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2000级博士校友温信祥: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金融视角

发布时间:2014-03-05浏览量:

  (本文作者温信祥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温信祥博士担任东京银行行长期间对日本农村金融所做的近距离观察和研究为基础,对日本的农村金融结构、农村信贷体系、农业灾害补偿、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高端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国际经验和具体建议。本文转载自《财政研究资料》,经过作者授权,在互联网三农金融微信公号上全文刊发。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互动交流热线邮箱:e3nong@126.com)

  日本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日本农产品以高品质获得消费者青睐,本国居民偏好本国农场品,本国的农场品价格明显高于进口农场品。日本通过提高本国农场品品质,而不是单纯通过关税保护来应对农业国际开放和国际竞争。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通过改良土地、改进农业生物技术、完善流通和产业化措施等间接手段实现,有效避免了直接补贴农业可能带来的国际贸易纠纷。这个经验对主要依靠征收关税或进口配额来保护本国农业的国家来说值得重视和学习。日本农业相继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目前在推进“六次产业化”。农协和金融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农业产业基金和农业上市公司等也对日本农业的产业化起到推动作用。

  一、日本现代农业高端化

  日本始终将农业置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找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农业特点的道路,通俗地说就是以发展高端农业为突破口,在夹缝中摸索出一条农业的生存之路,使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精品农业发展。

  1.农产品质量高端

  日本工业产品以制造精细、严密的特点在全球享有盛誉,而日本农产品也以高质量以及高价格闻名于世,比如在日本家喻户晓被称为“白雪米”的名品—越光米、青森县的“陆奥”苹果、夕张哈密瓜、富有柿、神户牛肉等等在日本国内外均有很高的声誉,这些产品不仅以口感好著称,同时还因绿色、环保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一,培育品种,保证源头高端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日本农户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种的培育,从源头上打造精致农业。一是品种开发。日本非常注重保护传统品种,一些几乎濒临灭绝的品种也以各种方式保存下来,逐步得到开发。以京都蔬菜为例,目前35个传统品种,有23个得到开发推广并注册品牌,走向市场。二是品种普及。主要是品种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分两个层面来完成。日本农协在生产管理中有具体的技术指导;日本地方政府有一些措施来推广优质品种。三是品种保护。主要是建立农产品本地认证制度,在日本各地符合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本地农产品,可以打上“某某县”、“某某市”的认证标签。在品种保护中,还建立有商标权保护制度,使品种保护网日臻完善。建立形式多样的品牌运作手段,在营销中提升精致农业。并通过控制种子而保持品牌独特性。在日本为保持品牌的独特性,一个品牌农产品的种子只在当地选种培育。如夕张哈密瓜种子,在每年7月份选种后,存入种子库,选定种植经验丰富的当地农户进行种子培育。

  第二,以质取胜,做到品质高端

  日本农产品以高品质闻名于世。农产品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食品。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实施极为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在生产中保证精致农业。一是制定比较苛刻的生产准则。在国家层面上,日本于2006年5月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肯定列表制度》。在地方层面上,各地区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准则。像考察团参观的京都蔬菜,它以47项标准为准则,若符合要求,则确认为京都蔬菜安全食品,产品包装可以贴上特定的标识。二是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我们考察的东京都大田市场所有进场农产品都实行了实名制。三是实施严格的产品分级制度。一等为“有机农产品”;二等为“特别栽培农产品”;三等是达到日本全国最低环保标准的产品。不同等级的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在京都蔬菜中,差距最大的牛蒡比普通品种高5倍。

  第三,价格不菲,占据市场高端

  日本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亚洲国家,而日本农产品以其精品时尚、绿色健康、没有瑕疵、堪称完美的特点,适应现代都市人消费观念,满足现代都市高消费人群人的消费要求,再伴之以较高的价格,在进口国内显得鹤立鸡群,因此其目标定位在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群、高消费人群,而非普通百姓。如青森县的陆奥苹果是知名品牌,在中国每个竟然可卖到800日元,按当前汇率折60多元人民币,根据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数据,日本出口的苹果的FOB价格根据出口地不同,价格区间在每公斤300-500日元,约合每公斤25-40元人民币,而北京新发地市场的苹果在2012年春节期间的批发价格约为7-10元/公斤,仅为日本苹果的4分之一左右。即使是在日本本土,日本国产农产品也基本要贵于进口农产品,以大米为例,日本产普通大米的零售价为274日元/公斤,而美国产大米基本在57日元/公斤左右。

