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践行初心投身基层实践,稳中求进助力实体发展——访2012级硕士校友李君

发布时间:2023-06-27浏览量:


李君,2012级硕士校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金融工作局副局长


问:您从金融学院毕业之后就选择到基层政府历练,您能和我们谈谈当时投身基层的初衷吗

李君:毕业后到武汉东湖高新区工作,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结果。一则我一直就有到政府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朴素愿望,公务员是我就业选择的重要方向。清华大学教导我们要“入主流、上大舞台”,体制内就是最大的舞台,可以发挥自己所长,服务一方企业和百姓,这是有价值和成就感的。了解熟悉政府运行规则和思维逻辑也是有必要、有价值的,这在市场端是难以学到的,应该有这样一个学习的经历,就算哪天再进入市场也有裨益。二则也是基于自身性格和能力结构的自然选择。在道口学习期间,以及曾经在券商、基金实习的过程中,我有点感觉到自己对金融市场和业务的敏感性并不是很突出,进入市场端工作可能不比别人差,但好像也没有什么凸显的优势。我的思维偏宏观、性格偏内向,做事比较踏实靠谱,文字功底也相对较好,可能更适合体制内工作。三则对光谷有一定了解基础。我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本身就在光谷,所以对光谷有一些了解,知道这里创新创业很活跃,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前沿高地。同时,因为家庭原因,我也愿意回武汉就业,因此当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到清华大学招聘时我就报名了,最后顺利被录取。

问:一进入基层,您就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参与当地的科技金融发展顶层设计,您能和我们讲讲都做了哪些工作吗

李君:五道口人理论基础比较扎实,金融知识比较全面,做事作风务实,让我能比较快地胜任岗位要求。当时,东湖高新区金融工作的主题是科技金融,提出要打造“资本特区”,我当时参与的主要工作是金融几个大文件方案的制定。一是东湖高新区金融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包括一个总规划,及产业金融、普惠金融、涉外金融等五个子规划;二是参与制定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十五条”政策制定。目前,该政策成为东湖高新区金融工作的主政策;三是全程参与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试点申报工作,东湖高新区顺利被央行等九部委批准为全国科技金融改革试点,我们据此制定了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改革总体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高新区投贷联动试点、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等重点工作;四是全程参与东湖高新区申报国家自贸区工作,并负责方案中科技金融改革部分内容。总的来讲,这些工作主要是些文字材料性工作。


问:2021年,您被选派到湖北科投担任总经理助理,从国家公务员到企业管理者,您是如何调整和适应转变的?您在湖北科投也负责了很多集团产业投资板块的业务,您认为这段经历对您目前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和帮助吗

李君:2021年初,我很荣幸入选东湖高新区“墩苗计划”,到区属国有平台公司湖北科投集团担任总经理助理,这是一段很宝贵、很有收获的学习经历。坦率来讲,刚开始确实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转变角色、思维和方法的过程。

首先是角色的转变,从“战斗员”向“指挥员”转变。以前在机关担任科长,负责的是条线工作,把几项重点任务完成好就行,“战斗员”考验的是执行力,更注重单兵战斗能力。到湖北科投集团后,担任集团总经理助理,并以集团分管领导身份兼任二级公司光谷健康投董事长,负责的是全面工作,需要制定好战略,带领团队达成目标,“指挥员”考验的是领导力,更注重管理能力和担当作为。

其次是思维的转变,从“服务员”向“运动员”转变。在机关更多的是服务职能,服务领导、服务企业、服务百姓,服务更注重过程,讲究程序到位,“服务员”考验的是服务的态度和耐心,可以做“旱鸭子”。在企业更注重业务,讲究结果导向,带领团队达成业务目标是第一位的,“运动员”考验的是比赛成绩,不能做“旱鸭子”,必须亲自下场,精通并实际推动业务。

再次是方法的转变,从“老好人”向“孤勇者”转变。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发现做“老好人”是行不通的,必须讲原则、有方法,必须善决策、有担当,既要讲团结也要敢于斗争。

在湖北科投的工作经历对我目前的工作很有帮助。从“术”上说,在科投集团我实际参与投资基金组建和投资业务开展,让我对一线业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专业能力上获得了提升,更了解国企一线工作人员的思维,今后工作会更接地气。从“道”上讲,这段经历更全面锻炼了我的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全局性思维以及从容的心态,也拓展了朋友圈,有助于我在新岗位上把工作做得更好。


问: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湖北改革创新的火车头,创新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都很好,请您和我们介绍武汉东湖高新区都做了哪些金融改革的举措?您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

