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播撒阳光与希望--道口烧烤班首期公益项目纪行

发布时间:2015-01-19浏览量:作者:厉放

缘起:让烧烤继续“烧”

2014年初春,我又回到离开了30年的校园 –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说是校园,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小院,只不过比起我们当年的样子更现代更时尚了。这次不仅走进校园,还要坐下来读书,因为我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的针对校友的再教育项目 -- 《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对话》培训班。第一期2014年1月开课,9月结业,这班有正式学员50名。

 

“烧烤人”在清华大学艺术学院上课(2014.8)

 

校友再教育”俗称“回炉”,因此这个班被大家冠名为“烧烤班”,天时地利我当了首期学员。话说2014年过了一半,眼看课程进入倒数阶段。虽然每月只有两天到校上课,但这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一个信息和资源就是财富的时代,同学间的互动和联系远远超过课堂的时空;何况能进这个班至少要过两个门槛:年龄和经历,因此,每个人的奋斗史和江湖故事都不少也;更何况这还是一个打通了金融界的“财”和科技界的“才”的平台,就是“用膝盖想”,你也知道不能让它课完人也散,人走茶就凉对吗?再说我们同学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友谊,不是说“友谊地久天长”吗?那就找个展示的舞台和延续的理由吧。

几经讨论,鉴于大家的经验和经历,对于“感恩和回馈社会”尤为在意,已成自觉,于是聪明的“烧烤人”决定通过设立一个公益项目作为课程结束后联系同学的平台,既践行社会公益,同时又实践了“友谊地久天长”的美谈。然而,选择什么类型的公益项目,即让大家有充分之参与感又有实际之可操作性?视如我们共同的“种子”,一起来播种、培育并伴随它成长呢?这一点颇费思量。经过同学间充分的民主讨论(名副其实地)大家认为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金惠工程之子项目“农村中学金融知识普及”是不错的选项。

 

课后公益项目讨论会(五道口某茶馆,2014.7.)

这是基金会于2012年启动的项目。主要为利用农村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接受较为系统、规范的金融基础知识教育,使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金融知识,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家长接受金融知识教育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基本成熟且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与大家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亦很契合。同时,又得知烧烤班同学王化与重庆黔江区领导相熟且就项目落地获得他的正面回应,于是烧烤班的公益项目就此确立。

 

美丽与爱心齐飞(烧烤班结业&公益项目启动日,上海,2014.9.20)

前奏:我们在意

在筹款启动会上,我分享了一个故事:“每次落潮之后,海边的沙滩上总会留下水洼,一些小鱼被困在水洼之中。太阳在缓缓升起,一个孩子走到水洼边,捡起一条小鱼轻轻地扔回海中,又捡起一条小鱼轻轻地扔回海中。大人觉得孩子挺可笑,就走过去对孩子说:‘孩子,没人在乎你做这件事’。孩子头也不抬,一边回答一边将一条又一条小鱼送回海中:‘这条鱼在乎,这条鱼在乎!’是的,只要这条小鱼在乎!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不求惊天动地,亦不求改天换地,只求用心,用手,用我们身体力行的能力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情。不在乎你捐多捐少,参与最重要。你的一份心,我们在意,那个被‘帮助的孩子’在意,他们的家庭在意。而我们的人生,我亦相信也会更有意义!”

令芬姐(我是她师姐,她是我大姐,有点绕,你懂的)对我说“我觉得不仅是小鱼在乎,把小鱼放回大海的小男孩也在乎。小鱼在乎,是因为它重新获得了生命;而小男孩在乎,他给了小鱼新生命。”在意“小鱼在意”,做带给小鱼新生的“小男孩”,被许多同学认同和接受。共有48位同学向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捐赠专项资金,将在重庆黔江区8所村镇中学的38个班开展农村中学生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项目,覆盖1700多名初二学生。

 

 

介绍基金会&公益项目

(李秀兰,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大伟,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志愿者,上海,2014.9.20)

 

2014年9月烧烤班的课程如期结束,“道口烧烤班首期公益项目”启动了。“烧烤人”继续烧起来,同年11月底13位同学代表全体捐助者连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3位老师一同飞赴重庆黔江落实项目,我身在其中,经历了一次难忘和感怀的历程。

