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张健华:构建逆周期的货币调控机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13-03-01浏览量:作者:张健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仅仅依靠微观监管无法解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及对系统性风险防控不足,必须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我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构建逆周期的货币调控机制

  从时间维度看,金融对于经济具有加速器作用。在经济上行阶段,通过金融加速器,各种金融资源加速投放,进一步推动经济高涨,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而在经济下行阶段,金融加速器又具有反作用,加速经济的衰退,这样也会给金融带来巨大风险。这就需要建立起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一方面抑制金融业的过度膨胀与自我循环,另一方面平抑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构建逆周期的货币调控机制,在充分发挥利率、准备金等传统工具的同时,还要注重新工具的开发和运用。譬如,可以在基本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外,设置动态资本缓冲区,在经济上行周期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防止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发生;建立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前瞻性拨备要求;设计与经济周期变化有关的杠杆率和流动性要求,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机结合。

  2、构建逆周期的货币调控机制

  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从空间维度看,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是因为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关联性导致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体现为金融机构之间共同的风险敞口,以及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股权投资、发行和持有金融债券、金融衍生性产品等互为交易对手,形成高度关联的网络关系。因此,应该明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和标准,提出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工具。从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方面防范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适当提高监管要求,通过资本金、杠杆率、流动性和拨备等监管手段,抑制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的冲动;必要时限制其规模和关联性,降低金融风险集中和传染的可能性;制定特殊的风险处置和清算安排,强化股东和债权人的风险承担责任,通过有序处置避免造成系统性影响。此外,对于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性平台贷款等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业务,应该从整体性角度加强监管,关注房地产信贷总量、房地产贷款价值比、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等宏观指标变动与房价走势关系,重点防控房地产信贷的集中度风险。同时,应积极关注近来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对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影响,建立完善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制度。

  3、构建逆周期的货币调控机制

  建立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管理体系。宏观审慎管理的提出正是为了弥补微观监管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不足。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重点关注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关联程度,通过实施逆周期政策和跨市场、跨行业的全面监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在宏观审慎管理上,擅长宏观审慎分析、掌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然,微观审慎监管也同样具有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例如BaselⅢ提高了对核心资本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就会相应减少;相应的,宏观货币政策同样也具有微观效应,利率的变动、准备金的调整等都会对企业、居民等微观市场主体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国际上提出要加强央行和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在政策上,就是要协调好微观监管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

  4、推进金融、财政和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金融不是万能的,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可能单单依靠金融政策来实现,要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劳动用工政策等多项政策的有效组合、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财政政策通过改变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来调节经济产出,对于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处置中都有财政救助的案例。在我国主要是通过适时适度地调整政府投资规模、投向和结构性减税等途径来实现。产业政策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社会资源,产业政策要进一步发挥效用,加大对社会投资投向上的引导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上,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相互协调一致,都应该采取一定的逆经济周期调整,在经济下行阶段,扩大融资总量、增加财政投资、减少税收、鼓励产业投资等;而在经济上行阶段,要防止投资过热、经济过热等。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上,金融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如果政策方向不一致,将较大地抵消和削弱政策效果。

  此外,微观主体健康有活力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在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金融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服务水平和支持力度。一是要鼓励创新、增加供给。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十分匮乏,竞争还不充分,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参与重组和发起设立等多种形式进入金融领域,适度提升竞争水平,增加金融要素供给。同时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各类适合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二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改变银行对于利差的依赖,为银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注入持续动力,另一方面使利率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充分覆盖风险,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性。三要优化融资结构。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发行成本,鼓励和引导大企业利用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主动负债管理,通过竞争推动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改变银行“垒大户”倾向,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张健华:1987级校友,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