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访2015级博士后校友丁玉

发布时间:2024-01-25浏览量:




丁玉,2015级博士后校友,中组部、团中央第21、22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先后挂职任西藏察雅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党组成员、主任助理,兼任第22批赴藏博士服务团副团长。现供职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部。



问:您当初选择来到五道口做博士后研究的契机是什么?

丁玉:我在人民大学学习的是农业经济,硕士、博士阶段一直专注于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相关研究。我很喜欢这个领域,也立志要从事这个领域的相关工作。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吴晓灵老师关于农村金融的相关讲座,她对农村的关心深深触动了我。我们都知道,金融是一个高大上的领域,和光鲜的生活、较高的收入联系在一起。而吴老师却说,金融不是坐在高高的象牙塔上而应脚踏实地服务于每一个公民,用普惠金融增进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增长,防止“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种理念是很了不起的。正如五道口金融学院所定位的使命,“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这种经世济民的理念和理想深深吸引了我。

另外,普惠金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农村的发展缺少资金,更缺少金融支持。我认为我需要到这所培养了无数金融顶尖人才的黄埔军校继续深造学习。很幸运,道口小院接纳了我。


问:五道口学习、工作、生活的这两年,您最主要的收获有哪些呢?这些收获对您的未来规划和具体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丁玉:第一,学院特别重视实践。在这里,经常能听到业界大咖的讲座,都是第一线生动的金融实践,和纯“学院派”是有很大不同的。也正是在这里,跟随吴晓灵老师去了山东等地的农村信用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调研考察,深入到普惠金融第一线的实践中去。用实践去验证理论,补充理论。后来又去了河北、安徽等地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带着问题去调研,去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回来后形成的报告,不仅作为内参报到政府,还发表在《清华金融评论》杂志上。这些都是异常宝贵的学习实践经历。不仅见识到中国第一线的普惠金融实践,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第二,学院非常国际化。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站起来提问,一口流利的英语,又有学生提问,还是流利的英语,让我恍惚回到了在美国学习时的课堂上。另外,学院每年举办的全球金融论坛,真是大咖云集。我在这个论坛上见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他写的《金融与好的社会》我很喜欢,就是阐述金融可以改善人们的福祉,包括贫穷的人。在北京,在五道口,就轻易见到了书中的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另外,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等一众国内外金融界的顶尖大咖。

可以说,在五道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夯实了我的理论基础,拓展了我研究的方式方法,对未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显性的,如系统的金融知识,对宏观、市场的敏感性,在工作中马上就可以用到,在五道口打下的基础会一直受益。隐性的,如五道口学子力争上游的精神经常影响着我,我在工作中经常向前辈、同事请教,在西藏我也是如此,就是不希望给五道口丢脸。又比如,我在县里,翻山越岭地去考察,海拔4000多米坚持去慰问,联系捐赠,联系讲座,马不停蹄。没有人给我布置任务,就是单纯地想做点事。也有小同事问我,为啥这么做。也许这就是五道口一直践行的经世济民、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对我的影响,对我的浸染。这种影响是潜默移化的,润物细无声的。


问:请问您选择前往西藏自治区开展基层工作的原因有哪些呢?

丁玉:首先是机会使然。中组部自1999年开始启动博士团项目,召集博士去支援中国中西部地区。2020年,单位党委组织部就此征求我的意见,当时还未定岗位,我就毅然决然地报名了。在此之前,我从本科读到博士后,毕业就去了总行机关,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门,属于“三门干部”。我想既然要去锻炼,就提出了两点要求,要去基层,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我认为那里更需要我去做一些事情。后来,我被派到了西藏,这也是我第一次去西藏。同事们都劝我别去,我跟大家一样,对西藏、对高原都不了解,多多少少有点恐惧,我一咬牙一跺脚就去了。