插曲:公益路上的温馨

这天如约飞到重庆,16位同行者来自四面八方,准备第二天一起去黔江。一众已毕业的同学得以在这个公益项目中再次聚首,即有意义又情谊再续,自然兴奋莫名又满怀期待。是晚,王化特别安排大家在一个朋友家吃既特殊又可口的“家常菜”,让一心要尝重庆火锅的我,不得不耐住性子等机会(真正吃上火锅已是公益行结束之后的事了,而且当日险些要泡汤,此时后话)。我随即把愿望留在心里,和大家一起快乐开怀。

 

鲜花,笑语和温馨(重庆,2014.11)

如果这点“小意外”不算什么,那么我的身份证资料“被泄露”了,结果又是什么?大家凑趣又热情地为我特制了长寿面和蛋糕,让我最希望忘记“又长一岁”的愿望破功,但心里却是温暖。为答谢大家我朗诵了父亲为我去农村插队时写的诗。记得我第一次读到时曾经潸然泪下,当晚重温依然感慨万千。我对大家说“感谢所有关心、关注、关爱我的同学们、朋友们、亲人们,与你们同行真好!这个生日很特别又很开心”。

 

难忘今宵(重庆,2014.11)

正戏:在黔江

知识改变命运--见证烧烤班公益项目启动

终于来到黔江(国家级贫困县),启动我们捐助的“金融惠民工程”--在该县八所中学展开金融教育课程。

掌握金融知识,改变自身命运”,是金惠工程的口号。这个工程是我的道口81级同班同学吴晓灵于2008年发起,志在以十年时间在中国中西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100个县,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乡村微小企业主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通过农村金融教育和金融创新,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民分享金融服务之机会,从而助推扶贫开发事业,以达到“智力扶贫,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之目的。六年来金惠工程己普及了82个国家级贫困县,培训农户、乡(镇)、村级干部、基层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业务骨干、中小企业人员等共计100余万人。

 

参访小南海初级中学(2014.12.1)

 

作为“金惠工程”之子项目-- “农村中学金融知识普及”,自2012年开始以来,已有17000名中学生被培训,效果显著,如同一粒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这颗种子经过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将改变他们及他们家庭的贫困命运,这是何等有意义和令人欣慰的呀!我们看到金融扶贫教育,从无到有,到年年递增,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是把愿景变成现实,把口号变为行动的过程,是无数的志愿者为了一个信念、一个坚持付出的过程。

 

走进孩子中间,被问“你也学过这些吗?”(小南海初级中学,2014.12.1)

 

我们捐助的黔江县将是第83个实施地区,这是一个苗族和土家族占人口73%的贫困县。2014年12月1日我们考察参观了两所中学 -- 小南海初级中学、濯水镇中学,那里虽然硬件条件较好,但农村教育的实况实在令人堪忧。

 

与区教育局领导一同参访濯水镇中学(2014.12.1)

 

这些学校面临生源和师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有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有些读到一半便随同家长或亲属离开学校转往其他地方,甚至中途辍学。乡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负担超重,留不住人,更是一个普遍问题。但当我们走进学校,走进孩子们中间,看到孩子一双双单纯渴望的眼睛,看到他们在作业本子上写下的理想和愿景,想到如果能在金融普及教育方面做些事,帮助他们掌握金融知识,改变自身命运,而且,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真是由衷的期待和受鼓舞。

 

播撒一颗种子(2014.12.1)

 

是晚,在黔江区政府、教委、人民银行以及当地金融机构的参与和见证下,我们的项目正式启动。虽然仅是开始,仅是一粒种子的播种,但谁能说它不是一个可能改变贫困命运的种子呢?我相信种子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和黔江人民共同抚育的种子,让我们用心播种,细心培养,喜见这粒种子开花结果。

 

捐助人代表见证项目启动(2014.12.1)

 

 

春天里的留守

   12月2日去参访第三所中学 -- 阿蓬江中学。谁知这里带给我们一行人格外的震撼和极其沉重的思考。

 

 

与区教育局领导一同参访(2014.12.2)

 

 

留守之夜

冷冷的月光洒在窗前,

小小的人儿遥望远方。

冷冷的月光洒在窗前,

悄悄冷却了我的心房。

(张漫,女,2014级3班)

留守的冬季

一缕孤寒透前窗,

两行热泪浸衣裳。

三声啼哭藏心底,

思亲不见断人肠。

(欧红,男,2014级1班)

望楼思亲

夜半孤童趴吊楼,

月圆仰看更添愁。

茫茫人海无人伴,

何日思亲可到头?

