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紫伟,1997级硕士校友
《自由意志及其培养》这篇文章,勾画了一个独立自由意志的概念。
那么,在两个自由意志之间,爱是如何一种存在?爱是什么意思?自己爱别人,或者是别人爱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爱我吗?你说你爱我,为什么我感觉却如此糟糕?我这么爱你,为什么你却去爱别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些问题都很常见。本文来给答案。
一、定义
笔者自创两仪论,曾经给出过爱的通俗定义:爱,就是“想在一起”。爱抽烟,就是想跟烟在一起;爱足球,就是想跟足球在一起;爱孩子,就是想和孩子在一起。爱战友、爱同事、爱朋友,就是想和他们一起战斗、一起共事和一起来往。情人之爱,爱TA(他或者她,下同),就是想跟TA在一起。TA 爱你,就是TA想和你在一起。判断你爱不爱TA,就是看你是不是总想和TA 在一起。要知道TA爱不爱你,很简单,不用问,就看TA 是否想和你在一起。TA想和你的人在一起,那就是爱你的人;TA想和你的钱在一起,那就是爱你的钱。——爱和“想在一起”是同一意思。
在“想在一起”这个通俗定义的基础上,本文给出爱的经典定义:爱,就是需要。
爱上某样物品,和爱情人、爱孩子、爱父母、甚至爱上帝一样,就是“需要”对方。各位可以试试,爱什么,就将爱字替换成“需要”,描述起来毫无歧义。爱喝酒,就是需要酒;爱运动,就是需要运动;爱孩子,就是需要孩子;爱优秀的孩子,就是需要优秀的孩子;爱战友,就是需要战友;爱TA,就是需要TA;TA爱你,就是TA需要你。
爱,就是需要。爱什么,就是“需要什么”,也就是“想和什么在一起”。爱的这个定义适用于所有使用“爱”这个词的词组。接下来,为行文简练,我们只论述情人之爱和亲子之爱。
给出这个定义有什么作用?
爱,听起来是一个高大上、为别人的字眼;需要,却是一个听起来比较自私、为自己的字眼。当认识到爱别人的真实内涵就是自己需要的时候,一个为别人、对外的方向,被直接折回来,改成为自己、对内的方向。有太多的人将这个方向弄反了。熟悉两仪论的朋友都知道,世间万物,方向弄反了会造成最大的错误。
人们以为自己是在为爱、为别人付出,其实是在为自己付出;人们认为对方应该接受自己的爱,其实他们是在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爱孩子、我爱某人,却很难理直气壮地说我需要孩子、我需要某人。可想而知,这个感受的错位,会引起多么大的困惑,导致多么错误的预期,又给多少人带来难言之苦。
二、爱上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爱上了别人,就是对别人产生了某种需要。假如爱得深切,说明自己的需要很强烈;假如爱得无法摆脱,说明某种需要无法消除;假如爱得非彼不可;说明目前只有对方能满足这个需要。至于这种需要是什么,静下心来问自己,一定能知道。佛家说“求人不得,反求诸己”,非常有道理。
当自己需要对方的时候,刚好对方也需要自己,这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你爱别人的时候,刚好别人也爱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两情相悦”。要注意,双方需要的原因未必相同,而且往往也不同。但只要互相有需要,就会像磁铁一样,一拍即合——人世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一拍即合。当你拥抱孩子、拥抱情人的时候,发现对方比自己拥抱得更加有力,这是多么好的体验!
示爱被对方拒绝的时候,当然就是需求被拒绝的时候。需要越是原始,自尊被伤害的程度也就越高,被拒绝的痛苦也就越深刻。人有原始的性需求,当对方拒绝配合的时候,真是让人抓狂。我们需要一个“优秀”孩子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给孩子提了很多过分的要求;当孩子拒绝改变的时候,所谓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不就很痛苦吗?
