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2001级硕士校友宣伟:我与道口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2-08-02浏览量:



宣伟,2001级硕士校友,2005级博士校友,大家保险集团战略发展中心负责人兼集团监事。


2021年11月,在道口01级入学20周年的聚会上,我就想写点什么,但是由于工作、生活上各种事情特别多,加上我拖延症比较严重,只起了个头就拖下来,后来又断断续续写一点是一点。我从小语文就一般,特别是写作文比较费劲。上大学后也就写写学术论文,工作后写的都是格式化的公文,没怎么写过记叙、散文类的文章。提起笔来也不知道说什么,就想到哪写到哪吧,大家随便看看。




小时候写作文、工作后写总结总喜欢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句话作为开头。回想道口时光,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我们从青葱少年转眼人到中年,两鬓开始出现白发。这20多年经历过各种物是人非,有许许多多的回忆,尤其是关于道口的回忆,用一本书也很难完全记叙。

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内向,生活简简单单,总体比较迟钝,属于晚熟的那种人,不太会做什么新奇冒险出格的事情,也没有想着追求多大的梦想。但我从小学习成绩还可以,高考时第一志愿清华大学差了10来分没考上(研究生考上道口,也算圆了半个清华梦),阴差阳错地第二志愿上了中央财经大学。大一时,我大部分心思还在学习上,一年级期末还得了校级一等奖学金。大二、大三之后迷上了玩电脑,平时不怎么学习,主要靠期末抱佛脚突击通过考试。由于听家里人话,加上性格上见女孩子就脸红,我也没有谈过恋爱,大学生活平平淡淡。

到了大三下学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我开始思考毕业后要干什么,就因此考虑起考研来。我有一位同班同学特别崇拜道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脑残粉”。他跟我说道口多好多好,是“金融黄埔”,没有本科学生,考试很公平。在这位同学的影响下,我决定挑战道口。我和这位同学作伴,一起复习、一起上考研辅导班、一起去道口报名。但是这位同学后来找到了工作,加上复习非常辛苦,便在考试前放弃了,我的考研之旅就从两人行变成了一人行。考研报名的时间大概是1999年的10月,那时地铁13号线还没有修,我和同学一起沿着铁道,骑车从四道口到了五道口。我之前也曾路过道口,但那次应该是第一次进到道口校园里。当时道口还是老楼,好像是包了脚手架,门卫管理很严,需要登记后才能进去。印象中校园虽然有点老旧,但总体还是挺干净、整洁的。道口的老师也非常客气。我填了表格、交了材料后,还特地买了历年真题等参考材料。

考试时间大约在1999年底。我为了方便,找到中财考入道口的师兄帮忙,考试期间借宿在了道口所在的东升乡卫生院的宿舍。同舍还有几位师兄非常热情,给我传授了很多经验。考前一天,有位师兄和我说,不能小看简答题,小题要当大题做,要充分论述,能想到的都写上去。结果第二天考保险专业课,和往年相比差别很大,不仅题型换了,题量还特别大,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加起来有几十道题(往年考题量不大,一般就是简答加上论述一共才4~5道题)。我想着师兄的经验,管他是填空、选择、判断,每题都在答题纸上洋洋撒撒写了一大篇,论述前因后果,结果没注意时间,到最后的简答、论述题就来不及做了。成绩公布后,虽然我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是专业课果然不及格,无缘复试。说起来这还是我从小上学后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后来,我和我01级同班的原玲、何芙蓉聊起来,得知2000年她俩也参加了保险专业考试,也是由于类似的原因没有考上,第二年才考上。所以分析2000年保险专业考生折戟的原因,主要是保险专业课考试出题有些怪,导致当年参加保险专业考试的考生全军覆没,整个道口00级就没有招到一个保险专业的学生。