(秦练,2013级6班)

元宵节后别父

元宵刚过与父别,

父亲远离为家拮。

无可奈何又离去,

可怜圆月又残缺。

(左健,男,2014级2班)

 

你的诗,你的情,搅动了无数颗心

 

上述诗词均为“黔江区阿蓬江初级中学”13—15岁孩子们的创作(这所学校有300名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一半)。你也许从不文青,更不吟诗做词,但此刻,你是否和我一样,心在颤抖,泪光盈盈?同时感叹命运为何如此不公,让本该天真烂漫的孩童承受远远超过他们年龄的沉重?我相信无论你喜文还是善理,无论毕业于什么学校,无论专长什么领域,也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一定看懂了,看懂了孩子们的诗,看到了孩子的情,更领受了孩子们的那颗依然稚幼渴望关爱的心!然而,除了同情和辛酸,我们还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我想至少有两点--知识和信心。

 

知识改变命运,你我都能贡献(濯水镇中学图书馆,2014.12.1)

知识。“掌握金融知识,改变自身命运”,正是金惠工程的口号;“教会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是金惠工程的诉求。我问这所中学的曾建军校长,我们带来的课程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们?回答非常肯定:“我们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非常容易成为金融诈骗的受害者,他们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比如,有次一个学生非常急切地告诉我:他接到一个电话说他在外打工的父亲出事了,要他立刻汇去5千元。我要他不要马上汇钱,先向他父亲确认。结果发现是骗局。这个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保护好自身利益,并开始学习如何利用金融机构的服务,很有必要。”知识改变命运,你我都能贡献,大莫善哉。

信心。黔江区吴忠区长对我说“你们面对的是弱势群体,而他们有机会和你们对接,不仅能开阔眼界,还会增加他们的信心”。他的话让我很受鼓舞,也让我学会谦卑。对于那些群体和个人,他们要面对与生俱来艰困的环境,匮乏的资源,不平等的机会,我感到自己的幸运和责任,如果可以为他们带来正面的能量和信心,我从心里感恩。

曾校长还告诉我:他的最大困惑是孩子们的品行教育。5+2=0,孩子5天在学校(寄宿制),2天周末回家。要么是留守儿童,无人管教;要么是父母没有文化,不会管教;造成孩子离校后自由放任,学校规范的行为破功。而我们除了教育,孜孜不倦的教育,还能有什么办法?我和大伟感叹地说“我们遇到了一个教育家,不是教书匠”。曾校长已任职7年,被阿蓬江镇政府表彰为2012年度“民族文化传承先进个人”。

 

喜遇一位教育家--曾建军校长(2014.12.2)

 

走进学校,校园宽敞整洁,在温暖的冬阳下,100多个孩子用莽号,苗鼓和谢家锣鼓欢迎我们,场面震撼,心情激荡。这时校长送给我孩子们的诗选,我读到了这样一段:

 

春天里的留守(罗俊,女,2013级1班)

小草醒了

它在寻找春妈妈

想告诉她

它有一头翠绿的头发

树叶绿了

它在寻找春妈妈

想告诉她

它换了新装

我独自徘徊在家乡的田野

找啊,找啊

柳丝软绵绵的

我不知道寻找的方向。

  

这些诗我带回来给朋友看,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的是大家不仅是心酸,还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鼓励。自己开工厂的北大才女云霞和我分享她的努力:“多年来面对很多这样的家庭,听过无数心酸无奈的故事,也为此通过各种努力尝试给予帮助,确有部分令人兴奋的变化和结果。”亦有朋友感慨“这些孩子会孤独而坚强地成长,希望不会因为缺少关爱而不知道如何给予”。 更多的是鼓励:“你们给他们送去了心灵的抚慰,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他们也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在关注着爱护着她们。重庆的冬天很冷,他们真的很需要爱”;“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孩子们也是幸运的了,有众多厉姐们的真心关爱,已经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上播种了阳光,开阔了眼界,而还有多少孩子还生活在那些阳光还没照到的角落里啊,所以你带给我们的感动希望可以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关注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这样的场景见过多次,每次都如同初见心情起伏。所以,特别想帮助他们掌握自身的前途命运。相信只要有好的教育,好的导师,他们的前景一定光明!”