人有需要,而又被人拒绝,一般是两个反应。不是让人恼羞成怒,就是让人自暴自弃、自卑自怜。能够用发怒改变对方的时候,我们就会暴跳如雷;改变不了对方的时候,我们就会自暴自弃、苦苦哀求。我们容易对孩子暴跳如雷,而容易对追不上的异性自卑自怜,道理就在于此。
所谓爱上某人,经常会产生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这正是因为,爱就是需要!需要越强烈,控制欲望和占有欲望就越强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因为在爱上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人最脆弱的时候,是人最有需要的时候;同时必然也就是最软弱无力、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这时候最怕的就是对方弃我而去,必须把对方紧紧控制住,才觉得安全放心。
在这种控制欲和占有欲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爱的名义之下失去自由;有多少情人在爱的名义下痛苦挣扎。控制与占有,必然面临反抗。强有力的反抗就是扬长而去,如同孩子长大了再不回来。弱的反抗就是欺骗和逃避。当你指责对方冷漠或不忠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 TA只是在抗拒你的需要。
在《凹的学问——如何看待太极拳》这个视频里,笔者还提到,情感类内凹的事物,最忌讳强迫。控制和占有欲都是强迫;只会让人产生厌恶,不会让人产生亲近感——即使在爱的名义掩护下。
知道爱只不过是自己的需要而已,就会对爱的对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太多的残酷对待以爱的名义进行。比如说,当我们以爱之名,要求孩子学这样学那样,成为一个“优秀”孩子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是为孩子好。其实这只是我们自己需要一个优秀的孩子而已。适当的管教没有错,但如果要求无穷无尽,就要注意这不是我们的爱无穷无尽,只不过是我们的需求十分贪婪而已。
三、付出
既然爱是自己的需求,那么为之付出理所当然。付出的再多,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做的努力罢了。如果这种付出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却要求对方为这种付出买单,这属于不讲道理。别人并不觉得这种无效的付出有意义,甚至经常会觉得无聊。对情人,对孩子,都是一样。
有些人以为委屈自己就可以获得对方的爱,或者说委屈了自己就应该得到对方的爱。他们把自己情感上的委屈视为对对方的付出,以为这种委屈应该得到对方的认可和补偿,其实这是很大的错误。实际上,除非这些举动迎合了对方的某种需要,那自然会获得对方的感激和回报。否则的话,这些付出毫无意义。反而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让对方喘不过气来。
有一位朋友的太太,成天抱怨我的朋友不在乎她。她觉得她非常爱自己的丈夫,觉得自己卑躬屈膝到了极点,连饭菜都是先紧着丈夫先吃,自己只吃剩下的,也不舍得花钱。即使如此,丈夫还是好像非常不满意似的,成天不搭理她。其实呢,她认为的爱他丈夫,只不过是自己非常需要他而已。而她自己不爱学习,天天玩抖音;不求上进,跟爱读书的丈夫三句话说不到一起去。她以为她爱得非常委屈了,可从她丈夫的角度看,她根本就没考虑他的需求,她付出的东西完全不是他所需要的。同时,还毫无改变自己的意向,骨子里非常傲慢和难以交流。
如果她知道,想让丈夫爱他,就要做出适当改进、让丈夫产生一种需要感的话,可能家庭会幸福很多。如果要让她丈夫需要她,那就需要提升自己,需要很多反思。这些改进,跟吃点剩饭菜相比,需要付出的努力可多多了。她懒于提升,惰于面对,还将责任推到了丈夫身上。她以为她很委屈,殊不知丈夫是个老实人,自己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要因为责任感跟她在一起,痛苦不堪,远胜于她。至少她跟需要的人在一起了,而他没有。
这种情况,男女位置反过来也一样。天龙八部里描写的游坦之苦恋阿紫,爱得甚至连眼珠都奉献出来了,可是阿紫依然对他不屑一顾。道理相同。游坦之爱阿紫,只不过是他需要阿紫而已。阿紫却不需要他,也就不爱他。阿紫需要萧峰这样的豪杰,所以阿紫爱萧峰。游坦之付出再多,于她也毫无意义。这段恋情,金庸描写得入骨三分。金庸知其然,本文知其所以然。
阿紫需要什么?阿紫缺乏安全感,需要一个强大自信的男人。绝对不是一个苦苦哀求、卑躬屈膝的男人。游坦之如果明白这点的话,应该在练就易筋经的功夫后,将欺负阿紫的丁春秋轻松整死;拳欺少林,掌劈武当,横扫一众武林人士,然后冷冷地对一旁的萧峰说:“该你了!”——有这份逼人的雄浑气势与胆略,才有赢得阿紫青睐的三分可能。
游坦之本身不招人喜欢,所以阿紫不爱他,读者们倒还没觉得奇怪。等到王语嫣这样千娇百媚的美人,居然追不上慕容复的时候,读者就会以为这是慕容复的错,是他有眼无珠。其实不是!个中道理跟之前完全一致,留给读者去琢磨吧。
四、变化
由于爱就是需要,随着时间变化,需要当然也在变化。正因如此,虽然两个人因为彼此需要在一起了,但随着时间推移,需求变化了,那么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以前需要肉体的,可能变成需要精神了;以前需要精神的,可能又变得需要肉体了。如果误以为爱是恒久不变的,那就不会察觉到,需求变化了,爱的对象也会变化。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刻舟求剑,就会让人充满不解和怨恨。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七年之痒”。
