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凭此文先简略回顾个人从五道口到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 不是学术探讨, 仅供有兴趣到海外学习工作的学弟学妹参考。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学习经历。我是复旦大学本科,五道口97 级硕士,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三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貌似拖沓, 但在五道口的学习节奏非常快, 从外面请来的老师带来很多新知识。我们当时住过东升乡卫生院、舰船研究院, 总盼望小红楼" 哈佛红" 建设快些好搬回本部,到毕业也未能如愿。
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我先在世界银行工作, 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增长、主权债务持续性、财政支出效率。后在韬睿惠悦(TowersWatson) 做咨询, 微观领域, 主业是与员工福利广泛相关的养老金、医疗、风险管理。如今在北方信托(NorthernTrust) 资产管理公司任高级副总裁,核心业务简单地说是为机构客户的员工福利计划设计投资方案,管理基金。形式上看工作转换跨度挺大,但有其内在关联。按学业标准,我主修计量经济学, 副修宏观经济学, 国际组织的工作内容很对口。工作背景、技术、经验移植到后面的咨询和基金工作, 雇主也高度认可重视。另一方面,我当时的博士论文写的是微观金融, 到金融业界并非完全重启炉灶。对我而言,职业转换是个自然的延伸,没关联的跳跃不太可能, 先前的经历都是后续发展的铺垫,如同五道口的学习经历对将来都是有用的, 相信校友们多半会同意这点。
博士毕业时面对两个选择——大学或公司。在大学里的压力是要在几年内发表学术成果,按考核标准晋升为终身的(副或正)教授,按自己的兴趣做研究也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我对自我进行客观审视,自己不是美国顶尖大学毕业, 去一流大学做教授的可能性不大, 转而对大公司留意。工商业界相对而言对博士的需求量小,但一旦聘用会给予优待。大公司对研究非常重视, 这是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商业战略,有商业利益在里面,这也是美国学术进步的动力之一,好的研究成果可以资本化。教授们、诺贝尔奖得主们往往兼职做顾问或直接创办公司。业界人士的学术素养不容小觑。举例说,金融领域非常认可的CFA 证书, 可能很多五道口校友都考取了,其学习大纲、教材相当一部分由业内专业人员编写, 众多金融模型也是公司研究人员创造并得到广泛应用的。
本人经历说明不在高校也可以在业界做高质量的研究。我曾入围TIAA-CREF 保罗. 萨谬尔森最佳文章奖评比(以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命名),最终哈佛大学教授与马里兰大学教授合箸的《This TimeDifferent》获胜。此书评论2008 金融危机,可能很多五道口人注意或读过。后来我的另一篇文章在2014 年获得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Review 年度最佳文章奖。这些向来是教授们的势力范围, 被提名入围是第三方对自己的客观评估,与著名教授竞争甚至获奖是巨大的荣誉。
观察美国职场,理论、数量、随机模拟经常是中国人的强项,这是好的起点,技术立足。我想提醒五道口校友的是,技术不要丢而且要常用常新,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参与起草文章报告。我们如果只做数据分析,那是助理的定位,主笔文章才是作者的定位,是逻辑思辩的锻炼,提高讨论的质量、发言的力度,有助增加自己的业界影响力。
下面介绍一点行业情况, 间接说明我的职责。会有混杂的中英文, 拗口的翻译, 先向大家致歉。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建立的养老福利体系有三个支柱: 以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雇主主导的传统养老金,以及个人自主的储蓄。传统养老金(definedbenefit pension, 简称DB) 由雇主承担风险管理投资, 是资本市场机构投资主力, 但近几十年逐渐衰落, 缘于多种因素, 包括现代人力流动性、会计准则疏漏、法规僵硬等。现在雇主大多转向个人账户模式(definedcontribution plans, 简称DC)。在此模式下, 雇主向雇员DC 账户提供一定比例补贴, 提供多个投资方案, 雇员自己选择投资组合, 相应地自担风险。广义DC 包括盈利企业的401(k),大学等非赢利机构的403(b), 以及跟雇主没直接关系的 IRA 等。中国的企业年金应该归于DC 模式。这是大行业背景。
投资方案,如各种基金,由资产管理公司(如北方信托)设计管理, 推销给雇主, 咨询公司(如韬睿惠悦)帮助雇主评估筛选各种投资方案。现代服务业高度分工。这是业务关系。各个基金公司设计方案时有一套严格程序, 在经济金融理论框架下寻找最优组合。如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 现代资产理论,CAPM 模型等。这些经典理论假设人完全理性, 攫取信息并精确地分析, 把效益最大化, 套利行为把价格迅速拉平,市场有效出清(efficient markethypothesis)。
现实并非如此, 消费者、投资者经常呈现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1ity), 免费午餐也不鲜见。比如说,DC 计划参与者常常放弃雇主的免费补贴(match),不知如何取舍的情况下平摊资金于各个基金,等等。这是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的领域,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迅猛的经济分支。行为金融学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室里设问设答,而DC 计划是活的现实例子,DC 规则各个不同,参与者的反应选择有异,DC 模式的兴起为行为金融学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地和实际建言应用的渠道。
我现在的工作有一大部分内容是运用传统经济理论寻求最优资产组合,同时考虑行为金融学的见解,为DC计划设计产品、方案,推广给机构客户。Target-Date Fund(TDF) 是DC 账户当前最时髦的一种基金。它预设一个目标日期(参与者的退休日),根据此时间逐渐将投资组合由激进转向保守。TDF 亦称生命周期基金(lifecyclefund), 因为此类基金的资产组合随着人的生命周期动态调整,基于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life cycle humancapital theory)和效用最大化(utilitymaximization)投资策略。简单地讲,TDF 分散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 如股票) 和相对低风险的资产( 如债券、现金),随着投资者年龄增长、接近退休,逐渐减少高风险的资产,转向较安全的资产。TDF 在美国日益成为DC 的主要投资工具。TDF 在2000 年仅有55亿美元的规模,到2014 年迅猛增长到大约一万亿美元( 共同基金账户和集体信托合计),有预测称在2018 年还要翻倍。
TDF 将多类资产揉合在一起。投资策略向来有被动指数投资(passiveindexing) 与积极交易投资(activemanagement) 之争, 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则是对指数投资方式有所修正,根据因素数量分析对成分股审查、排序、挑选, 而不对指数全盘照搬, 这策略的名称有smartbeta, factor based equity, 等。基于因素分析的价值投资和增长型投资(Value vs growth investing) 诸类投资风格, 有研究认为,由先天基因倾向影响(大概30-40%), 有宏观环境造就, 如经历过大萧条的人往往选择价值投资, 而受过高等教育、比较富裕的家庭常选择增长型投资。五道口的教育经历很可能让我们校友的投资理念不同于其他院校人群,有兴趣的人不妨做个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