 

做一个播撒阳光与希望的人(2014.12.2)

 

亦有更为积极的思考:“如果我是孩子们的老师,我要告诉他们,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好样儿的!他们的父母在为自己更为他们努力创造改变生活改变未来的机会。如果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前辈不是勇敢坚强的走岀去拼搏,哪里有我们这一辈的机会?”还有反思和自我教育:“我们生活在首善的帝都,每日都接触贫困地区来打工的过客,却没有想过他们这群弱势的农民工,离家千里还有如此可爱的孩子和家庭。公益行,不仅仅是对他们捐助,也教育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帝都的人,学会感念与回报!”(刘玉峰,烧烤班同学)。更有朋友发问“怎么办呢?是否捐些衣物,图书还是钱?”我这样回答:“我们参访的几所学校硬件配置不差,图书馆也有。我觉得捐书和捐衣物等不是非常必须。具体怎么办?实在说我也不知道。如我文章中感受的如果能带给他们知识和信,就是善莫大焉了。更进一步,如果有更多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给予他们心灵的关爱和温暖,点燃孩子心里的一盏灯,他们的人生一定会有所不同”。是啊,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和可能时,做一个播撒阳光和希望的人,给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力量,是莫大的责任也是偌大的福报啊。

 

20年如一日的坚持 -- 黔江区长吴忠

见到吴忠区长前已经听说过他。“我的北大同学吴忠在黔江当区长,我们的‘金融扶贫’项目和他讨论过了,得到他大力支持。”2014年7月在我们讨论项目落地何处时,王化提出有力理由,得到大家一致认同,我们选在了黔江。

 

因为他,我们来到黔江(2014.12.1)

 

11月开始筹划项目启动。

“你要去黔江?吴忠在那儿。”他的老同学说。

“你去黔江,吴忠区长会接待你们。”他的北大师兄在重庆市府的领导说。

“你去黔江,那里有吴忠呐。”我父亲说。

大家都是一句话,好像他是个品牌,你自该知道不必多说;他又似张明片,拿着它,在黔江就够了。凭着大家的一句话,我认定他是有信心保障的“品牌”,是黔江的“名片”。

“厉放,欢迎你们明天到黔江……”,一行人还在武隆时收到他的短讯,我们约定在黔江见。当时他正在张家界,连夜往回赶。

“你好年轻呀!”在黔江,我对这位60后区长说的第一句话。他是北大81级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后来的硕士和博士都在北大。

“我心态好。干我这行看到下面比我们差的人多的是,我很知足。”他微笑着说。他在黔江任职区长已有4年,之前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挂职过。离开北大后唯一的单位就是“国务院扶贫办”,已近20年。这样的工作让他看到了太多的贫困,弱势群体,所以他知足?

旋即,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东方的卢森堡”。这是黔江正在力争打造的全国首个5A级城市峡谷景区 -- 城市大峡谷、城市大溶洞、城市大峡江形成“城在峡谷上,峡谷城中央”的“峡谷峡江之城”城市景观。未来,还将与小南海、蒲花暗河、武陵仙山等景观一起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区长兴致极高,一路讲解。他要把这里建设成“有别于千城一面的山地特色品质城市”(区长原话)。

 

吴忠区长,粟永特副区长陪同烧烤班长魏迎宁和我们走进“东方卢森堡”(2014.12.1)

 

他是一个55万人的地方父母官, 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3%。全区幅员面积2402平方公里,境内山地面积占85%,辖6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218个村(居)委会。黔江距离重庆市330公里,但是丛山连绵,过去一出门要走3天。现在全程高速公路,穿过70%的山洞隧道,半天就可以到达了。交通条件的改善(黔江有了铁(路)公(路)机(场)),迁民下山、退耕还林、提升土地综合价值、提升城镇宜居条件等等办法,使黔江正在有序而适度的发展,有可能走出一条有别于简单工业化的新路子。

