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华,1988级硕士校友,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审计分局局长、研究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在疫情三年冲击、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五道口金融学院校友办紧扣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实践探索与经验这个命题,可谓抓住了金融业的初心与使命。大家从自身工作出发,从不同侧面思考服务实体经济,非常有意义。作为涉农国有金融机构从业者,非常关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个问题,因为作为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者,一端连接广大农户,另一端连接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充当农产品供需的桥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主体。银行在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出几点认识,供大家研究和参考。
一、要提高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识
乡村要振兴,必须有产业支撑,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一下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情况。国家级龙头企业由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组成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进行认定。省、市、县级龙头企业由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组织认定。我国在2000年遴选出第一批15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此后两三年动态遴选,经过20年培育,先后认定了六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根据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目前全国共有154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9569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万家,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乡村产业龙头企业群体。从区域分布来看,国家级龙头企业中,东部占比约40%,中、西部各占30%。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3个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占比大致分别为51%、22%、20%,合计占比93%;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业(占比22%)和食品制造业(占比14%)。省级龙头企业也主要集中在3个行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比40%、30%、19%,合计占比89%;制造业也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占比分别为19%和10%,合计占比29%。龙头企业经营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在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0%,国家级龙头企业共有121家上市公司,占比8%左右,省级上市公司占比0.6%。
龙头企业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自建产业链经营模式,“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纳入公司自营体系,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全产业链经营,这种自建产业链,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公司+农户”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经营模式,在此模式下,龙头企业负责资本、技术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农户负责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双方优势互补,公司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中服务,农户根据企业要求组织生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以合作社为依托,提升了谈判地位,与企业建立了利益联动机制,有合作社组织,龙头企业对农户管理和产品质量把控有所加强,但企业采购成本一般会上升。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的认识,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农业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要改变农村面貌,实现乡村振兴,容易成为一句空话。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谈何容易。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可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业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也一直通过储备调节、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补贴政策有: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畜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灾害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动物防疫补贴、生态补偿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渔民转产、渔业资源保护补贴、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这些政策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保险对减少自然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各级保费补贴由2007年的21.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03亿元,农业保险也快速发展,农业保险费收入达815亿元,保险金额达到4.13万亿元。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为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难问题,国家于2016年在国家层面组建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向市里延伸了分支机构,目前农业信贷担保三级体系已初步形成。通过建设农产品期货、期权,为龙头企业对冲市场风险。目前三大期货公司已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27个,期权品种7个,为龙头企业管理农产品市场风险提供了多种手段。从上述政策措施看,国家是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也说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无论哪一个龙头企业都是企业家抓住市场商机、政府鼎力支持、银行予以资金扶持的结果,但由于内外部因素影响,特别是债务危机、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家不专注主业、盲目铺摊子,往往遭遇危机,甚至破产重整。我过去工作过的地方是农业大省,一段时间以来就有龙头企业出现问题,众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破产重组,违约失信、资产查封、停产限产、破产拍卖,作为银行管理者,更为担忧的是贷款收不回,形成不良资产,一些分支机构因为不良上升导致绩效考核排名靠后,影响员工工资收入。从出现问题的龙头企业看,主要是畜牧养殖业、粮食加工业,谁的产业链拉得长、跨界发展走得远,谁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谁就容易出问题,这是从出现问题企业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很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铺摊子、上规模,做全产业链,导致“大而不全、多而不优”,精深加工比重低,生产集中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发展速度放缓,加上疫情影响,市场需求疲软,注定经营会出现问题。很多龙头企业患上“资金饥渴症”“规模虚胖症”“政策依赖症”“家族管理封闭症”。