  第四,树立品牌,实现形象高端

  日本的农产品很讲究品牌,名牌与非名牌的价格差别很大。而品牌源于质量与口碑。例如,青森县陆奥、弘前等地生产的苹果最为名贵,销售价格要比其他地区高出许多。这些地区的果农栽培水果十分精心,对使用肥料、剪枝、防治病虫害都非常讲究,特别是对农药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虫害基本上采用天敌甚至人工方法。对每棵数上的果实也有限制,不能过多。为了保证色泽均匀,果农必须设法让阳光照射到苹果的每个部位。

  另外一个特点是是规格严格统一。日本对品牌农产品的要求特别高,近乎苛刻。像夕张哈密瓜,只有含糖量超过13%的才可以作为品牌产品进入市场。京都蔬菜,每一类都有长短、粗细、形状、外观等达标数值,达到数值标准方可以注册品牌上市交易。三是通过分时段上市保持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其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和供应市场的持久力。夕张哈密瓜在种植过程中,每隔两天播两公顷,使哈密瓜收获期从当年5月15日一直延续到8月20日,收获期长达105天。四是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在日本的农产品品牌中,通过文化营销,提升品牌价值的例子不胜枚举。以京都蔬菜为例,京都菜在推销每一种产品的同时都附带有京都历史故事,蔬菜各式做法等等,京都菜做到了“卖菜卖文化;吃菜吃故事”。

  比起进口产品,日本更重视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来创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在日本的农产品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的字样,详细地介绍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国内媒体也都一边倒地赞扬本国农产品的美味、营养与安全,逐渐在日本人心目中形成了国产品货真价实的消费观念。另外,日本的农业生产并不片面追求高产,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产品的营养含量和改善口感。这样即使本国农产品价格偏高,也不愁没有销路。 “松阪牛”可以算是品牌效应的代表之一。“松阪牛”的饲养程序极为严格,饲料是大麦、豆饼为主的混合饲料。牛长肥后,为了增进牛的食欲,每天要给牛喝啤酒,为牛按摩,甚至让牛听音乐、晒日光浴。尽管一头优质“松阪牛”的价格达四五千万日元,却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拥有美国牛肉所无法取代的地位,从中可见品牌效应对日本人的影响之深。

  二、日本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

  日本农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与我国相似,但日本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国。高端农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一个综合外在体现。日本农业已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个现代产业。

  (一)农业机械化。日本农业早已走向机械化,虽然不是少量农业从事人员管理大片农地,但其小农机却非常发达,从插秧、施肥、收割、脱壳到包装、装车上市,基本达到全部机械化,农民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均被机械所替代,因此日本高龄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才能支撑起日本农业。日本的农业机械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定位为起步阶段,大致从1949年到1952年,这一阶段日本为了克服战败后出现的各种困难,扩大了粮食生产,让一些军工企业转产农业生产所需的半机械化农具和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主要产品为拖拉机、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从1953到1960年左右,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入城,农村劳力短缺,加速了农机化发展,1955年日本的手扶拖拉机保有量达6.3万台,平均每100家农户有1台;到1960年拖拉机近5.1万台,平均每100家农户有8.5台。第三阶段是全面普及阶段,从1960到1980年的20年左右,联合收割机、脱米机、干燥机、割捆机和牧业机械逐渐大量投入使用,从耕地、除草、喷药、运输到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第四阶段是从1980年起至今,可以定义为自动化阶段,主要提高通用化和自动化程度,研究开发激光测量、电脑程控和电视传感等机械设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每100户农户拥有拖拉机112台,机动插秧机5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0台,农用汽车52辆。以水稻为例,1997年日本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面积已达到了总机收面积的85%,水稻的育秧、插秧、收割、脱粒、烘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并向自动化发展。日本中央农业综合研究所开发的无人操作插秧机于2002年推向市场。这种插秧机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使用时确定田块四角位置之后插秧机便可自动工作。京都大学开发的联合收割机机群管理系统,1人可操作多台收割机,收割机在无线电系统指挥下自动保持距离,各自按确定的收割机行走路线有序收割作业。日本北海道大学研制成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从机库到田间耕作地点全部可以无人操作。