在第一次考道口名落孙山后,我在家里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工作,在人保浙江分公司,从6~9月大约上了三个月班。在基层保险机构工作主要是录入保单,领导还给我安排了下半年要完成50万保单的任务,第二年开始要完成100万以上的任务。由于基层工作的单调,也因为后来家庭出现意外,加上我对于上年考研结果的不甘心,我在转正节点放弃了工作,选择继续考研。2000年10月,我第二次报名五道口。在家复习了几个月后,我在老家浙江金华参加了考试。过年后成绩很快公布了,虽然我的数学、英语基础课考得还不如上年,但保险专业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分有了很大提升,学生处李燕明老师亲自打电话通知我进入了复试。参加复试期间,为了帮母亲散散心,我还带着母亲和两个小姨一起到了北京,她们姐妹三个正好在北京转了转。

复试结束后,我很快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通知书通过挂号信寄来,牛皮黄色的信封盖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印章。录取通知书由A4白纸打印,落款盖了一个骑缝红章,下部三分之一左右作为副联提前被撕掉了。和其他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相比,五道口的通知书简简单单,但是非常正规,完全就是一份政府公文,放到几十年后也不会过时。我不懈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收到通知书那刻的感觉已记不清了,也许是水到渠成或者别的原因,反正没有太多的惊喜。报考道口两年的经历,也是我人生最好的历练。我自此和道口正式结缘,到现在已经21年了,这也是改变我命运的一段经历。



2001年9月3日是道口01级正式报到的日子。报到时,学校教学楼大厅里有好多老师、师兄师姐、志愿者。后来多次听同班同学回忆当时的情景,有的同学甚至还记得谁穿的什么衣服、衣服什么颜色等各种细节。但我属于脸盲型,不擅长记人,一般介绍第一遍时我根本记不住,加上时间过去太久了,我只记得大厅里面很多人,每个人都非常热情。在不知道是哪位老师还是同学的指点下,我很快办理了报到、登记入住等手续,拿到了房间钥匙。

道口旧楼是在2000年左右完成拆除重建的。我们01级学生是道口小院新楼落成后的第一届新学员(00级师兄师姐先在东升乡卫生院过渡了半年多,然后在暑假前搬入新楼)。小院很小,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栋食堂、一栋图书馆再加一个篮球场。院子中间有个小花园,绕围墙跑一圈都不需要5分钟。我在老家上的县中面积有1000多亩,后来到中央财经大学占地大约200多亩,到了五道口小院估计只有10来亩。小院虽小,但所有设施都是新的,建设标准非常高。院内建筑整体是红色的,在附近特别醒目。教学楼兼教师办公楼,教室和老师办公室都是通过大落地玻璃隔开,营造出简约开放的风格。学生宿舍按照五星级标准间建设,是带卫生间的两人套间,宿舍配有席梦思床垫、书架、衣柜、中央空调,并且自动转接的分机电话、24小时热水、24小时供电、高速宽带、洗衣房、微波炉等一应俱全。食堂一层是打饭窗口,二层有桌餐小灶。图书馆有整整三层的专业图书,加上大量的电子化图书,随时供大家借阅、下载。乒乓球、篮球场地免费使用。四栋楼通过环廊相接,冬天也无需从室外通行。比起较为老旧的高校,道口小院显得非常现代,颇有国际藤校的感觉。

我被分到了329房间,有幸和许明同学同屋。我到的比较早,先挑了一个靠门的床铺,放下行李物品,床单被套都是现成的。随后同屋许明来了,后来就陆续有同学开始串门交流了,连着几晚都有同学通宵深聊。我的同屋许明同学是江苏人,瘦瘦的,略有点黑,大学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金融系,同时辅修了数学专业,获得了双学士学位,毕业后回江苏在苏州交行工作了两年又考上了五道口,期间还考过了CPA,是个不折不扣的牛人。对门屋也是两位牛人,杨金栋同学和武晋同学。他们本科都是非金融专业,其中武晋同学本科学习的是空调热力方面的专业,专业名字特别长,我记不住了。从非金融专业转行考上了五道口,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同学拉老乡关系,我们一个班居然有7个浙江人,占了全班的1/10,其中有5个还都是浙江金华的,这个世界还真小。

