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秩年园地 | 2012级硕士校友彭新月:道口十年 回忆

发布时间:2022-12-20浏览量:

   


彭新月,2012级硕士校友,现就职于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固定收益部



疫情三年,改变了很多东西,也模糊了时间的维度,再回首在小院的学习生活,飞轮已经转了十年。在小院的两年时光,是求学生涯中最令人放松,又快速成长的两年,我在这里既收获了家人般的友情,也找到了自己的未来方向。来到道口应该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初入道口,学院初建

2012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恰逢部校合并,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当时我们入学前,笔试、复试、面试都是延续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风格,录取后,收到就已经是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这种特殊时期,我们成为了老道口模式招收的新道口的第一批学生。学院又处于初建摸索期,同学常说,我们这一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试验田”的角色。

当时入学,小院整修,大家第一年的住宿学习全部在清华园里。学院的老师、教授们也在学校里一个搬空的宿舍楼进行办公。第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是比较艰苦的,学院进行体系搭建、课程完善、资源重组,都是处在办公环境简陋、人员缺乏的环境中。当时我经常去校友办帮忙,常被老师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教学体系重建,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困难来源于日常课程的师资问题,部分课程依然继续借助经管、外校的师资。虽然当时条件简陋,但是那种状态恰恰沿袭了“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五道口传统。学院和同学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快速进步着。2013年,大家搬回小院,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紫荆花开,两址生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非常重视理论与市场的结合,会设置很多金融实践的课程。学院继续延续了这一风格,入学时就安排了两周的专家、校友培训讲座,最后还有金融案例的分析演示,着实“难为”了大家一把。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些金融互联网的课程,在当时应该是学界甚至业界最早的分析课程。现在回想,如果那时有同学出来创业,估计会赶上金融互联网的浪潮。同时,学院依然传承了业界校友助捐的实务课程,课程的讲师都是金融各个领域的从业者,他们经验丰富,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很多体系、内容讲得深入浅出,使同学在工作之前已经对各个细分行业、工作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考量。

同时,部校合并后,大家的学习、生活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大家积极参加学校的课程、参与学校的活动、接触各个领域的大师,这进一步扩展了大家的视野和眼界,很好地融入了学校的氛围中。入学之初,大家先后经历了新生舞会、新生晚会,后来又组织了学生节,参与了一二·九合唱活动、学校运动会。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收获颇丰。清华大学不断鼓励同学们要有使命担当,重体质、去基层、去西部、去参军,不断地冲击着大家的心灵,重塑了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氛围和情怀的熏陶中,班里的冲哥参了军,后明毕业后去了西藏,彤彤去了西部,义无反顾。

除了学习,无论是在清华园里还是在道口小院,大家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东南门外的烧烤成为了我们永远的记忆,大家在一起畅聊现实、理想、未来,吐槽苦闷,憧憬未来。小院里大家搬到一起后,我们有了自己的食堂,美食节、女生节、男生节、世界杯、欧洲杯、篮球场、健身房、台球厅,都是我们美好的记忆。


精神传承,遇君路上

2013年,学院搬回道口小院后,大家进入了更加忙碌的时期,实习、考证、读博,还有很多人都争取能两年毕业。匆匆忙忙,大家经常碰面的地方变成了自习室、地铁站。虽然匆忙,但是方向坚定,大家既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又继承“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五道口精神,有人选择基层有人选择实业有人选择投行有人选择学术有人选择创业有人选择自由。2012年到2014年这两年,何幸与大家同窗,遇君在路上。

另一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应该就是康以同老师。犹记得,当时我在单位请假后来京面试,紧张地手心出汗,很担心会打道回府。而康老师在面试现场对我的生活、工作的关心、关注,对我工作再复考的认可,缓解了我内心的紧张,因此我顺利地通过了复试。毕业后,我先后两次报考道口的博士,都是康老师推荐,可惜辜负了康老师的心意,都未能功成。后续听说康老师已经退休,祝老师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