  (二)农业信息化。日本是信息大国,也是信息科技强国,因此日本的农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农业信息化水平却处于世界前列。所谓农业信息化,通俗地说就是对农业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再准确、便利地传送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的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信息化。

  日本的农业信息化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建立地域农业信息系统。农林水产省专门拨款用于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包括以有线电视、计算机通信、多功能传真等多种形式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来传播各类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当地气象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生产资料订货信息、栽培信息等。二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其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大企业创办的包含农产品交易的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如日本的“乐天市场”;也有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综合性网上超市或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如“邻近的八百屋”;此外还有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如“wise-system”,其销售方是生产者、农协、经济联合会、批发商等,购买方是中间批发商、零售店、量贩店,加工业者等。这个系统上各种信息公开,如生产者、农产品质量、交易成本等,交易价格按照供求关系自动撮合形成,公开、公正、透明。另外其有助于提高销售效率,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采取拍卖方式,足不出户即可实现1对N或N对N的实时交易。四是产品信息透明。比如根据2004年12月实施的《有关牛的个体识别信息管理和特别措施法》(牛肉可追踪法),所有国产肉牛出生后即在耳朵上打上10位数字的识别码,从出生到屠宰、加工、上架等一系列过程的信息均可通过这个识别码获得,消费者只需到独立行政法人家畜改良中心的网站上录入识别码,就可以获得出生日期、性别、饲养地、饲养开始和结止日期、屠宰日期等各方面详细信息。

  (三)农业的产业化

  “六次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协综合研究所所长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发展的窘境,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将农业、水产业等第一产业扩展至食品加工(第二产业)、流通销售(第三产业)等方面,即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六次产业就是要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追求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将一、二、三相加或相乘都是六,所以有了“六次产业”的说法。

  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得农民不仅可以从事农林水产等第一产业,还可以入主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等第三产业,从而获得加工收入和流通利润等高附加值。 6次产业的形态非常丰富,例如农产品的品牌化、直销店、饭馆、观光农业等。发展6次产业的根本目的为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相互融合,从而使得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成为综合产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观光等的一体化

  有统计数据表明,日本2005年食品产业的市场规模为73.5兆日元,但农林渔业生产者所得份额仅占其中的13%,其余的分别为食品加工业、餐饮业和流通业所获得。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农业对于地区的带动力和促进作用,狭义来看,日本的农业产值并不大,但却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明显。从广义来看,日本的农业是以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械化、信息化、精细生产化等各方面的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着农业这一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类生产要素,结合所在区域的不同特点,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改造,从而实现了市场、区域、农户联动,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产供销、销售和科研一体化的运行体制,而该体制对于促进地区的经济振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六次产业化的核心在于“一体化”和“融合”,即如何分清主次,取长补短,突出重点,产生合力,从而使农业由独轮行驶变成四轮驱动,不仅速度快,而且稳定安全。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

  1.推动“一村一品”,寻找地区特色产品,发挥地区优势

  农业之所以能与二、三产集合,核心在于以特色产品为纽带,这其中,“一村一品”政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一政策是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的,也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大分县是日本“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该县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积6337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万,由于境内多山少地,自然条件差,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平松守彦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土特产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甚至是民谣开发成为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均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的开端。开展“一村一品”运动30多年来,大分县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36种,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产值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6项,产值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项。人均收入在1994年就达到27000美元。

  此外,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

  日本通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类似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与生产、供应、销售密切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溶为一体,从而引导和帮助农户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与企业化经营的道路,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增。笔者认为这是强化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引向分工协作的社会化规模经营。其中,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

  2.打通中间环节,实现消费者与农业的直接联系

  山梨县毗邻东京都,位于富士山脚下,公认为是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样本,它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该县的农业不仅仅是农作物种植,还包括了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农产品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但最重要的在于使农民拥有了形式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能够直接销售自家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比如山梨县支持农民自建农产品直销渠道,对农民在城镇设立的销售点以及广告宣传销售活动等会给予补贴。如建立了许多名为‘道之驿’的农产品直销店,这些直销店费用低,无中转环节,价格因此要低于超市,并且产品新鲜度高,非常具有吸引力。

