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校友办张伟老师都在一个叫做“五道口海外校友会”的微信群里。张伟在五道口比我小一年级,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在学校的院子里相遇。我1998 年入学五道口,师从王华庆老师。三年的北京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也让我爱上了北京分明的四季。刚来道口,因为自己水土不服,加上有南方口音(记得况晓明师兄说我的普通话夹杂着海边的鱼腥味),不好意思和同学说话和交往。可是这种隔膜很快被打破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同学热情地招呼我,帮助我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让我在异乡感到无比的温暖,就像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印象最深的是红砖楼建成之前,临时居住在东升乡卫生院的那段时光。尽管宿舍条件比较简陋,例如洗澡没有热水(于是我们同屋几个一起混入清华大学的大澡堂洗澡),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闻鸡起舞,秉烛夜读。那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刘鸿儒老师的引领之下刚刚起步,每个同学都有远大的志向,为了这个梦想孜孜不倦。这一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对我后来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011 年,也就是我36 岁的那一年,我决定到美国留学。出国前我的老领导告诉我,this is a bumpyroad ( 这是条不平坦的路)。我心里犹豫了一下,感激老领导关心之余,要强的我还是踏出了这一步。两年MBA 加上两年银行工作,如今我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四年,我体会比较深刻的是信息(information),圈子(network),理想(ambition),和坚持(perseverance)非常重要。
信息很重要,可以少走弯路,尽快取得成功。我是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Austin)完成MBA 学位的,方向是公司金融。MBA 学费很贵,尽管德州相比其他地方已经相对便宜,一年还是需要5 万美元左右。和印度同学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商学院竟然有给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其实商学院有发邮件通知,只是我以为奖学金都是给美国同学的,没看就直接删除了邮件。那个印度女同学像对待家人一样详细地跟我介绍了申请奖学金申请的条件和步骤,申请窍门也毫无保留,之后遇到我还关心地提醒我别忘了申请。本来以为错过申请截止日,不报任何希望的我,竟然在一个半月之后获得了一万多美元的奖学金,解决了部分学费。后来我把这个机会介绍给了学弟学妹,也帮助他们获得了奖学金。我意识到聊天在美国既是联络感情,也是交换信息的重要方式。不论是下课休息,还是工作休息,记得和周围的人聊一聊,前提是不要影响别人学习和工作。
再说一下圈子。圈子对于在美国找实习和工作也很重要,很多公司招聘时优先聘用内部员工推荐的人选。MBA 开学才不到一个月,暑假实习的招聘会就隆重开幕了,我在口语都没练熟的情况下,就硬着头皮去参加应聘。班上数我年纪最大了,招生办的老师也认为我应该早点来美国,这样文化差异(cultural shock) 影响就不会那么大了,比较容易拉近和美国人的距离,从而找到实习机会。记得招聘会是9 月初,德州最热的季节,我是在隔年2 月份收到运通公司的暑期实习邀请。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在运通公司工作的校友。招聘会上面初次见面,我向前来招聘的校友讲述了我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以及这样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以及兴趣对运通公司有什么样的帮助。招聘会之后,我和公司里的其他校友通过邮件和电话保持联系,直到收到面试邀请。第一轮面试之后,我给各位校友和面试官写了感谢信,并汇报阶段性结果。第二轮面试是在纽约总部,我按照校友的建议完善了面试准备,并最终收到了实习邀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帮助我的人不胜枚举,心中始终怀有感激之情;因此我在自己有能力之余,也尽量帮助别人。
同样重要的是理想和坚持,只要能坚持,最后都能做到,只是时间问题。记得在我临近毕业、等待工作招聘结果的时候,情绪比较低落。上课等班车的时候,隔三差五会遇到同一个小区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一头金发,腿有残疾,走路需要借助辅助椅。上班车的时候,司机需要先把楼梯降到地平面,小女孩才能扶着辅助椅上车。班车把小女孩从郊区带到城里,送她参加那里的服装杂志编辑活动。我们经常一起聊天,我跟她诉说了心中的苦闷。她说,妈妈告诉她,只要祈求、相信,愿望就能实现(原话是:Ask,Believe and Receive.)从此,每每心情失落的时候,或者努力但一时看不到结果的时候,我就拿这句话来鼓励自己,最后都能坚持下来,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