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1993级硕士校友,2009级博士校友。现任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首席风险官(合规负责人),负责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法务合规、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曾经在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17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发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1957年,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号召: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自此,“无体育,不清华”响彻校园。
作为一名毕业于五道口的资深体育爱好者,我受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校友办邀请,为《五道口校友通讯》撰文,分享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感受。
运动爱好的养成
和很多人一样,我的运动启蒙老师就是父母。他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读的高中和大学,在那个理想闪光、意气风发的年代,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母亲爱好爬山和跑步,父亲学会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他们的运动爱好深深地影响了我。父母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我从出生到高中毕业,一直生活在他们任教的大学校园之中。那所大学是北京市的田径和篮球传统强校,在清华、北大的体育崛起之前,曾经长期称霸北京高校运动会,学生、教职工当中的运动高手多如牛毛。
在家庭和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体育。好像从四五岁开始,每天早上学校大喇叭一放广播,我就爬起床跟父母去跑步。上小学后,几乎每天都要晨练,不是跑步、踢球,就是和父母打羽毛球、羽板球。放学后也经常先去踢球、游戏,直到天黑才回家吃晚饭、写作业。小学六年下来,我的单项身体素质虽然够不上体育特长生的标准,但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速度耐力等综合起来看还不错,特别是运动感觉比较好,学得快。多年以后我去驾校学车,那时都学手动挡,教练还跟我说:教你太轻松了,你学一次顶别人学三次。
我非常喜欢球类项目,除了跟父母学会的羽毛球、羽板球,其他都是跟着时代在与时俱进。1976年我上小学,当时中国最厉害的运动是乒乓球,所以小学里的男生除了踢足球,通常喜欢乒乓球,灰砖和水泥砌成的球台上,我也曾洒下不少汗水,想象着自己是郭跃华、谢赛克,猛练直拍近台快攻。
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第二天全国就掀起了排球热,那时候我们的作文和日记,结尾都变成了在女排精神的鼓舞下,我终于怎样怎样。接着有一天,我们班的两个女生突然开始苦练排球,课间十分钟也都着了魔似地练球,很快两人就可以来回垫球几百次不落地,经常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围观。在她们两人带动下,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就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垫排球,一个技术好的人站在中间给大家作接应二传。再后来游戏就走歪了,中间的那个人成了“倒霉蛋”,要蹲下来抱着头,其他人传几次球后,要把球扣到他身上,如果没扣到,失手这个人就要自己蹲到中间去。这个玩儿法叫“砸王八”,砸出了我的排球基本功,工作以后我还时常作为主力参加单位的排球赛。
上初中后,父亲开始带我打篮球。初二时,我左右手运球过人很轻松,还掌握了跳投。随后,篮球界发生了两件大事:1984年迈克尔·乔丹进入NBA,开启了美国职业篮球的新时代;1986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NBA比赛录像。据说,获得过汉城奥运会男篮冠军的前苏联中锋萨伯尼斯第一次看NBA比赛录像的时候,问他旁边的人:“你是放的快进吗?”所以不难想象,国内球迷第一次看NBA的那种震惊,应该就像地球人突然看到外星人在四维空间穿梭。突然发现“篮球竟然可以这样打”之后,我开始彻底迷上了篮球,在初三的那个夏天挥汗如雨,以三个月打坏两双回力鞋的速度疯狂地练球。当时我住的大学里有一帮篮球高手,其中不乏大学校队主力和退役运动员,我逐渐混进了他们的圈子,慢慢开始和成年人对抗,球技在那一年突飞猛进。
高中和大学期间,我继续打磨篮球技术,对篮球的理解和热爱也越来越深。高二那年我踢足球摔断了右手,养伤期间还每天去看别人打球,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右手打着石膏上场,练习左手运球投篮。一直感到遗憾的是,大学时期国内还没有CUBA联赛,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也没建立正规的篮球队,没有专业教练和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也没有机会在高水平大学联赛中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平。体育馆里山呼海啸加油助威,篮球宝贝舞动鲜花活力四射的场景,只能以后自己掏钱买票去看了。不过刚参加工作以后,我曾经打野球时遇到过前CUBA的后卫,较量过后感觉是谁也没占便宜,也许对方只是在三级联赛上坐板凳的替补吧。