  2.加强产业合作、开展多种经营

  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非常注重多样化经营,不仅仅是种植、销售农产品,还将餐饮、旅游、文化、服务、休闲等产业纳入在内,产品中有更多的服务内涵与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价格较零售渠道高,利润回报也相对较高。即发展六次产业化的重点在于使农业服务化、多元化。

  比如山梨县经营餐饮业的沙拉碗公司被称为日本6次产业的样本,该企业使用的蔬菜原料均为自家种植的新鲜的有机蔬菜与水果,以及自制的食品等。山梨县的观光农业也很发达,水果种类丰富,种植了世界各国品种的葡萄,游客可以选择喜欢的品种采摘。葡萄还可以在庄园内酿制为葡萄酒,用于园内消费。此外,有的庄园还建立了大型欧式建筑,提供餐饮服务及举办婚庆活动,接待市民休闲娱乐。再如日本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产业,出现了一大批大型知名企业,如日本火腿、日清食品等。

  3.注重科技因素与农民素质提高

  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但其注重科技与研发,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求知于全世界”,核心技术总是居于世界前列,农业也不例外。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是日本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也是日本农业综合开发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日本19世纪末就建立了农业试验场、学校,注重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特别是二战后日本政府付出了很大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水平的发展。在日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部门有大学、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大学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民间机构则主要进行具体生产技术研究。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此外,日本非常注重农民素质的培育,在日本每一个村、町和工厂都有一个高标准培训室、都有消费者体验室,像神户KIRIN啤酒厂等还专门派宣传人员给消费者讲解生产流程和厂房布局,免费品尝啤酒。特别是对儿童的培养尽心尽力,从小让他们体验种田、畜牧业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

  日本在县一级建立农业改良普及所和普及员制度,在基层农业合作组织设置农业指导课和农业指导员,在市町村政府设农业技术员,这三股技术力量形成一支强大的技术指导和推广大军;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农业教育,日本一般国立综合大学中都有农学部,全国有农业大学66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77所,20世纪60年代政府提倡高中教育多样化和大兴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也设有农业教育课程,还有各种各样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进修培训机构。?

  日本的经验表明,建设现代农业,公民素质要达到相应的水平。与引进新品种和先进设备等物的引进相比,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重要。提高科技和管理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首先应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

  三  农村金融在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  农村制度金融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日本贫乏的自然禀赋使得日本农业不可能走向以量取胜的方向,为了生存只能朝着生产出有特色、高质量的高端农产品的道路,这一选择是因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而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但另一方面,实现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轻松的,发展经过也是堪称曲折,尤其是一些高质量、具良好品牌声誉的农产品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积淀、培育和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日本民族追求完美的特性外,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对于这些产品、农户的长期与全面的支持作用也可以说是具有决定的因素之一。

  日本农业从1976年进入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日本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取向有两大定位:对内增强从农业者的生产经营机能,对外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和实施这一政策定位,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农林渔业公库,就实施了比较典型的需求追随型信贷策略:顺应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资金需求,增加了水产品加工贷款、特定农产品加工贷款等;为增强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发展,相应增加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等贷款;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结构调整贷款,扩大了该项贷款支持范围,贷款支持范围涉及稻米作物、旱地作物、露天蔬菜、茶、果树、奶牛、养猪、蘑菇等几十项。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强化了园艺贷款等。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也与时俱进,突出重点,自觉地融入并服务于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行列之中,成为了农民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依靠,为日本高端农业的振兴和现代化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94年日本政府决定,在到2000年的7年内投资60100亿日元(合人民币4207亿元)专门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建设,以改善生产基础条件、农业结构、生产设施,重点振兴山区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支持重点为肩负农业者(认定农业者)1。而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及时调整支持重点,大力支持上述领域以及特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保证了日本发展现代化、高端农业的所必须的资金,没有使农民为糊口而重复发展简单、低端的农产品。

  比如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融资品种主要有8种,分别是:强化经营基础(SUPERL即特定农产品生产)资金;推进机构改善资金;综合设施资金;取得农地资金;巩固自农资金;共同利用资金;治理基础(土地改良)资金;其他资金等。截至2008年3月末,公库贷款余额为28232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976亿元),其中:农业14533亿日元,占余额的51%;林业8080亿日元,占29%;食品产业4986亿日元,占18%;渔业632亿日元,占2%。