我过去工作过的地方就有两家龙头企业比较典型,它们过去都是从小到大得到了银行的支持。经过30年努力,从一家小小养鸡场,慢慢发展成为销售额几十亿的集团公司。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全产业链发展,从种鸡、鸡苗、饲养、屠宰、分割、熟食、销售、饲料等整个产业链全部涉及,占用人员多,产生的利润甚至不能覆盖财务成本。二是高负债运营,企业长期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营,表面上规模庞大,其实资金链条非常脆弱,一旦有一笔银行贷款不能及时发放,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三是过度扩张,跨行业经营。过度扩张上项目、铺摊子,跨行业经营,这是许多龙头企业的通病,这也是许多龙头企业走向破产的原因。四是家族式管理权力缺乏监督,企业公司治理不健全,往往是企业创始人一个人说了算,容易决策失误,这说明不引进现代企业制度,不引进职业经理人,想在市场上长久生存,是不可能的。五是财务成本较高。企业往往利用过桥资金背负巨额债务成本负担,这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因素和过度融资。
从这两个典型例子,可以看出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公司治理,专注主业,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转型升级是多么重要。国家要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必须有农业产业化支撑,而经过几十年培养的规模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频频出现问题,让我反思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企业大而全、没有实行专业化运营、长期依赖银行贷款、家族经营,盲目扩张上项目,甚至追求“快钱”,不专注主业,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企业就可能出问题。这里商业银行也有责任,盲目垒大户,导致贷销比超过100%,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吸收教训,分析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健全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不仅是龙头企业良性运行的必要,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做的功课。
三、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生猪养殖产业看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一直在涉农金融机构工作,接触的较多是涉农业务,如对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和对农户贷款,也经历了涉农业务出现大面积不良,大家闻农色变,由于担心贷款出现不良要被追责,甚至下岗清收,所以基层都不愿意发放涉农贷款业务。受农业产业特点的影响,龙头企业及农户存在特有的经营风险。一是自然风险,主要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自然灾害或疫病影响导致损失的风险。二是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是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产品滞销,品牌、声誉受损的风险。三是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检查难等方面。以养殖业为例,要经常与农户交易,数量多、分布广、金额小、收入与费用真实性核查难度大。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因素同步影响,存货价值难以准确核查,农产品品质认定存在主观性,对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在主观性和操作空间。龙头企业经营场所特殊性、抵押质押担保一般处置变现能力弱,保证担保一般为关联担保,经营具有同质性。实践发现,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农助农政策,但政策覆盖面还不够,如农业保险面比较低,约为24%。农业担保、农业期货尚不够健全,范围窄、额度小,对缓释农业产业风险作用有限。
正因为涉农贷款具有上述特征,农业产业还比较脆弱,抵御外界风险冲击能力较弱,所以过去经常有报道称融资难、融资贵,但这些年涉农贷款增速较快,对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支撑、对客户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一方面受益于国家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科技赋能,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科技含量的金融产品,如农行的“惠农e贷”产品,农户贷款目标是万亿,很多农户收益。
国家还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组织或个人,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还包含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在租赁、承包,或者自有农村土地上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来源的经营主体;专业大户是指从事种养业或其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且具有一定专业化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及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自愿联合、民主管理或外包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目前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管理制度相对健全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运营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数量相对较少,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农产品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增产不增收。二是抗风险能力较弱。规模小、实力相对较弱,创新能力不强,加上农业自身固有的弱质性,造成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来的土地不集中、租期短、变数大,增加了生产管理成本,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四是农业数字化程度不高。“三农”数据小而散,工商、市场监督管理、政府其他涉农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不精准,政策部门无法有效跟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难以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金融机构也难以建立精准的授信规模,以及匹配线上金融产品。五是新型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村空心化严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雇用的农民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许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缺乏新兴先进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六是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金融供给不足,融资渠道不宽,保险赔付率不高。对包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强农富农的重要抓手,需要政策的扶持,金融加大支持力度,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为了更加具体讨论一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选取工作中接触到的生猪养殖产业为例开展具体讨论。我工作所在的农业大省有一个市场号称“猪茅”的养猪企业,几十年来一路走来,历尽辛苦,发展壮大为市场养猪龙头企业中数一数二的企业。我曾去该企业考察,也听过企业董事长的介绍,实地参观过其生产场所,留下深刻印象。该企业1992年成立,现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子公司300余家,年出栏生猪1800万头,2022年盈利达130亿。养猪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存在明显的猪周期。为改变这种状况,很多养猪龙头企业都在布局全产业链,从上游布局粮食板块和饲料业务,从源头以上提升控价权,避免粮价波动的风险。“猪茅”企业涉及粮食板块,增设粮食贸易子公司;下游布局可以对冲猪价下跌的风险;“养殖—运输—屠宰—销售”四个环节中,从养殖到销售,可以节省中间商带来的成本。全产业链布局,从前端饲料到后端屠宰和冷链销售,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解决中间环节涨跌带来的利润损失。生猪养殖不在于出栏是否最多,而在于看谁的成本低、疫病少、成活高。力争做到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猪茅”企业已经布局粮食饲料产业,成立粮食贸易公司。该企业还加强科技创新,拥有早期隔离断奶、分胎次饲养、节水养猪、无供热猪舍、三防猪舍等核心技术,100多种智能化机器设备运用到养猪全过程。公司没有外购饲料、全部由内部饲料厂生产。生产低蛋白、低豆粕饲料1587万吨,覆盖生猪规模4000万头。在几个省布局屠宰公司,规划屠宰能力3500万头。该企业的养猪模式是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经营模式,主营业务是商品猪、种猪和仔猪和猪肉,经过30年发展,已经形成饲料加工、种猪选育、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于一体的产业链,参与猪的一生。
