旭可以预知的。
  以我所经历过家父病世后绵长的缅怀来体会,唐旭未能亲笔将属于他在人世间最后日子所要想写的心声,写到他生命的最后,唐旭的亲人、朋友们,为此而感到遗憾的,可能会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唐旭的亲人尤其他的女儿,今后可能无法从唐旭亲手写成的生命最后的珍贵文字,去体会一个如生、如在的父亲。
  这一点我的体会是很深的,因为在家父仙逝后的二十年里,任何时候,只要一翻开那本由家父亲笔写的《病中记事》,就能看到家父带有旧文化人以毛笔字为根基的逎劲笔迹,而且,只要看到这些亲笔记叙,便有一种不是凭空遥想和回忆可以有的亲切感:“那就是我的老父亲” 。
  唐旭本人是写得一手好字的,按照我们中国文化传统,有一个习惯说法:“酒似人品,字如其人”,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书写笔迹,是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和品格的,正所谓:见字如见人。我记得在五道口的时候,唐旭的办公桌上经常都放有毛笔和墨砚。有一次我代表博士研究生学生支部去总行开会,唐旭让我带一封信到总行去,信封上地址和人名就是唐旭用毛笔写的,字迹清秀,颇有书法功底。
  等唐旭的女儿知事更深的时候,如果有一天能从家中的某个地方,翻到唐旭的亲笔书信或其它亲笔文字类的东西,我相信在字里行间,她一定会感受到:她可敬的父亲仍在人世,那种亲切感受与我今天翻看家父《病中记事》是一样的。
  其次,唐旭生前所有知性很高的同学和朋友们,无法从唐旭生命最后时刻的笔迹中,深深体会在将要离世而去的最后时刻在生命意义上的启示。
  据说,很多人都能够从李叔同圆寂前所写的“悲欣交集”四个字里,同时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无奈。辉煌,就是生命之诞生、成长和责任的承担;无奈,就是所有的生命,无论贵贱,最终都会在尘世眷念中走向衰竭。
  这个我一开始是不相信的,但一九九七年我去天津的大悲院,正好那里在举办李叔同法器、遗物巡展,在这个巡展上,我看到了李叔同圆寂前亲手写的 “悲欣交集”四个字的真迹。回到家里,我立即再次翻阅家父临去世头一天,也就是一九九零年八月二十三日那天的记事,我多少有些相信前面的说法了。
  极有可能是因为受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局限,我似乎难以从一个生命的最后字迹去感悟“生命的辉煌”。不过,从生命最后字迹所具有的某种难以言表的特殊构成去体会一个“生命之结束”,这似乎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拿家父去世前一天亲笔写下的最后记事,与李叔同的“悲欣交集”四个字进行对照之后,二者给我的感受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一笔一划都已经脱形和脱神……
 
      ※        ※        ※
 
  这些天,在写《追忆唐旭》的过程中,我反复地听柴可夫斯基的“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之所以在这种时候听这首著名钢琴曲,其实是有我个人的情感寄寓的。
  早在在一九九七年的时候,无意间在我的车载收音机里听到了柴可夫斯基的这首钢琴曲,当时,自己的整个情感和精神完全都被这首钢琴曲所感染,似乎从音乐中听到了生命意义的两种叙述:一种是由钢琴主音符所叙述的英雄史诗般宏伟壮阔的生命;另一种则是由交响化的协奏曲音符所表现的春风般低语抒情的生命。
  以后,我从网上下载了这首钢琴曲,并查找了这首著名钢琴曲的相关资料,知道这是柴可夫斯基第一次尝试以协奏曲方式创作的钢琴曲,是为献给他的老师,也就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兄弟音乐家之一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的。这首曲,由于是钢琴曲的一种表达范式的首创,在它被音乐演奏家们演绎成为世界名曲之前,还经历过一个相当曲折的欣赏历史过程。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它使作为欣赏者的我,不仅仅是为音乐符号之美而感动,还因它诱发我进行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在同一首曲中,两种力度完全不同的音符,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表现,它使我在感受到生命厚重和伟岸的同时,还感受到了生命柔美和温情叙述的一面。因为它“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与真诚率直的抒情结合”。
  坚定而宏大的意志与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理解,两种个性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完美而有意义的生命。在一边写作,一边反复聆听和理解听柴可夫斯基的这首著名钢琴曲的同时,我竟然会在思想和情感世界里萌生起这样一种感叹:只有唐旭,才配得上那样的生命定义!
  作为学者,唐旭有着对知识的执着,展示给世人的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丰硕的获得;作为官员,他以如今官场已不可多见的谦逊和洁身自好的行为风范告诉这个世界:什么才是正直和政治道德良知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旭的生命,就是一首由一组展现豪迈誓言和沉稳步履个性的音符所连结成的、英雄史诗般的钢琴曲……
  作为男人,唐旭以他的真诚和善待所有人的处世态度,展示给世人的是:真情真性的君子品格。在一切由亲情构成的现实生活面前,无论是因获得而喜悦,还是因失去而疑虑,他都能够像一个真正勇于承担起责任的男人,用他柔情的手臂,搀扶起所有需要真情对待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旭的生命,就是一首由一组讲述真情流露和真实无欺个性的音符所连结而成的、春风拂面般的协奏曲……
  对于我来说,写在最后的缅怀,就是对唐旭恒久的缅怀,只要柴可夫斯基的“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响起,无论我身处何地、何时,乃至我整个人处于何种情感状态,作为与唐旭共读四年的同学之一的我,都可以将这一刻,幻化成为我真情永恒的铭记:
  因为,只有像唐旭那样的生命,才可以用如此丰富的音符来叙述……
 
 
 
 
  
 
            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最后完稿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