他把老城区改建成行步栈道。当晚,又陪我们沿江漫步,特别加开喷泉表演,让我们再次体会黔江的发展。他反复说:欢迎你们亲自下来看看,只有看过,你才有感觉,才有感情。我问:“黔江为什么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生存条件差,你没有看到。这里的贫困地区已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但是生病和孩子上大学就有可能造成新的贫困。这是一群弱势群体,与你们这些金融人士对接,会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加他们的信心。”这话特别中听,让我深为鼓舞,更感到金惠公益项目之开展的意义 -- 带给他们知识和信心,善莫大焉。

他陪我们吃了两顿饭,依然健谈。我坐在他旁边,劝他吃几口干粮垫个底再聊。他说喜欢吃当地的饭菜,但记得太太的忠言“要注意减肥”。对这方水土,这方百姓的挚爱之情,对黔江整体发展的宏大筹划,都在他的谈吐中展现。他的侃侃而谈,有兴奋之态,却无居功之辞。只在他侧过脸低声告诉我:四年任期中他的满意度都是最高,那一刻,一缕欣慰和自信在眼中闪耀。

一个人20年如一日坚持作一件事--扶贫,激情不减,理想依然,使命感更甚。源于此,他的同学敬重他,钦佩他;他的朋友信任他,支持他;来到黔江受他鼓舞和感染的人们关注他,祝福他。在重庆机场我写个短讯给他“本次黔江行由于您的支持和区政府的有力措施已顺利完成,做为捐助人代表,我们深表谢意亦感鼓舞。我本人对您的志向和情怀充满敬意,我看到您的真诚和使命感,衷心地祝福”。飞机落地后打开手机我看到“很高兴这次你来看看,欢迎下次多呆几天”。如果下次有人去黔江,我也是一句话“去吧,吴忠区长在那里”。他是最好的品牌,是黔江的名片(他的名片背面还真印着黔江山水)。

 

黔江的发展宏图且听他娓娓道来(2014.12.1)

 

回来后,继续和吴忠区长有互动。他再三表示:“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和所做的帮助,希望黔江能够如你们期待的那样发展。你让我更有信心了,也更觉得值得了。”“你们的支持和肯定,真的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他把我的感想报告给了太太,并说这是“给她最好的汇报,一直觉得愧疚于家里,尽管干得很开心”!其实,我们有幸有缘与吴忠区长相识,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唤醒了沉睡的心灵,鼓起了更坚定的信念。有同学表示“很想早日去黔江,早日见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也想早日认识吴忠这位令人钦佩的区长”。更有朋友表示“向这种扎根于老百姓中的精英敬礼。”吴忠,他象一个真实的路标,给人希望给人力量。也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句话: “做人必须要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 融进血里的骨气、 刻进生命里的坚强”。“你把我刻画的如此这般,连我自己都开始佩服了,哈哈!”那一脸的愿景和阳光总在我脑海中闪现。让我们支持他,祝福他。

 

结语:坚持很难,坚持住很美

    几天的参访匆匆结束,大家回归各自的生活。但是,黔江已和我们“结缘”。那些感动的、阳光的、亦或是心酸的、沉重的都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希望你们带来知识和信心”,吴忠区长的期待已印记心上。那颗种子已经播下,我们有责任爱护它、培育它、关心它、陪伴它一起成长。

我们的项目正在进入志愿者培训(2015年1月)和对中学生的培训(2015年2月)阶段,大戏将要开始,我们还需要继续充实自己,这是一场持久的、艰巨的、改变命运的大戏,把阳光、信心、知识和力量带进山区的大戏。我相信坚持到底,他的结局一定很美。而我们生逢其时在戏中还有角色扮演,有什么比这更美,更有意义的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也是一种幸福,一种你可以有所贡献的人生!

 

公益路上与你同行(重庆,2014.11)

  

谨以此文向公益行中的志愿者,捐助者和黔江行的同学们致敬,让我们一起前行。

 201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