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首页 > 校友刊物 > 校友电子通讯

校友电子通讯

2024年6月,第5期,总第121期

发布日期:2024-06-11 浏览次数:

校友专访

1988级硕士校友董玉华:对绿色金融服务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点思考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并研究绿色信贷,后来延伸到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环境金融、气候金融、ESG 、碳金融,先后在各类公开刊物发表多篇绿色金融、碳金融的文章。且在央视益言堂节目中讨论绿色信贷。应该说是绿色信贷的拥趸者和早期研究者之一。绿色代表生机活力,是大自然的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所以绿色金融的提出很快得到广泛响应。绿色金融也被确定为今后金融业要做的五篇大文章之一,足见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阅读>>

2016级金融MBA校友姜晨旭:从朝气、勇气、志气中而来

“用一句话来说,我在项目中接触到的同学,我认为是中国目前30岁左右最有朝气、也对未来有充足准备的全行业领军人才。”当谈及到对身边同学的印象时,姜晨旭这样说道。对于她而言,加入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仿佛为她打开了一扇面向人生的大门,不仅拓宽了她在金融知识上的学科边界,同时也让她认识结交了更多同学好友,打开了自我的社交边界。

阅读>>

先做好当下,再向前一步——访2019级金融媒体奖学金项目校友李杰

1995年,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天津举办,当时正在上小学的李杰因为在唱歌方面的天赋,被选中作为小学生合唱团的一员参与世乒赛现场直播,并领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小白船》两首歌曲。现在回想起那次登台,李杰笑谈,“领唱的第三句我就跑调了,都直播出去了”。那时的她不会想到,十几年以后,“站在台上”会成为她的职业,成为她的事业。

阅读>>

2023级GELP校友田埂:肿瘤基因检测的探路者

我从小就喜欢生物学,当年比尔盖茨说下一个首富是来自于生命科学领域,所以生物学特别火。我大学在华大基因实习,毕业也在华大基因工作。2003年大学毕业遇到SARS,我参与了一些病毒基因测序的工作,就进入到这个领域了。后来我研究生就读了中科院和华大基因合办的基因组学专业。

阅读>>
吾道清年

李明超:面对“半成品”的科研项目,技术转移人怎么办?

2016年,我加入了一家早期投资机构,开始从事股权投资。在经历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我紧跟时代的需要,投身到海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后主导和参与了数十个项目的首轮投资。我渴望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项目中,而这时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项目恰好开始招生。加之五道口的声誉和影响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并荣幸地成为了技转首期班的成员。

阅读>>

韩恒韬:这场国际“行走”,非常值得!

4月6日,我踏上了德国的土地,来到了哈亨堡这个位于德国腹地的小镇。哈亨堡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宁静的生活节奏迎接了我。在这次旅行中,我们下榻的地方很特别——德意志联邦银行应用科技大学内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堡。这座城堡不仅是学习的殿堂,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阅读>>

王丽娟:我愿作为踏脚石 让科学家趟过河流

在清华五道口的求学之旅,我不仅仅是在寻找答案,我更是在这里构建自信的基石。每一次的知识摄取都让我感到喜悦,同时也带给我不安,因为它总是对自己知识边界的挑战。然而,无论我学到了多少,我都明白这只是冰山一角,学海无涯,我仍在岸上蹒跚。

阅读>>
新闻动态

“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召开

2024年5月27日-28日,“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盛大召开。70余位中外高级别政经领袖、重磅专家学者齐聚西湖之畔。汇聚全球热点,立足中国视野,论坛围绕全球宏观经济转变、新兴市场恢复、气候融资的未来之路、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等12大主题,召开8场主题会议和4场平行论坛。论坛紧扣时代脉搏,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直面发展挑战,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添砖加瓦;聚焦重大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路径;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发展。

阅读>>

2024年度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管委会会议召开

5月30日下午,2024年度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管委会会议召开。清华大学总会计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管委会主任、管理学讲席教授焦捷,研究院管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何平,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刘晗,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戎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出席会议。

阅读>>
好书推荐

超越百岁


《超越百岁》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传递的理念。在二十世纪开端,人类的预期寿命为五十岁以下,多数人可能因事故、传染病等急性原因死去。但从那时起,慢性死亡便逐渐取代了急性死亡。只要我们不是从事极端冒险行为的人,便极有可能死于四种慢性衰老疾病之一:心脏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及相关代谢功能障碍。在慢性病时代,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彼得·阿提亚认为,我们需要以新的方式来思考慢性病的治疗以及如何保持长期健康,他称之为“医学3.0”。阿提亚提出的医学3.0时代改变健康状况的五个战术,可能并不新鲜:运动(它被细分为有氧效率、最大摄氧量、力量、稳定性等组成部分);营养生物化学;睡眠;管理和改善情绪健康的技术;作为外源性分子的药物、补充剂和激素。书中对于这些战术的细节的讨论,能让读者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