2021年1月13日,作为第21批赴藏博士团代表在西藏党委组织部赴藏博士服务团第20批总结暨第21批欢迎培训会上发言


其次是内心深处的召唤。我记得在西藏的林周农场保存着一块60年代北京知青援藏的口号牌,写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这也是我当初内心最深处的召唤。当来到西藏后,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叫“援藏干部”:从中央国家机关和17个省市政府机关、中央企业召集每批援藏干部将近2000名,去支援西藏的建设从1995年开始,每一批支援三年,到现在已经是第十批了,相当于已经进行了将近30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一代代的援藏干部已身体力行践行了如此之久,如果没有坚强的身体和顽强的信念,是没办法做到的。在高原上有一句话叫“没有信念来不了,没有身体干不了”,还有一句话叫“百年修得同船渡,万年修得上高原”,这也许就是我和西藏的缘分。


问:在西藏开展基层工作的过程中,您是否遇到了困难?具体是怎么克服的?

丁玉:当来到西藏后,我发现当地政府有一套安排挂职干部的健全机制,在工作的协调和开展上都很成熟。另外,内地干部相比于西藏本地干部,在文化水平和认知视野上更有优势,由此也受到重视。所以这两年多的工作总体是比较顺利的,唯一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在西藏,说藏语的基层群众大约占到99%。如果要去跟这些群众进行沟通,需要带一个翻译,这是最大的困难。因为沟通不顺畅,就没有办法直接获得民众的一手信息。

克服困难主要得益于单位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我在县里的时候提出了好几个工作建议和思路,比如邀请了各地的专家来县里面讲课,总共7场讲座,得到了省委组织部和县委书记、县长的大力支持。在公益方面,考虑到西藏是高寒地区,我想为乡镇的小朋友们捐些书本和衣服,于是我号召所在单位工商银行总行的同事们捐赠物资,同事们积极响应,自发地捐了1300多本图书、300多件衣服,以及篮球、排球、铅笔、书包等,还邀请自治区的科技老师给孩子们办了一个趣味科技讲座和实验,现场2000名学生参加,都不愿意走


孩子们拿到捐赠物资后开心的笑容


问:在您前往西藏参与乡村振兴、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一些让您记忆犹新或是触动内心的事情?

丁玉:在西藏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主要有两大感受。第一个感受是,西藏的变化特别大,它的基础建设非常完善。从机场到县再到乡,全都是柏油路,汽车很普遍,信号网络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崇山峻岭之间,当你看到一座座的白塔架在西藏的高山上,现代化的汽车在柏油路上行驶,会有一种不真实感,能直观感受到国家对西藏地区建设的巨大投入和取得的长足进步。

另外一个感受是西藏在软件方面仍然落后。我在县里负责产业发展,中央支持资金充裕,但资金的利用比较低效。例如建一个牛场花了3000万,羊场花了2000万,但是完工后都被空置了,没有产生效益,没有人来承租和发展养殖业,这就是资金的浪费。后来县政府准备再新建一个屠宰场,依然选址一个离县中心很远的乡镇,主要是认为这个乡镇需要扶持,而不是从经济发展角度长足考虑。我认为建成被闲置的可能性比较大,就力谏农业农村局的局长选址在离县城较近的地方。在这些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西部地区人们的市场经济思维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牛场、羊场的运营都是由政府人员进行管理,不仅缺乏动力和时间,也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和对应的经济知识和经济思维。同时,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缺少与经济发达地区常规、多频的沟通渠道,因此思维与市场经济模式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对比江浙沪地区。

所以我认为,西藏在硬件上跟内地的差异已经不大,但是软件上至少还有30年的差距,“身子在新时代,思想还在旧时代”。所以,西藏的提升空间很大,尤其是基层,否则财政资金“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难以破除。以我当时挂职的县为例,国家的产业投入是5.8亿元,但是产生的效益不到3000万元,比这5.8亿存到银行的利息还要少,对资金的浪费是触目惊心的。这可以被总结为三点原因:市场经济和营商环境基础薄弱;干部的知识经验和经济思维需进一步提升;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人才。


问:在西藏的这段经历对您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呢?有哪些收获吗?