之后就是开学仪式了,好像是李燕明老师主持,唐旭老师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们01级有70个人,其中有55人是计划内公费的,15人是自费的。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专业的,就我和何芙蓉两个人是保险专业的。前面讲过,我是脸盲,最不擅长记人,一般都得两三次见面才会记得,所以具体情况我也都忘了。每个人都上台做了自我介绍,当时我感觉大家的口才都很棒。只记得某人说了一句“今天我以道口为荣,明天道口以我为荣”,我想着这人口气真大啊。轮到我,因为没有特意提前准备,我干巴巴地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自己都觉得不满意。

五道口当时每届只有一个班,所有专业都在一起上课。道口牛人多,我在校的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坏,中间也拿过校三等奖学金、宏利奖学金等。在学校的资助下,我还通过了美国寿险规划师LOMA考试。道口的课程非常有特色,印象中在院史里有介绍,道口大概在是在1996年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引进了海外名校商学院的课程体系,使用与哈佛、沃顿同步的英文原版教材,老师大多是名校海归,接受过海外名校系统的金融专业训练,或者是直接从海外名校聘请的外籍教师。期间,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等为大家做专题讲座。对比本科阶段计划经济特色、略显干瘪老旧的课程,道口的课程体系紧贴国际经济金融前沿,理论结合实践,到现在看来都非常超前。通过道口体系化的培训,学生可以平视国际国内业界学界一流机构,大大开拓了视野。我们这批学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就我个人来说,这段学习经历无论是对我后来的硕士、博士毕业研究,还是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金融机构的工作,还有外派的学习交流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道口的老师都非常Nice。 当时的主任是唐旭老师、副主任是刘利老师。唐旭老师是四川人,除了开学仪式、专题课之外,我与唐老师日常打交道并不多。由于我帮助学生处、教务处做了一些工作,所以跟刘利老师、李燕明老师、康以同老师等打交道较多。其中学生处李燕明老师不仅工作认真细致,日常待同学如自己的子侄,关心我们的生活冷暖,不仅多次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还帮我做媒促成良缘。无论是同班同学还是道口校友,说起李老师来都是有口皆碑。

道口也是一个小社会。 上学期间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之前看同学的回忆文章,如竞聘班长、联欢晚会等,对于内向的我来说,大部分事情都是作为看客。但是班里的同学,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找我修个电脑、维护个网络什么的,我都是有求必应。一是能形成比较好口碑。研一搞竞聘班委、研究生会,好几名同学找我帮着拉票,还有人鼓励我去参加竞选,都被我给推了。二是也经常有机会出入女生宿舍。那时正好流行动画片《蜡笔小新》,有同学看我的脾气比较好,用动画片主人公的名字喊我,我也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小新。也曾有传言我和某某同学好了,但我都是有这个心没这个胆,或者也许是我迟钝,没有和任何同班女同学谈过恋爱。直到硕士快毕业、继续攻读博士期间,才遇上对的人,谈恋爱,后来结婚、生子。

【三】

道口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小院的教室里经常半夜灯火通明,熬夜学习是很多人的常态。例如,同宿舍的许明同学是我心目中的学霸,作为武汉大学本科国际金融、数学双学位、一次通过CPA考试的大拿,他每天基本上都是学习到半夜才回宿舍。各种数理模型在他手里都是得心应手,各种学习上的疑难杂症问他肯定有解。除了老师指定的教材,他还经常携带各种厚厚的学习资料,令人咂舌。还有不少同学报考了TOFEL、GRE、CFA、FRM、CPA、律师资格等各类考试。其中仅GRE就有好几名同学获得了2400分满分的好成绩。

记得当时刚入学不久,我还没有太多的机会在现场听外国专家的讲座,因此听力还跟不上,不少内容听不懂。我也曾发狠咬牙买过原版专业书籍,买一本书大约花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后来经同学介绍,也去购买过盗版或者影印的原版图书。在清华、北大附近,有很多这样的小作坊,设备不差,从图书馆或者同学处借来原版书籍,半天时间很快就能重新复印制作一套,价格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或者更低。到现在,我家里还藏有不少影印本,虽几经搬家,始终不舍得丢弃那些经典书籍。当时对知识的如饥似渴,虽然有不尊重知识产权之嫌,但也是穷学生的无奈之举。

