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家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高调推出微信服务。
互联网金融热并没有随着秋天的到来而变凉一些。
自苏宁8月23日发布公告确认将发起设立银行起,苏宁市值从公告前556亿元飙升至9月24日收盘时975亿元。网上还流传一幅股价对比图,图中准备开银行的上市公司股价一片红,银行股则一片绿。股市对银行股冷落的同时对银行概念股表现出极大热情。在许多银行股价接近净值的同时许多企业递交了设立银行申请。
一冷一热值得深思。
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业绩堪称靓丽,并纷纷拥抱互联网金融,加快了金融网络化步伐,甚至推出或计划推出电商平台。但是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则不尽如人意,银行股价接近净值,个别还跌破净值。
从股价表现来看,投资者更加青睐金融“搅局者”。作为“搅局者”,互联网金融提出要服务“80%长尾市场”。从小贷公司的实践来看,这个主要由小微企业构成的长尾市场实际上是利润丰厚的“蓝海”。过去几年浙江省各金融机构利润居于全国前列实际上也是得益于当地的小微企业。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销售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随时随地随心”的特点发挥渠道优势和成本优势,蚕食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互联网金融在渠道、小微企业、零售业务、成本、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也可能体现在概念股股价上。
正因看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投资者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现实往往是骨感的,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和风险不容忽视。
互联网金融是个“烧钱”的行业。互联网金融能节约成本,但是互联网金融高科技属性决定需要高端设备、技术和人才,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成本。互联网金融企业一轮一轮地融资主要是追加投资的成本所迫。据公开的信息,阿里和腾讯一半以上股权在引资后为外资所有,马云及其团队只保留了10%左右的股权,在上市前为如何保持控制权殚精竭虑。如果当时不是缺钱,这怎么解释?互联网金融从小到大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不能期待一投入就产出,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投资者要冷静测算投资成本和盈亏平衡点,做好现金流安排。
互联网金融也是“高风险”的行业。金融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也不能例外。小微企业贷款在全世界都是高风险业务。互联网金融涉足资产类业务,将要重点管理信用风险;涉足支付类业务,则要重点管理操作风险。对于产生于英美的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如何在中国实现落地,中国没有现成经验,毕竟法制和信用体系差距很大。这些直接融资模式需要更高的法制和信用水平,金融消费者和公众对它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IT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课题。
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能取得制度和技术双重红利,还寄托了发展包容性金融的厚望,将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是投资者须自担风险,不能指望政府兜底,也不能期待降低监管标准。
如果投资者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和风险,互联网金融概念股走势会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