当别人说爱上了你的时候,要明白对方一定是某方面需要你。如果你未必能恒久提供这种需要,对方也就未必能恒久爱你。假如你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将为对方提供需要的能力保持下去,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对方不再爱你,不再愿意和你在一起,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如果这时候仍然和你在一起,那不是出于爱,只不过可能是责任感而已。要珍惜这份责任感。
所以,要想永远保持别人对自己的爱,就要永远保持自己满足人家需要的能力。与其指望人家忠贞不渝,不如要求自己自强不息。
随着时间推移,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不爱对方了,因为不需要对方了。但是,爱就是需要,对方爱自己,仍然需要自己。这时候,和对方需要对应的,就是自己的责任感。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责任感,责任感对应的就是存在感和价值感,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需要。只要不是压得喘不过气来,能够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人生态度。尤其之前需要过人家,欠过人家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有责任感的原因吧。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以为是我们爱孩子,实际上他们爱父母远胜于父母爱他们。这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很需要父母。君不见,我们殴打、辱骂孩子的时候比对任何其他人都多。可是因为他们需要我们,他们都原谅了。隔一天,又亲热地靠上来叫爸爸妈妈陪他们玩了。除非又遭到我们的训斥和辱骂,否则他们会一直开心下去。而我们总是嫌他们不听话,嫌他们粘人。等到青春期开始,孩子长大了,他们不那么需要父母了,也就没那么愿意跟父母在一起,实际上没那么爱父母了。你再打骂,他们就不容易原谅了。
等到我们老了,需要孩子了,这时候是真爱孩子了,想和孩子在一起。这时候如果孩子骂我们一句,我们会觉得根本受不了。因为我们需要他们,我们很脆弱了。可是,想想孩子小时候,我们怎么对孩子的?有什么资格成天气呼呼的?这时候是否应该像孩子当年一样,就算吵了架,隔天又亲亲热热地叫孩子陪我们玩?毕竟是我们需要他们,不是他们需要我们了。这时候孩子对我们好,并不是他们需要我们,而是他们的责任感使然。要珍惜这份责任感。
有些人老了,明明是自己需要孩子,态度却还高高在上,在情感上索求无度,不知收敛。有些老人为老不尊,不但不注意自己的品行,还非要拿一个“孝”字去压孩子,强人所难。这些人不但自己会碰得头破血流,还会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孩子会极其厌恶这样的老人,不会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原因就在于这些老人把方向搞反了。
五、不爱
爱就是自己的需要。那么人家爱我不爱我,就看人家的需要是不是能在我这里满足。再也不用问对方:“你爱我吗?你还爱我吗?你会永远爱我吗?”这样的问题了。只要对方的需要自己能满足,放心,TA会爱你。如果对方的需要你永远能满足,那TA会爱你一生一世。反过来呢?不用问,不爱了。
至于对方需要什么,很容易观察出来。有时候直接问都可以。更多的时候,对方一直在说、在倾诉,只是你漠视了而已。
别人不爱你,可能是你不够好,也可能是你好的方面并不为人家所需要。
无论男女,拒绝求爱者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你人挺好的,可是我们不合适。”其实就是不需要对方。这时候,求爱者穷追猛打意义不大。除非情况变化,人家产生了需要,否则越追越让人讨厌。追不上还不要紧,万一人家一心软,追上了,更严重的后果出现了。因为人家并不需要你,所以会按照自己的需要产生无穷无尽的改进要求。总是抱怨、总是不满——想改变对方的一方,就是需要没有满足的一方,也就是觉得缺乏爱的一方。想改变对方的一方,和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一方在一起的话,双方都将非常痛苦。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所谓“累觉不爱”,就是为自己的某种需求付出得实在太多,从而使得这种需求带来的幸福感大幅下降。感觉累了,不再以满足这种需求为乐了。比方说,想追个有钱人,为了需要他的钱;或者想追个美女,为了鱼水之欢;如果为此付出了尊严的代价,这时候很可能就会“累觉不爱”了。
跟一个自己不爱、不需要的人在一起,必然自己有很多需要没有满足。怎么办?要么就逃避,要么就总想去改变对方。无非是希望对方变得满足自己的需要。反过来,当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对方的逃避、冷淡,或者是无穷无尽的挑剔言行的时候,就要明白,自己是在跟一个不爱自己、不需要自己的人在一起。