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学校定期会请学界、业界名家来讲课,以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高层专家为主。我先后近距离听过刘鸿儒老师、周小川行长、易纲行长等诸多名师的讲课。刘鸿儒老师作为道口的创始人之一,那时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回道口讲课。周小川行长每学期至少会有一次讲课,讲述的内容围绕金融改革,相关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不少讲座还吸引了很多清华、北大等其他学校的学生,场场都是爆满。

入学后,我有缘认识了一直在道口教授保险理论的叶奕德老师。叶老师出生于1927年,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保险工作,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工作,曾任中国保险学会、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主编了《中国保险史》,受聘五道口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讲授保险理论课程达10余年。叶老师当时已经有70多岁的高龄,教课之余,还带我们做课题研究,到人保总公司、保监会交流,还多次邀请我们到位于月坛的家中做客,师生之间培育了深刻的感情。2002年,叶老师向学校提出,因年龄过大,辞去日常授课工作。我向学校推荐了当时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来讲授保险理论课程,加上原先就在五道口讲授保险精算课程的中财保险学院的书记李晓林教授,道口把中财保险的精华课程都吸纳了过来。毕业后,我每年都会定期拜访叶老师,2012年底,我因工作调动到江苏后,与叶老师的联系日渐减少。2014年1月,叶老师在家中安详过世,享年87岁。现在回想起来,叶老师的谆谆教诲犹记我心中。

研一快结束时,学校开始安排论文指导老师,就是硕士导师。我有幸被学校安排成为魏迎宁老师的学生。魏迎宁老师也是道口82级的师兄,一直在人民银行和保监会工作,那时刚从广东保监局局长升任保监会副主席。研二开学后不久,我第一次联系了老师去拜访。保监会老楼那时还在阜成门内大街,这个楼最早是中国银行总行和人保总公司共用,后来老人保集团撤销,新成立的保监会就使用了这个楼。据说因为中国银行曾有金库在,所以门口还有武警持枪站岗。登记、检查进入大楼,稍微等待之后,我就见到了魏老师。作为农村出来的学生,我没怎么见过世面,这还是第一次近距离和这么高级别的领导接触,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说什么、手脚也不知道往哪放。可能是老师看出来了我的尴尬局促,主动关心起我的经历、学业,慢慢引导我,逐渐排解了我的紧张。后来,我冒昧地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一向老师讨教,老师也非常耐心地一一回答。这次会面后,我把见面的情况进行了整理,经老师修改同意后,访谈实录发表在了《五道口论坛》刊物。在魏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作为论文的选题方向。老师带着我反复分析斟酌观点、介绍监管和行业专家、逐字逐句批改论文,作为学生,我受益匪浅。

【四】

道口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同学沉迷于知识的海洋,有的同学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有的同学开始做各种生意。我个人在道口上学期间,学习之余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玩电脑。我们这一代人碰上了计算机电脑技术大爆发的时代。微软推出了划时代的Windows95,Intel配套586、686CPU,各个厂商在WinTel标准下各自发力,兼容机时代推动了电脑在千家万户的普及。

我1996年上大学,在大学时代才开始接触电脑。最早上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先学两天理论,然后上一次机。那时学校的机房大多配备286、386CPU的电脑,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每次到机房还要穿鞋套进去,搞得神神秘秘的。在学校学了两天有点基础后,就觉得学校电脑课程没意思,开始自学各种电脑软硬件知识,从学校图书馆借、买电脑爱好者杂志等。大概是大二,同宿舍几个同学凑了钱攒了个电脑,轮流上机,别的同学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打游戏。我对游戏兴趣不大,主要是喜欢拼装硬件,购买盗版光盘,安装各类新奇软件,编写个简单程序什么的。后来在学校里面还玩自己组网,从两台电脑对等网、到圆型接口的同轴网、到后来做水晶头网线组建局域网等。我们那时候应该属于最早一批上Internet的,最开始还是要购买电话卡通过电话拨号。那时还有一个4位数的QQ号,后来太久不用估计被腾讯收回了,如果保留到现在据说还能卖不少钱。