运动在五道口
1993年我考上了五道口,面试那天的考官是唐旭老师和刘利老师。进入问答环节后,唐旭老师看出我有点紧张,特意在第二个问题时问了一个与专业无关的体育问题:你既踢足球又打篮球会不会相互有冲突啊?刘利老师觉得好玩,在旁边开心地笑。问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彻底放松了心情,后面就非常顺畅了。两位老师小小的善意让我倍感温馨,至今难忘。
那时候工字楼的前后各有一块篮球场、外加两副双杠和一个乒乓球室,就是五道口的全部体育设施。别看校园虽小,人不过百,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运动热情。印象中,男生的四大运动是:足、篮、牌、麻,围棋、象棋也有不少高手,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则是男女生的共同爱好。早晚安静的时候,还时常有同学在校园一角练习武术和太极。每天下午食堂开餐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同学们推开面前的金融计量模型,放下手中的GRE红宝书,合上没看完的经济学论文,纷纷从图书馆、教室、宿舍走出来,投身自己喜爱的运动中,身体内愉快地释放着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大脑里形成产生快乐情绪的化学物质,道口小院里一片欢声笑语,生机勃勃。
入学后学校很快组织了篮球比赛。我们93级人数比前几届都多,爱打球的同学也多,除了我还有黄陈、林海、张春光、赵辰宁、袁平、马宁、张良华和丁明等,兵多将广,感觉良好。首场的对手是学校教工队,他们平时没人来打球,是临时组队,所以我们想借这场比赛热热身,留出最好状态去对付91和92级。比赛前,全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做了简单部署,就强调两点:一是要给老师留面子,别赢太多;二是要隐藏实力,赢差不多了就全上替补,大家都有表现机会,哈哈哈哈。
1993级篮球队在校比赛后合影
结果我们开场就被打蒙了!康以同老师身高臂长,硬打内线,我们主力中锋林海身强力壮,防守他都感到吃力。负责行政后勤的周凤奎和另外一位教工球风强悍,里突外投,很难盯防,我们这边大多数平时打惯了学生球,遇到硬桥硬马的老油条都有点吃不消,比分一直咬得很紧。最让人头疼的是蔡浩仪老师,教工队的核心后卫,外线跑位飘忽,传球路线诡异,更要命的是远投神准。我也打后卫,和蔡老师对位攻防,有几次我们刚投进两分,准备掀起一轮进攻高潮,他就远远地飙中一记三分回敬我们,然后用深不可测的眼神和我对视一下,嘴角露出一丝杀手般的微笑。后来才知道,蔡老师在学生时代是北京大学足球队的守门员,手上功夫了得。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想通,难道北大足球有这么厉害,当守门员的都无事可干,去练篮球了吗?最终,那场比赛我们仗着年轻、身体好,还是扭转局面赢下来了,但是赢得比较狼狈。被老师们打醒之后,后面的比赛我们就非常专注了,终于有惊无险地拿下了第一次冠军。
第二年,正在五道口读博士的张志平大师兄帮我们和证监会约了场正式比赛,然后他大手一挥,先搞个篮球队!接下来大师兄慷慨赞助经费,并亲自担任领队,蔡浩仪老师担任教练,抽调各年级精英,包括郭元析、侯合心两位博士,成立了道口篮球队。球队还有模有样地训练了两次。那场比赛过程我已经淡忘了,但当时留下了训练和比赛前珍贵的照片,是我们在五道口篮球风云最好的见证。
道口篮球队训练现场
那两年踢足球的也不少,还能记得几位当时的铁杆儿,1992级何成宏、刘建,1993级贺坤、游建航,1994级张海、江曾华,1995级王雄辉、欧煦,1996级蒋宁等。我们经常占着北面篮球场踢足球,只是那个小场地实在耍不开,有时一脚踢飞,球就越过围墙去东升乡政府了。因此我们时常转战在道口周边的校园,清华大学、地质大学、语言学院的球场上都留下过我们这拨人的足迹。
对运动的些许感悟
我从五道口毕业以后,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的原因,有些兴趣爱好就逐渐放弃,从此再捡不回来了,但运动的习惯一直没变,平时仍然是篮球打得最多,足球、排球、羽毛球在单位有比赛的时候我通常也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2017年后我来到深圳工作,这里空气清新,气候温润,四季常绿,人的身体机能容易保持活跃,我又开始步行和健身。每天上下班步行近8公里,周末10公里,定期去健身房练力量。体育运动于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爱好,它就是生活本身,是身体的需要,像时间到了就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真实,亦无需刻意坚持。
运动好处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保持活力这么简单,高水平的运动能激发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身体管理,这才是核心价值所在。当你真正爱上一项运动,会对运动产生的快感上瘾,很多爱跑步的人越跑到后面越感觉快乐,甚至有种幸福感,就是这个意思。然后,这种上瘾就会让你为了达到更好的运动状态而心甘情愿地减少烟酒,科学睡眠,保持身材,杜绝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而身体指标的不断改善、运动成绩的不断提升,又会进一步给你带来自信心和满足感,令你更加热爱运动。对于高水平的运动者,这个身体管理的过程不但一点儿都不痛苦,反而非常愉悦。我自己也是常年这样做的,非必要不熬夜,饮食以瘦肉、鱼类、乳制品、鸡蛋和蔬菜水果为主,对高脂肪油腻食品自发地排斥,基本不暴饮暴食(自助餐除外)。其效果就是我从高中毕业至今30多年,体重一直保持在68—72公斤,现在除了耐力和爆发力比年轻时有些下降,身体对抗能力和核心力量还提高了,打野球时还可以很轻松地击败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体育运动对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心理素质的锻炼。美国俄亥俄州立克利夫兰大学教授Lesyk博士总结过,优秀的运动员通常具备九大心理素质:
1.创造并维持积极的心态;
2.保持高水平的自励;
3.切合实际地设置远大的目标;
4.高效率地处理人际关系;
5.积极地自我对话;
6.进行积极的想象;
7.有效地抗焦虑;
8.有效地控制情绪;
9.保持专注。
因此,优秀的运动员往往具有高智商、高情商,心理素质超强,他们中不少人退役后在商业、社会活动等各方面也很成功。我觉得Lesyk博士的总结够全面,但描述得过于轻松了,对优秀运动员承受超高强度竞争压力的心理强悍程度表达还不够充分。国内有的专业篮球队平时的队内训练赛就要达到几乎打架的强度,而有些球类的国家队训练更是各种心理和肉体的施压方式把人逼到崩溃,唯有如此,运动员在比赛中才能在重压下正常发挥。在NBA有一类球员被称为“大心脏”,就是能够顶着客场上万球迷的嘘声和谩骂,在对手头上砍下五六十分或者完成终场绝杀的人。业余运动的人很难驾驭这种“大场面”,我见过一些打野球的高手,到了刺刀见红的正式比赛中慌得不知所措,完全发挥不出来,自己也有过在场上紧张到三步上篮都不进的时候,这就是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的差距。扯得有点远了,总之,普通人长期坚持运动,即使不能具备优秀运动员的全面心理素质,哪怕只有几项提高,比如学会如何竞争、如何团队合作、如何对抗压力、如何控制情绪等,也能受益良多了。
既然运动有这些好处,你可能会问,年轻时不爱运动,现在没有运动基础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什么时候学习运动都不晚,现在就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后,想坚持下去的最好方法,一个是循序渐进,另一个是加入团队。据有人统计,大约50%的人开始一个新锻炼计划后,会在6个月到1年之内放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结果生理和心理上都很难受,所以放弃。循序渐进,就是让自己的身体逐渐提高运动能力,慢慢适应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水平。人的身体对运动是有记忆的,篮球运动员长期训练后,在离篮筐多远距离、用多大力量、什么角度出手投篮,都不再需要大脑思考,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会自行协调完成投篮动作。这种记忆是靠由浅入深、从无到有培养出来的。比如健身,在做完一个动作的整组训练后,要在训练的最大重量上再加一点重量,自己用尽全力只能做一两下的那种,给肌肉以更强的刺激,使它产生记忆,逐步适应更大的重量,力量自然就逐渐提升了。加入团队就更好理解了,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
你可能会接着问,选择什么运动项目比较好?这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运动基础、有无疾病等来综合考虑。没有运动基础的人,一开始可以从慢跑、快步走、游泳、登山、做操等有氧运动开始,逐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点运动基础,因此最具普适性的运动我当然会推荐篮球。篮球运动对人的四肢和腰腹力量、心肺功能、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各方面锻炼非常全面,长期坚持下来,对提高身体素质帮助非常大。而且篮球运动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兼具娱乐性、技巧性、社交性,一点都不枯燥乏味,也是家里小朋友接触体育的最好的启蒙运动之一。篮球还是一项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完美结合的运动,团队的战术配合是基础,关键时刻超级球星的个人能力又是决定性的,要是能经常参加比赛,对个人的自信心、心理抗压能力、团队精神、领导力、执行力、大局观又会有更大的提升。如果实在不想在运动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希望能够快速健身减脂的,可以试试现在很流行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在网上搜索HIIT、Tabata、斯巴达500等,有很多教学视频,绝对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体会到身体燃爆的感觉。
结语
最近,看了2017年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专题报道,很多七八十岁的老校友回忆当年,都感慨清华的体育精神让自己在学习、科研、生活方面受益终身。工程物理系1962级校友张闯写道,“健康的体魄使我精神饱满,感觉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比50年前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依然能跑能跳,能食能眠,能够集中精力做事情。”写这段话的时候他正好毕业50周年,依然工作在中国高能物理的科研一线。清华像这样的前辈校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真正实践者。和他们相比,自己只是健康生活了50年而已,离健康工作50年还有相当的距离,哪有什么资格沾沾自喜呢?还是继续运动起来吧!
我非常确信,当我们科学而又规律地运动10年、20年、30年之后,会发现同龄人正在老去,而自己还活力四射,无论是工作状态、生活状态还是精神状态,相比都更加出色。
有人说,体育之美,就是你能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
诚哉斯言。
最后祝愿各位校友,做清华体育精神的传承者,在运动中找到快乐,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在运动中发现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