李君:东湖高新区企业群体大部分是科技中小企业,所以金融工作的主题是科技金融,主线是服务科技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主要从债权融资(贷款)和股权融资两方面展开。

债权融资方面。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快、活力强,但是普遍轻资产运营,缺乏房产、土地等传统抵押物,这与传统银行思维明显不匹配。东湖高新区主要是从供给、需求和中介三方面创新改革,促进科技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首先是提升科技信贷供给能力。东湖高新区大力推动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科技支行从定位和经营理念上就与传统银行支行有所区别,更加突出服务科技中小企业导向,给予更高的风险容忍度、更大的授信审批权限,配置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经理团队,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目前东湖高新区已设立银行科技支行28家,银行机构展现出新活力,逐步运用新思维、新模式、新产品服务科技中小企业。其次是提升科技信贷有效需求,科技中小企业虽然信贷资金饥渴但是还款能力无保障,这种需求是无效需求。东湖高新区运用贴息、风险补偿、政府平台增信等方式,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推出集合贷、贷款保证保险、萌芽贷等银政合作产品,帮助一大批科技中小企业实现贷款突破。再次是促进银企有效对接。信息不对称是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关键障碍之一,东湖高新区针对这一问题主要采取搭平台、出具信用报告等方式促进银行和企业了解。

股权融资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引导基金。2011年开始,东湖高新区就开始发展政府创投引导基金,是全国最早开展政府引导基金的区域之一。二是吸引各类投资机构到东湖高新区投资,搭建光谷青桐汇、光谷创投汇、生物创赢汇等各类活动平台,促进创业项目与投资机构对接。近几年,东湖高新区每年实现股权融资企业超过200家,每年股权融资金额均在百亿以上。三是全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四板—三板—上市”全覆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近五年实现上市企业超过20家。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参与了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方面的各项主要工作,先后负责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科技中小企业信贷、股权融资、企业上市等工作。特别是,在企业上市方面,搭建了东湖高新区上市工作体系,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出台“上市十条”专项政策、开展上市“金种子”培训工程、搭建上市“绿色通道”协调机制等,先后推动和服务20余家企业上市、数十家企业上新三板,助推东湖高新区上市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金融的发展必然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也是如此,之所以能做这样一些金融工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技产业取得了发展,为金融实践提供了土壤。


问:您认为在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撑方面,还有哪些可以突破的地方

李君:资本是稀缺的,融资难问题存在是正常的,但是资源错配普遍存在。例如,国有企业吸收大量资金,加杠杆时走在前面、去杠杆时却走在后面,资金大部分投向基建等领域,对科技产业的关注度不够。这是传统银行体系资产收益模型带来的必然结果。硬币的另一面就意味着,对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是不够的。而且,资本对科技中小企业支持的顺周期性太强,资本热捧和资本寒冬交替进行,对企业的生产研发扰动很强。如何给广大科技中小企业一个稳定的金融预期,既包括贷款的可获得性,也包括股权融资的稳定性,还有上市政策及时间的可控性,是金融体系需要思考和改善的问题。

金融知识的缺乏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两种极端都很常见,一种是不了解金融,畏惧和抵触金融,不善贷、不敢贷,不善融、不敢融;另一种是对金融缺乏敬畏,过度运用资本杠杆、讲资本故事,脱离经营实际。普及金融知识,引导广大企业和百姓正确认识金融、合理运用金融、防范金融风险,还任重道远。

还有一个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企业传承问题。民营企业的发展几乎寄于民营企业家个人一身,企业是肉体,民营企业家就是灵魂。随着中国第一代创业者逐渐老去,企业交班会是一个现象级的问题,传承失败导致企业倒下的风险很大。金融体系如何发挥作用,来解决优质民营企业传承问题值得深思。


问:对于那些希望从事/服务实体经济的校友和同学,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李君: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一切脱离实体经济的资金游戏都不可能长久。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金融天然是“持牌经营”的高门槛行业,对金融要有敬畏之心。近些年,各地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案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事金融工作,一定要把合法合规放在前面。

服务实体经济是长周期性的,而资本往往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如果时间维度上不能配置好、不能实现滚动发展,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充裕,那么短期的市场波动很可能导致长周期的事业崩盘。服务实体经济,要保持耐心和定力,也要做好周期管理,资本只有匹配上产业发展的长期性才能结出胜利的果实。

服务实体经济,还一定要深入田间地头、接地气,不能阳春白雪坐而论道。要多深入各类企业调研,和企业家交流谈心,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