丁玉:一是,精神上受到净化和洗礼。在缺氧、低压强的高原气候下,西藏本地的干部和援藏干部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前赴后继地奉献。在西藏有两个精神,“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指的是50年代、60年代时,解放军支援西藏公路建设的精神,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西藏时也说援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在西藏时,我切实看到了这些精神的实际体现。在这里,有一群民众生活着,有一群干部奉献着。看到这么一群人,我的心灵不知不觉变得澄净,不再想大都市的消费和娱乐,更多地想能为当地人民做点什么。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西藏,没有情怀来不了,没有身体干不了。”上一批援藏干部第一周就牺牲了三个人,后续还牺牲了几个人。所以,在西藏,大家可能是用生命在工作。

,个人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升。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到政府,可以说是从“线”到“面”,政府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自治区发改委更多的是宏观管理、顶层设计,在基层更多的是执行和落实。不管是政府新闻发布会,自治区重大文件的制定,还是在基层翻山越岭的调研,和百姓群众在一起,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对我都是一种挑战和突破。也因为当地政府很重视援藏干部,我才有这许多宝贵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是,对国情民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从前,西藏于我,只存在于第三方的描述之中;这次去西藏,它的形象立即丰满起来,我对我们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祖国的边陲,还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这里。从思想到文化、从经济发展到基础设施,都和内地有很大差距。这里地广人稀,但是是祖国要塞,国家安全屏障,亟需大量人才支持、支援西藏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在西藏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让我想起了在清华学习的国情研究这门课程。我从课堂走向了田野,从书本走向了现实。


 

来藏后第一次下乡——登顶海拔3900米新卡村


问:在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后,可以谈谈您对为何要乡村振兴以及如何乡村振兴的认识和理解吗?

丁玉:正如我在西藏昌都市党校给100名乡镇长讲课时所说,我国农村的地域十分广阔,占国土面积高达94%。在城镇化率已达近70%的今天,农村仍有4亿的常住人口。因此,如果乡村未能振兴,那中华民族的振兴也无从谈起。乡村没有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不完整的。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该怎么做呢?核心还是人、财、物。人就是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财就是有效的资金,把更多的资金吸引到农村,物就是合适的项目,引进更多的项目。

在过去的五年,我们走过了乡村振兴的第一阶段,基本补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而下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对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巩固和全方位提升。上一个阶段如果是“乡村振兴1.0版”,那么这一阶段就是“乡村振兴2.0版”,农村还有很广阔的空间做事情。第一,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建“最后一公里”;第二,提升教育、医疗等县域公共服务质量。县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撤村并校后县城的公共服务至关重要。当时我给乡镇长做讲座时也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乡村振兴不是农村振兴,而是县域振兴。第三,县域经济有广阔发展空间。现在大家都讲县域经济,比如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已经在县域开了7000家门店,门店数甚至超过了麦当劳。“春江水暖鸭先知”,商家们已经在县域嗅到了商机。以普惠金融为例,近年来工农中建四大行均已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另外,一些大型项目落地都是在县域,比如西藏地区的水电、矿产项目等,投资都在几百亿以上,会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第四,发展数字乡村。去年我曾前往浙江专门考察过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在浙江是1号工程,他们的数字乡村也做得是最好的。他们把信息化用于乡村治理,乡村办公等,非常先进。舒尔茨说用科技改造农业,那么现在就是用科技来改造乡村。阿里巴巴的淘宝村,抖音电商直播,直接把农产品卖往全国。新疆的女干部贺娇龙利用抖音宣传自己的家乡,带火了当地旅游。我想,未来的一个方向就是用信息化去改造农村,带动乡村的产业发展,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就能吸引资金、吸引好的项目,最后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


 

作为新闻发言人参加西藏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解读“助企纾困”政策


问:我们了解到您在藏期间组织了如“情暖新卡爱心捐赠”、博士林植树等活动。您发起这些活动的初衷是什么?这些活动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丁玉:我比较珍惜挂职的机会,能到基层的机会不多,所以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为当地民众做一些事儿。对于“情暖新卡爱心捐赠”活动,主要给孩子们捐的是课外书和衣物,这也是那里的小学校长提出来的想法。西藏从1985年就开始义务教育了,课本不缺,但适合孩子们看的课外读物不多。当看到孩子们拿到小靴子、羽绒服开心的笑容,我感觉做这一切很值得。我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为他们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比如孩子们收到了工行小朋友寄来的信和画后,也写了信,画了画感谢他们。