当自己很爱对方,而对方不爱自己的时候,很多人会很生气。他们把爱理解成对对方的一种看重、一种喜欢,认为是值得对方回应、甚至对方应该回应的事,这是很多错误的源泉。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爱别人,只是因为他们需要别人。但是别人并没有必须满足他们需要的义务。同时,自己是对方不需要的人,这也是一种很难以面对的现实。这让人很生气。
这时候,与其勉强别人,不如做好自己。有一种人生态度,叫“今天你爱理不理,明天让你高攀不起。”就算对方明天也未必来攀自己,但是这种人生态度是正确的。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某个心不甘情不愿的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努力,求人不如求己,不是很好的态度吗?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人非常“作”。家庭关系中,这些人没有能力满足对方的需要,从而觉得对方不需要自己、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也就是没有被爱的感觉。这时候,他们没有认真去分析对方的需要,改进自己,从而让对方喜欢上自己,而是拼命“作”,试图刷存在感,凡事都要固执己见,试图在对方那里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加剧了对方的反感和厌恶,也加剧了自己的受挫感和失败感。
六、被爱
有人爱自己,这不是坏事。被爱意味着一种被需要,使一个人产生存在感和价值感。不过,同时也要意识到,伴随着被爱、被需要的,是责任感。它也是一种负担。
一个人之所以被人需要,正是因为TA有所长,无论是有钱、有貌还是有才华。这份长处被人认可,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被人需要产生的责任感,能够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当别人爱上自己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价值被人认可的时候。爱自己的人越多,说明认可自己价值的人越多。
如果一个人缺乏爱,也就是缺乏别人的需要,TA就会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由此产生对自己生命的轻视。我猜这就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的原因所在。如果没猜错的话,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表示爱意、表示需要,激发TA的责任感和存在感的时候,抑郁现象就可能就会被缓解,甚至被排除。有人开玩笑说,欧洲一些高福利国家,人们生活得太好了,容易患抑郁症;在中国,由于上有老下有小,竞争激烈,拼搏奋斗,苦则苦已,却不会得抑郁症。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生活得太好了,就没人需要你了。而生活艰辛,家庭、单位都需要你,难过虽然难过,但是不会抑郁。
笔者求学期间,班里有一位班花,追求者众多。有一次大家说起她有很多人示爱、令人羡慕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这些对我而言都是负担。”当时我觉得这句话挺奇怪的,被人爱不是一件感觉很好、很得意的事吗?多少人求之不得,为什么她要说这是一种负担?这句话印象深刻,却一直未解。直到本文写就,笔者才明白,别人对她示爱,只不过是表示一种对她的需要而已。需要她去满足的人很多,可她并不需要对方,这不是负担是什么?这位班花小小年纪如此清醒,对人性洞察有着过人的天赋。后来家庭、事业都非常顺利,令人佩服。
七、修行
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怎么办?《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给出了最佳答案。
小龙女跳崖到湖底,孤身一人度过了十六年。按说,她是多么需要情人的陪伴和呵护。可是没有!那怎么办?还好小龙女师承古墓派,有一门淡泊欲望的修炼功夫。淡泊欲望,淡化需要。从而经受住了漫长岁月对心灵的折磨。
经典的一幕出现在十六年后。当她孤身一人苦居湖底十六年,忽然见到杨过的时候,没有大喊大叫、欢天喜地,更没有因爱生恨、怨天尤人。见到杨过的第一时刻,居然是伸手拂去了杨过眼角的泪珠,柔声说道:“过儿,又有什么事情不开心了?”自己付出如此代价,淡然视为无物;第一时间关心的是对方有什么不开心了?这份看似柔弱的坚强,浑然无我的淡定,难道不是杨过这样历经风霜的男人最需要的吗?有这份无上慧,坚固慧,她怎么可能不是杨过最爱的人?在杨过心里,跟她一比,所有女人都黯然失色,有什么奇怪?金庸这一句话轻轻巧巧,力透纸背,读来每每悠然神往,动人心弦。
佛家说反求诸己。向别人求爱却被拒绝,而产生挫折感的时候,假如知道“爱其实是自己的需要”,就不会那么无助、软弱,那么怨恨。如果有好的方法化解掉自己的需要,问题就解决了,而不用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寄托在所爱对象的身上。这就是佛家说的“得自在”、“得解脱”。
几乎所有的宗教修行,都讲究淡化自己的欲望。正是因为,好的修行如果能够淡化欲望,无所需要,就能让人成为心灵最强大、最有力量的人。面对各种诱惑,最有力量的回答不就是冷冷地说:“我不需要,我还能给你吗?”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为爱所伤的人。愿天下孩童展欢颜,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