考入道口后,学校提供免费宽带、24小时不限电。学校离中关村非常近,品牌电脑很贵,对于穷学生来说,每个人基本都会标配一台组装的兼容机。大学时就迷上玩电脑的我,从那时就开始经常跑中关村,包括组装、升级电脑、淘个配件什么的都是熟门熟路。研究生入学后,我第一时间就到中关村自己买配件攒了一台电脑。可能是有带头示范效应,而且我属于比较不会拒绝的那种人,别人找我帮忙我一般都愿意,同学攒电脑、维修电脑都会找我。同班的赵彬同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计算机专业。我和赵彬、老林等人帮着同班同学免费攒机、免费提供售后服务,没有挣同学一笔钱,更没有想过提成拿好处什么的,纯属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帮助同学。后来经赵彬介绍,我认识了在中关村海龙电脑城租赁摊位经营电脑组装的老乡同学。据不完全统计,全班至少有1/3同学的电脑经我们的手组装,其中大部分业务都给了这位老乡同学。毕业后,我就和赵彬介绍的这个老乡同学没什么联系了,有次饭后和赵彬聊起,说到现在他同学还在中关村经营电脑。那个时候有很多互联网大佬都还在中关村哪个犄角旮旯默默成长中,好像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当时也在中关村摆摊,可惜没机会结缘认识。

因为电脑方面的特长在同学间有点名气了,学校的老师也会找我帮忙修个电脑、维护个网络。有几个事情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件事情是,随着互联网兴起,各个企事业单位开始建设网站,五道口也跟随潮流申请域名、建设网站。网站域名是www.gspbc.com,内容比较粗糙。我跟学生处李老师提建议,“.com”是公司用的,学校最好用“.edu”,内容也可以由我们学生来帮助维护,老师就答应放权给我们。后来发现,“.com”的域名注册已经签了好几年,推倒重来比较浪费。我自己会一点Html编程语言,并参考了几个大学的网站。其中清华的网站设计得最漂亮,后来我们就套用了清华大学的网站模板,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充实了文字、图片等内容,还设计了五道口自己的专属LOGO,上线了新的五道口网站,获得了普遍好评。这个网站模板到我们毕业后好几年还在使用,直到2006—2007年,估计是哪个大拿师弟对模板进行了更改。再到2012年五道口并入清华,这个网站才正式退役。回想当年,我们选择了和清华大学一致的网站模板,是不是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五道口未来会并入清华。

第二件事情是,考入道口后不久,本着道口同学互帮互助的精神传统,我开始和一帮热心的同学去北京各高校搞宣讲活动。我性格内向,这些事情本来是不太热心的,但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另外加上我还是经不起忽悠,说我是保险专业的第一名,就被赶鸭子上架,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原中国金融学院)、母校中央财经大学等学校做了介绍宣讲,也算丰富了经历吧。那时候互联网开始普及,我发挥技术专长,搞了一个五道口论坛,专门设计了各专业考研交流板块,把道口招生简章、历年考题、常见问题等整理放到了论坛上。现在看来,这属于最早期的O2O(线上和线下结合),比现在的很多互联网大拿都要早。我利用自己同时管网站的便利,将论坛的链接放在官网醒目位置,也到各个高校的论坛上去宣传,互相加链接,论坛很快火起来。由于作为管理员不方便经常发言,就想着注册个马甲。那时我在看一个电影里面老用gotta这个词(老外常说have got to的口语缩略语),为了准确理解意思,我就上网查了查,正好顺手就作为用户名给注册了。后来用这个马甲,我回答了很多保险的问题。

第三件事情是,从第二年的招生季开始,作为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我开始帮着学校老师做一些招生辅助的工作。主要是在大厅坐班,有学生来报名的时候,发个招生简章、查一下身份证、拍个照片、录个信息等。后来,我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专长,做了一套小软件系统,可以对接招生系统,把报名的学生资料、照片整理到数据库,提供简单的统计查询、打印准考证等功能,获得了老师的好评。于是从02级到05级等各个年级的招生,我都被拉去帮忙,使用这个软件大大提升了效率。这个软件自我毕业后有没有人用就不得而知了。每次说起这些事来,本科从人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赵彬同学都甘拜我下风。