工行战投董办“情暖新卡”捐赠活动后和孩子们在一起


博士林植树活动发起的初衷是为了响应当地政府鼓励国土绿化的号召。高原上绿化挑战很大,我们主动积极地去捐款,去植树,希望为西藏绿化做出一份自己的绵薄贡献。另外,我们在疫情期间也发起了博士团捐款活动,总之大家都是怀着对西藏的感情想尽可能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此外,我们在西藏组织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是“博士团察雅行”活动。活动总共邀请到近10名专家,有重庆大学的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东南大学的教授等,集中在县里举办了7场讲座,包括经济、医学、农牧产业、交通、文化等方面,在县里属于首次。当时争取到了省委组织部的经费支持,对县里完全是公益的、免费的。县乡好几百名干部听了讲座,医学讲座也是县乡将近100名医护人员听了讲座,农牧的讲座还有现场教学,请的是天津农牧学院的专家,关于牦牛育种的,当时现场观摩学习的农牧技术人员和村民将近200人。讲座后结合调研又组织了乡村振兴专题建言献策活动,提出了做强汉藏融合大文旅产业、藏医药康养、建立交通应急救援机制等新思路。中组部博士团的初衷主要就是智力援藏,可以说,这是智力援藏在基层的一次生动实践。


21批博士服务团乡村振兴察雅行


问: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考察调研,请问您有哪些感想呢?

丁玉: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拉萨接见援藏干部时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对援藏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对援藏干部的深切关怀,作为赴藏博士服务团一员,我感到非常自豪,也深受鼓舞,当时省委组织部动员我再延期服务1年,我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在博士团团刊上,我写过这么一段话“行过最好的路,看过最好的云,就是在西藏”。

在援藏的两年时间里,我收获了导师、战友、朋友,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精神境界、政治觉悟、爱国情怀都得到极大升华。我深切体会到,如总书记所说,援藏确实是对个人一次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锻炼机会,这笔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行。如果还有一次机会援藏,我仍将毫不犹豫地说“是”。


 

昌都“感悟领袖情怀”县处级干部演讲比赛三等奖


问:您可以结合您的工作经历,对以后想从事基层工作的五道口同学说一些建议吗?

丁玉:还是那句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基层工作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五道口学可以在基层建功立业,发挥自我价值。“猛将必发于卒伍”,现在干部都要求去基层。“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个县,当市委书记要走遍各个乡镇,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各个村”。我了解到的,当时的昌都市委书记,一方面会议非常多,中央的自治区的,但基本上只要有时间都各县、各镇调研,若有临时急事,马上赶回去处理,处理完了再出来接着调研。我们也是,“千名干部下千村”,在村里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基层情况。


 

在海拔4600米那曲村民家里调研慰问


因此,去基层工作的同学,一是多听多看调研,把情况摸透再开展工作。现在中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多跑多看,才能把民情区情吃透,才能真正解决民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也是小平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二是要接地气。要拿掉作为清华毕业生、五道口毕业生的优越感,基层工作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的,百姓群众是有需求有期待的,办好实事才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俗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了基层要实实在在和民众在一起,“坐而论道”行不通,就是得说老百姓的话,办老百姓的事。这对去基层的每一名干部都是挑战和磨练。三是不辱使命。清华说“厚德载物”,五道口说“贡献民族复兴”,这就注定了五道口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金融知识,还要用金融知识改变社会,创造福祉。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非常需要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改革也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去基层正是金融报国的大好时机,善用金融工具,为当地谋一些好事、干一些实事。正如席勒教授所说,金融业可以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服务,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技术手段,促进“好的社会”。扑下身子,扎进泥土,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我想这是每一个五道口学子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