  (二)  农机补贴、农机融资以及农机租赁是日本农业走向机械化的助推器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一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开始进入生产全盘机械化和栽培科学化阶段,农业机械日益趋向大型化、高性能,而农业机械的一次性投入较大,而其中政府补贴与农机融资与农机租赁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日本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进程。

  1.购机融资。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专设农业机械购置贷款项目即农业机械化基金,年息6.5%、借款期7年,对农户最大贷款额为600万日元,对农协最大贷款额为5000万日元,1981年总贷款额达4500亿日元。此外还有一种“农业改革基金”的无息贷款,用于农民引进新技术或解决农户创业时所必需购置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费用,借款期3-5年,1981年贷款总额为350亿日元。1993-2002年,日本实施的“第四个土地改良长期计划”总投资额为41万亿日元,内容包括田间耕耙、排灌、农机道路、水地保护、防灾、农田开垦等。

  2.建立“农机银行”。日本还针对农户小而全的农业经营形式建立了“农业机械银行”,有效地解决了农机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做法是由几户农民联合起来,一家买收割机,另一家买插秧机,其余的几家分别买拖拉机、排灌机械等,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使用,使用人向机具所有者支付租金。这种做法投人资金少,使用效益高,作业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1978年在东京开始推广,目前在日本全国已有1000多个这样的“农业机械银行”组织。在1979年10月1日颁布的《促进扩大农业机械作业范围实施纲要》的执行细则中,专门就农业机械银行进行了明确规定。

  3.农机租赁。日本租赁业学习自美国,1963年第一家名为“日本租赁株式会社”的租赁公司诞生,标志着日本现代租赁业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日本租赁业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到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1992年,日本租赁业务额高达654亿美元,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设备租赁额占全部投资的比例为7.54%。租赁物件主要是计算机、产业机械、商用机械等。在日本以银行为首,批发、零售、制造业、运输、通讯、建设、电力、天然气等各种企业都参与租赁业,成立租赁公司。另外也有不少企业在企业内部开展租赁业务。日本租赁业以融资租赁为核心发展起来,目前融资租赁仍是主要方式,也有部分大型租赁公司开始着手经营性租赁,或对特定设备开展维修服务租赁。从行业分类看,2003年,日本制造业租赁交易额占总额25.8%,非制造业租赁交易额占67.6%。农林水产业租赁交易额占租赁交易总额的0.5%,虽然占比不大,但作为一种有别于政府补贴或融资的民间融资方式,同时该种方式可有效降低农户持有或购机成本,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林水产省在2009的年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农机租赁(经营或融资租赁方式 ),可使日本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在5年内下降20%,而该省在2004年也制定了专项政策推广农机租赁。

  日本政府对特定设备承租人发给补助金,该制度主要用于农林水产领域。2004财政年度日本实施的农林水产租赁补助制度主要分三类:一是农业经营租赁补助。适用对象为符合日本农业经营基础强化法律规定的认定农业经营者,和对地方有贡献的农业经营者。二是木材供应结构改善租赁补助。主要是针对原材料生产、木材加工、木材销售行业企业。三是养殖业促进租赁补助制度。主要适用于有养殖品牌化要求的企业。对以上三类行业,日本政府按照补助系数,给与一定财政补助。

  (三)  官民合作成立农业投资基金

  日本为农业成立的基金较多,出资方也较广泛,包括政府与民间。其中一部分基金成立的目的包括促进绿色环保农业发展、引进技术革新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等,旨在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高端化。

  在经产省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中,为提高农业相关经营企业的资金筹资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林水产省以及农业相关金融机构将力求建立以从事农林渔业以及相关产业(如食品加工行业)等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投资基金。