还有个事情,电脑普及后,大家喜欢挂网下载各类资料、软件、电影、音乐,严重影响了学校网速。于是从某一天开始,学校开始按照流量收取上网费用。沾了编外网络管理员的光,老师特批我不用交上网费用。一个月上网费用多的有二三百元,少的也有几十块钱,算算在道口学习的几年,我省下的上网费用也不少。


2019年年末开始的新冠疫情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在2002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同样有一场“非典”疫情,影响了全中国。那时我们01级正好在道口上学,疫情期间,大部分同学都被隔离在学校,互帮互助地度过那段最困难的时期。

大概2003年春节过后,疫情一下子就起来了。各种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说某个地方集中感染,楼被封了,死了好多人云云。大家都陷入恐慌。有的同学就开始囤各种东西,有关熏白醋、喝板蓝根能预防的传言也开始兴起,一段时间整个小院都飘着一股醋味。学校也进行了严格管理,让大家不要外出,给大家发了药品、各类生活用品等。同学们情绪总体非常稳定,服从学校安排,也没有出现任何风险。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我和网管老师沟通,定期从网上下载各种电影,放在局域网服务器上给大家共享,就是在那时,我欣赏了不少大片。为了避免集中感染,同学们都尽量少去教室、食堂。不少同学经常吃泡面,或者用微波炉加热东西吃。有一次我也去微波炉房加热剩饭,结果微波炉刚开一分钟竟然冒出了火苗。我虽然紧张,但还是临危不惧,就近找了一个灭火器把火扑灭了。事后回想,应该是微波炉使用频率过高而导致的故障。幸亏发现的早,没有酿成灾祸,学校也没有追究责任。后来我自己买了一个小电饭锅在宿舍做东西吃,香味吸引了隔壁的赵小强、赵彬等同学,于是我们就一起搭伙,轮流做饭。最受欢迎的是我做的菜粥,米粥烧到五分熟放点青菜、肉沫,最后放点盐,拌点辣椒酱,每次都被一抢而空。“非典”疫情过后,我们还经常作伴骑自行车去清华大学万人食堂吃饭,从东南门进入,直到西北角,来回接近4公里,我们经常午饭晚饭各跑一趟。想起来没觉得辛苦,都是开心的回忆。


我的夫人是道口03级的学生,比我低了两级。前面介绍,入学后我就协助学校老师做了不少招生方面的工作。在帮老师整理招生名单时,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本科阶段所有成绩全A,排名年级第一,推优免试入学,引起了我的好奇。

迎接03级新生报到时,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下她,个子不高,典型的南方女孩。据她事后回忆,那时是阿姨陪着她来报到的,我还帮着拎了箱子。但是当时人多,每个同学都要从我这一一签到领东西,加上我属于脸盲型的,也没多打交道。

也许是缘分,后来我参加了一些活动,与她有了不少沟通交流的机会。03级开学后不久,我又被中财师弟师妹邀请回中财交流介绍考研经验,但是交流的主角已经是03级同学们了。她的舍友也是中财的,她正好作为陪同一起到中财。我作为早两届的配角、她作为外校人员,我俩在旁边坐板凳打酱油,正好也有机会进行了交流,互留了电话、QQ(当时还没有微信)。

再后来,我们经常联系,我会帮她维修下电脑、维护个网络,也因此慢慢熟悉起来,互相也有了好感。大概是春节前,有一天下大雪,她从外面回来,天黑路滑,发信息让我去车站接一下。记得那天她穿了一件白色毛绒绒的大衣,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非常娇小可爱,我瞬间莫名觉得心动,于是鼓起勇气,拉上她的手,我们正式走到了一起。

