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首页>新闻动态

【五道口-陆家嘴论坛】巴曙松:金融支持城镇化不能脱离市场化

发布时间:2013-07-01浏览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我院博士生导师巴曙松29日在陆家嘴论坛“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专题会场发言时提出了,“怎么在金融支持城镇化里面引入市场化的约束机制,怎么引入市场化的创新机制,以及怎么引入市场化的需求匹配机制”这三方面的思考。

  以下是发言要点:

  首先讲第一点。我们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现有的财税金融体制下建基础设施应不应该。答案显然是应该。那么在整个财税体制事权下移财政上移的情况下,通过负债的形式建基础设施应不应该?也应该,所以它实际上是用一个不为常规金融体制所允许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如果让大家去做市长,什么都不做,那就对了吗?我们城镇化能推进吗?而且从过去的银行金融机构给城镇化服务的实践来看,如果做事后违约率的评估,这一块的违约率是最低的几类资产之一。这个负债和通常的欧洲债务,很大的不同就是它投下去对应的有资产。所以问题在什么地方?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应该有一个约束机制,有一个信息披露机制。对于公众来说,如果大家去做书记、市长,公众对你的期待,如果你无所作为,大家说你是很无能的市长,而公众只关注你投资完之后基础设施的改善,但是他可能不知道你是用多大的负债来投入的这个资产的形成。所以怎么形成个约束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在跟金融机构打交道,跟投资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有约束,我们就想是不是地方政府有资产负债,是不是应该编资产负债表,是不是地方政府应该有必要详细地披露债务的增加、增减状态,包括刚才贾所长讲的PPP,这三个P,最重要是哪一个呢?研究PPP的学者都知道,是第三个Partner,是伙伴。可能在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投资者和地方政府是伙伴。

  第二个是我自己研究下来的一个体会,要引入一个市场化的创新机制,我研究来研究去,用金融支持城镇化,发现很多取决于其他领域变革的模式。金融是一个应变量,体制变我们必须要跟着变,比如说土地制度,土地机制要变革了,我们地方政府出现的融资机制要完全出现变化,地方税收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引入房产税和不引入房产税,我们的融资交易结构的设计完全不一样。户籍制度背后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财政在承担这个身份转换过程中的各自的责任分担,这个不一样我们银行设计的结构也不一样。我们银行做贷款实际是承担了债券市场融资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承担的基础设施债券化融资的功能。要开着门,金融机构反过来可以替地方政府评估、发债,怎么样修改预算法,修改地方和财政的关系,我请教了很多评级机构,在评级机构看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是什么关系?评级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是总公司和副公司的关系。既然是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关系,我给地方政府还有什么担心呢?中央政府的财政好的不得了。怎么样明确中央财政在债务偿还中的责任。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做金融支持城镇化融资就需要这样的纪律和约束机制。我想补充的第三点,就是城镇化融资过程中需要市场化的需求匹配机制。为什么呢?梳理下来之后仔细看,如果是未来是新型城镇化,我本人也参与了城镇化规划的一些讨论,可能未来的演进路径跟原来有很大的差异,财税、土地、户籍,刚才贾所长讲的一样。城镇化因此而带来的金融服务需求变化是很大的,我们通常说城镇化融资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第二农民工和市民化的身份转换成本,第三社会保障。保障体系软的教育医疗这些方面的建设。第四个保障房。如果再广意一点算第五个,就是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一些草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农民工转移出来金融小城镇,或者从沿海回流的一部分农民工的创业。

  这五个部分会跟过去十二十年的城镇化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市保障房建设,如果延用计划时的分配方式,会出现很多的地方空置保障房,很多地方供不应求。为什么呢?到目前为止保障房建设只覆盖户籍人口,所以你看我们过去这么多年来,保障房建设不能仅看一个总量。魔鬼在细节中,你看保障房分配在全国不同地区,那些非常需要保障房,外来人口多的地方的保障房建设数量反而少。如果一定要我点名的话,比如说杭州、苏州。而前几年保障房建设一模当先的是哪些呢?第一年建设的是吉林,你到杭州为什么建这么一点保障房,我们当地人都有,建了保障房卖不出去。所以形成这样一个计划时的体制资源,还要我们的金融机构支持的话,会导致极大的错位。

  再比如说城镇化未来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身份的转换、户籍制度的取消、农民工的市民化,会带来人流集聚方式重大的变化,我们通常说以人口的城镇化为主线,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那么金融需求很可能就要集聚到50个、100个中心城市和相关的城市群。再比如,我们再做细一点的研究,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全世界各个国家,城镇化比例不同的时候,基础设施融资的主体和需求的主体是不一样的。起步阶段重点可能就是道路,城际的高速公路。接下来可能就慢慢变成了高铁、地铁,第三个阶段变成了小的支线的机场和城市群相关的配套。所以不同的阶段不一样,所以要做个对全国这么大差异城镇化程度的一个金融规划的话,要针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进展水平,给初步统的融资方案。你想有一个万能的课题组,能清晰地知道每个地方各种融资需要的方案吗?我想比较好的还是通过放松管制,放松金融机构的准入和产品的管制,包括我们银行证券、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让他去匹配这个需求,而目前看规划,政府的手过于强了一些,而对市场的需求,这种识别、判断和尊重还是弱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