图1 董玉华参观农业龙头企业
该“猪茅”企业最大优势是控制成本,种、屠宰、肉猪和粮贸四大板块协同降本。公司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具有肉、种兼用的特点,其后代可以直接留种作为种猪使用。我在参观考察该企业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养猪生产智能化,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智能机器人,覆盖饲喂、巡检、赶猪、捡猪、消毒、清洗等各个环节,做到无人巡检、远程监控、智能识别、自助诊断、智能控制,实现无人值守。通过养猪各环节的数据采集,提供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海量行业数据,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养殖模式。将大数据分析、预测及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搭建了覆盖饲养加工、生猪育种、生猪销售等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平台。小环境精准控制系统、猪群健康管理系统、智能化猪舍报警系统筹创新科技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产品质量控制、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在同行业具有领先优势。凭借长期持续完善二元轮回育种体系,培育出来了质量越来越优异的种猪,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该企业不仅不需要进口,通过努力把握住了这个高难度、高利润环节,掌握了养猪产业链制高点,保证了产能正常增长,保证了养殖成本低于同行,在同行业利润大幅度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该企业鹤立鸡群,利润增长逆市而行,成为养猪行业风景线。近年来,还向上游兽药公司进行布局,推进产业链一体化。该企业最大优势是生猪养殖成本,目前已低于15.5元/公斤,同行养殖成本基本在16元/公斤以上。该企业是全产业链经营,有别于“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而近两年产生巨额亏损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采取的是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是轻资产扩张模式,合作农户负责生猪育肥阶段的猪场建设和饲养工作。仔猪、饲料、兽药、销售等由公司负责。由于盲目铺摊子,导致负债成本过高、资金链条紧张、饲料断供、代养费难结、押金难退问题。
从银行角度,大力支持生猪养殖是政治性、人民性的表现,尤其是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较快,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家也高度重视,采取对策扩大生猪养殖产能。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加大对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授信。农发行、国开行、农行等加大对生猪养殖行业的信贷支持。但在实践中,也感到企业盲目铺摊子、上规模、扩张产能带来的风险隐患,上述排名靠前的龙头企业就深受盲目铺摊子之苦,两年亏损近300亿,教训十分深刻。
金融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要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对那些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着力降低成本、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大力支持,对那些盲目扩张、铺摊子、上项目、不顾成本的企业要保持高度警惕。
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时,还要关注企业法人的品行,看他是否专注主业、是否讲诚信、是否讲企业社会责任。从“猪茅”企业看,该企业法人具有专业知识,专注养猪产业,讲诚信、讲社会责任,在市场上有较好的声誉。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关注企业内部是否具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科技含量如何。前面讲到我国新型农业主体存在的问题,所以从微观上要关注这些关键点,特别是对具有周期的生猪养殖行业更是如此。
四、几点思考
一是政策上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农业是脆弱行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要探索政府财政、金融、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协同的经营模式,四方合作推进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能带动广大农户共同致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有利于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
二是龙头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基业长青。农业龙头企业很多是民营家族产业,企业创始人话语权大,但是也容易出现一言堂现象,出现决策失误问题。要促进股权结构合理化,开展员工持股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公司为家,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使得公司决策和经营专业化。
三是要用科技赋能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将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入大数据时代,科技含量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要素。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不适应规模化大生产的需要。
四是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要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的认识,加大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能完全站在经济效益角度,而是要站在社会效益角度,站在建立农业强国的高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出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授信额度。要增加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发挥好直接融资降低负债率的作用。
五是要以理性思维稳健发展,金融机构要提醒企业,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养猪产业有明显的猪周期。养猪产业素有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的猪价周期,此外还受瘟疫、环保等因素影响。2006年以来,我国大体经历了四次猪周期,2010年、2014年、2018年都经历了猪周期低点。每轮历时四年左右,很多龙头企业没有逃过猪周期的冲击,与“猪茅”齐名的另一家养猪龙头企业就从此销声匿迹了。还有一家养猪龙头企业由于目标过大,盲目扩大产能,债台高筑,深陷债务资金危机中。所以要借鉴教训、理性决策,确保永续发展。金融机构要审时度势、冷静决策,避免推波助澜,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
六是要做好民营龙头企业的第二代传承,加强领军人物的培养。对于农业创业化龙头企业,创始人及团队往往具有权威,创业艰难,特别珍惜取得的成就。很多企业具有20年到30年的历史,第一代创始人大部分老了,需要交班到年轻一代。往往第二代教育程度高,但也缺乏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经历风风雨雨积累的经验教训,有时决策容易激进,盲目扩张规模,这种例子并不鲜见。有些企业通过家族信托,传承财富,把经营管理交给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基业长青。总之,老一辈创始人和新一辈接班人各有优缺点,关键是结合企业特点做好交接班。引进职业经理人、强化企业公司治理架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最好的选择。
只有深入剖析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从微观主体角度,在具体企业分析中,对比成功与失败案例,总结出经验与教训,才能促进行业共同成长。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到这些农业企业,按照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认知,按照校友办关于服务实体经济探索与经验分享要求,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这个课题,以漫谈方式,谈谈自己的感悟就教于大家,也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共同为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