七】

硕士毕业后,我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了保监会,开始被分配到了北京保监局,先后在财产保险监管处、人身保险监管处工作,后来又调到了保监会机关,在稽查局人身保险稽查处、制度处工作,再后来下海先后在银行、保险公司工作。也许是因为多少年一直只会读书,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硕士毕业后又想着继续读个博士。
作为本科中财毕业的学生,我对五道口的兄弟院校财科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也有不少了解,所以从想多见见世面的角度,我一开始意向报考财科所。于是我拉了同宿舍的许明同学一起兴致冲冲地到财科所报名、了解情况。财科所位于西三环外的新知大厦,就一栋写字楼,没有什么校园环境,条件也比五道口差的多。也许是对报考财科所没有信心,也许是觉得道口小院的学习生活条件更好,还可以和女朋友多相处,犹豫到最后,我还是决定考道口的博士。而许明同学还是坚持考上了财科所的博士。

博士报名需要提前确定指导老师。刘鸿儒老师作为道口的创始人,在道口乃至业界、学界都有很高的威望。在硕士期间,我就多次聆听刘老师的讲座,没有过多考虑刘老师就成为我的首选。报名时,我请叶奕德老师、李晓林老师写了推荐信,借刘老师来学校讲课的机会,我向刘老师汇报了报考的想法,得到了刘老师的大力支持,于是我正式决定报考刘老师博士。

准备博士入学考试的日子也是非常辛苦的。当时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在单位附近与同学合租了一个老旧的小房子,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书桌。由于是新人,我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压力很大,经常是晚上八九点加完班赶完工作报告材料,翻开书又开始准备复习,基本每天晚上复习到晚上12点多甚至夜里一两点,早上7点起床接着去上班。在老婆(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我克服了各种困难,总体还是非常顺利地考上了道口博士,如愿成为刘鸿儒老师的弟子。

关于刘鸿儒老师的介绍很多,我就不重复叙述了。刘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非常关心,组织学生围绕各个专题进行课题研究写作,还定期邀请弟子们到家中聚会,关心了解弟子们的动向等。有一次我应邀到刘老师家中,刘老师亲自给我们展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录像资料。那是1957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的录像资料。毛主席向在场的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镜头扫过在场人员,其中就有刘鸿儒老师,而且是站在离毛主席非常靠近的地方。这是一位师兄从北京电视台资料库内找出的,作为刘老师的生日贺礼送给刘老师,刘老师非常高兴。

因为博士是在职攻读的原因,我需要兼顾工作和学习,基本上没什么私人生活,金融街和五道口之间两点一线,相比硕士期间丰富多彩的生活要简单一些。唯一的问题就是经常需要请假上课,同时需要协调好工作。好在我的领导还不错,请假基本都准。但是有时偶尔也因为各种原因,确实不好请假,有一次,我还请过03级的兄弟帮忙代上课。在领导、家庭、同学的支持下,我总体顺利地完成了各个科目的学业。

通过综合考试后,结合自身专业和刘老师的擅长领域,我决定选择保险证券化作为研究方向,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在论文选题和写作期间,刘老师不仅亲自多次与我讨论,反复修改,还找了宋逢明老师、吴念鲁老师等业内专家学者帮我审阅修改,经过近两年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随后,我顺利通过了答辩、毕业,带上了博士帽,得到了最高学历,也算为自己的学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

由于道口的同学校友遍布金融圈,毕业后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的,都免不了接触道口的各种关系。道口的校友、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已经成为传统。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外地,遇见道口校友、同学会感觉特别亲切,自然而然地会经常约聚会活动。业务上有什么需要拓展的,工作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也会首先想到找找道口关系。在南京工作期间,我还牵头组织了在宁校友小分队,定期组织活动,经常搞一些亲子活动,在校友二代之间也结下了友谊的种子。

回望我的道口硕士和博士生涯,认识了可亲的老师,遇到了可爱的同学,结识了人生伴侣。道口不仅让我收获了学业,也让我收获了友情和爱情。我们已经将自己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和道口结下了不解之缘,祝愿这个缘分地久天长。

文章来源:《五道口校友通讯》2022年4月刊(2022年第2期总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