  (四)  上市企业在农业升级中的支持作用

  日本的东证一部、二部以及JASDAQ中并没有专门的农业板块,涉农的上市企业分布于各板块中,比如食品板块的伊藤园与日本配合饲料、机械板块的井关农机与久保田、化工板块的クミアイ化学工業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伊藤园,该企业是一家制茶公司,日本国内茶的消费量逐步增加,但由于农业人口逐步下降,并且高龄化严重,日本国内的茶园面积以及茶农数持续下降,该公司原料不能得到保证,因此2001年7月,该公司与宫崎县的都城市农协间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宫崎县和小林市利用休耕地共同种植茶园,到2006年共种植了100公顷,此外还与大分县、长崎县、鹿儿岛县商谈休耕地合作,预计2014年以九州为中心在日本全国种植1000公顷的茶园。以都城市为例,种植的茶园原为种植蔬菜和饲料的土地,后来因农户没有继承种植者而几乎沦为放弃耕种的休耕地,双方合作的方式是农协子公司负责建造茶园,种植管理以及原茶加工,伊藤园负责选定茶种,并提供种植与加工的技术支持。

  四  启示

  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农业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在于人均农地均较少,农业GDP占比较低;不同点为日本目前工业化程度较高。日本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吸收和借鉴日本重视农协对农业发展作用的成功经验,对促进与推动中国农业向现代化、高端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

  农协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的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日本农协对农民提供的全方位支持是日本农业在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能顽强生存下来,并实现现代化、科技化、高附加值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保证。比如农协提供的服务门类众多,包括:(1)农业经营指导。除要进行本地区农业的长期规划以及对品种和栽培技术、生产组织的扶植等从生产到流通的系统指导外,还要指导每个农协成员的生产技术和经营;(2)协助产品销售。一是把每家农户分散生产的产品集中起来,有计划、分批次上市,避免蜂拥上市导致的价格下落。二是提供仓储和加工服务;(3)统购服务。即统一购买农民需要的物资,通过大额、大量交易来降低单户农家的成本。(4)金融服务。即办理农协成员的储蓄,及根据需要进行贷款。据不完全统计,有50%以上的农民把钱存入农协,有 40%以上的农民向农协贷款,农协保持着作为农民主银行的地位;(5)保险和保健事业。农协的保险合同金额居全国第二位,保险收益已成为农协经营的支柱事业。从上述情况看出,农协的金融功能仅仅是其提供服务的一个方面,其更多的功能是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协助其销售等,即其提供的服务已经全方位覆盖了农业生产与销售环节的方方面面,而通过这些综合服务,推动并促进日本农业逐步向产品优质化、产销信息化、服务保障综合化发展,并进而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形成了高端农业发展的框架与基础。

  日本通过成立农协,有效抵御了工业资本对农业的剥削,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也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在我国,由于在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单个体农户成为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形成统一的大需求与个体的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与不调和,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因此可以考虑按照“自愿平等、民办民管”的原则,建立以农民自身主导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来更好地解决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二)发展农机租赁推动农业向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是必须的。在我国因计划生育、进城务工等原因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实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2。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开展农业机械的租赁业务是一种可以较快发展生产,减少投入,获取较高收益的有效途径,而这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机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集团、农业生产者的多方需求,带动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国内农业机械化率在49%左右,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表面上看,我国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众多,截至2010年末,共有260多家,合同总额达到7000多亿元,但目前在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中,以涉农业务为重要业务领域之一的较少,比较大的如农银金融租赁、新疆亚中租赁和成都金控租赁等。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一定规模。为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支持或推动改革。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发展规划和推动,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立法。由于农业生产面临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和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行业利润率低,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大,一般较难满足租赁公司对风险控制和收益水平的要求。所以政府应该给予农机租赁项目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建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并可考虑对于农机租赁服务的企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如投资减税或加速折旧等,鼓励投资及设备更新,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建设专业性农业机械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公司,开展农业机械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农业机械租赁公司不同于现在的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前者一般以中小企业融资融物方式向农村提供农业机械,后者一般是自己使用农业机械向农户或其他农业生产单位提供服务,可能就是前者的融资对象。由于农业生产具较强的季节性,农业机械使用也有季节性。有些农业机械只使用几次甚至一次,因此可以考虑除农民自主购入农机外,也可以由专门的农机租赁公司购入农机,以融资租赁方式购入农机,以经营租赁方式租给农户,不仅可以保证农户以较低的成本使用农机,满足季节性用机需求,还可以防止农机只使用一次或几次便闲置起来的浪费现象,而且可以节约保管与维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