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道口:“小”院生活与“大”师课堂的完美融合——访1993级硕士校友黄陈

发布时间:2020-04-15浏览量:

黄陈校友系学院前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3级硕士、1998级博士、前长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长安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汤森路透资讯集团任职。

黄陈

 

彭锡光:您报考五道口的机缘是什么?

黄陈:我1989年高中毕业,本来无悬念可以上北大的,但那年的政治事件对大学招生有很大影响,北大砍掉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招生名额,且要军训一年。因为当时看到金融是一个热点方向,于是我就考取了中国金融学院(后并入对外经贸大学)。未进入北大,多少有点失落,所以总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因为中国金融学院当时是人民银行的行属院校,而且刘鸿儒老师原来也兼任中国金融学院的院长,所以我对五道口有些了解。虽然大学毕业时,我们的专业还是很吃香的,分配也相当不错的,但我依然从大三起就坚定了考研的想法——考五道口。

我们前面两年级都有上五道口的,就找他们取经,92级孙博校友给我不少指导和鼓励。我很认真刻苦地学习准备考研。93年中国金融学院考上五道口的8人中我们班就占了4人,相对于我们人数不多的毕业生来说考取比例还是较高的。

 

彭锡光:考试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黄陈:我记得考试前一天下午,我和另一位同学打一辆黄色“面的”到五道口,刚好差不多10公里没跳表,车费10块钱。三天的考试时间,在工字楼一层楼前排的招待所里住了三个晚上。那时候恰好刚下过雪,小院里一片洁白清静,工字楼虽然简陋,但是很整洁,晚上安静时能听到五道口过火车的声音以及时而传来的“火车就要开过来了,请在栏杆外等候……”的喇叭声。还记得遇到住隔壁的从东北来的孙同学。当时担心考试紧张睡不好觉,一起住的那个同学带了安眠药,分给了我一片。我当晚睡的挺好,但第二天考数学,觉得脑子反应有点儿迟钝,看来不该吃安眠药。

 

彭锡光:来五道口上学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临近开学时,我们学校八个五道口录取学生想看看有没有可能让五道口派个车,把我们八个人的行李一块儿从金融学院拉过来。其实学校本没有义务这样做,但甘培根院长听说后,很重视,亲自交代让学校找了辆卡车,把我们八个人的行李一卡车运到五道口。我和朱迎(1993级硕士、2009级博士校友)两人坐在后面押运,在师弟师妹们羡慕的目光中驶出中国金融学院。校友们都特别敬爱甘老师,他特别为学生着想。

来到道口小院,感觉非常好。虽然小院简朴,但氛围特别好,学习、生活都很方便。学生素质高,人又不多,学校很为学生着想,老师和蔼可亲,十分温暖惬意。

我特别喜欢五道口这种氛围,因为学习、生活都在这个工字楼小院,紧凑方便,课余休息时大家经常到各个宿舍侃大山。同期在小院里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院校,交流很多不同的经历和故事,有不少同学工作过、有的成了家、有的还有孩子。大家交流起来真是海阔天空,各种知识、见闻、经验和思想互相碰撞,开阔了视野同时锻炼了思维。那两年多收获很大,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一种类似MBA案例式教学和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此外,师资都是著名学者、体制内领导和实践家,在教给我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很多实践经验。

 

彭锡光:对课程和老师您还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黄陈:五道口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系开放灵活。有很多课是由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业界翘楚来讲的,包括监管部门和各大金融机构的相关领导或负责人,以及一些院校和研究所的著名学者。这些课程和讲座在打开我们视野的同时,又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进一步了解实践的情况后,又倒逼我们对理论有更深的认识和兴趣。课余,同学们都常到图书馆翻阅大量书籍和报刊杂志,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以上这些相信是五道口学生能快速融入实际工作、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原因。

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和讲座之外,有时学生会、经济金融研究会也会举办讲座。记得我们当时邀请过樊纲老师等著名经济学家来开讲座。樊纲老师曾在美国留学,回国后写过一本书——《经济人生》,参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和原理来分析他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很有意思。此外,我们也会参加一些校外的活动:例如,当时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刚成立,我们也参加了成立初期的一些学术活动。

当然,相应地我们也会有一些困惑,因为接触到的信息多了之后,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金融是个大领域,具体又包括很多子领域,比如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要想都深入学习研究很难,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

 

彭锡光:当时,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后,五道口的课程有没有马上做跟进调整?

黄陈:前沿的、市场里的新鲜事物刚出现,就会在五道口得到关注,这一定是五道口的优势,。也许未必马上有相应系统性的课程,但是五道口一定会迅速地邀请位居一线的专家或负责人来讲最前沿的状况和问题。我记得有一个学期我们开了一门课,就叫资本市场专题。这个课程就当前资本市场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安排有关部门和机构的领导和专家来讲授。后来,学校还基于这些课程,出版了一套资本市场前沿课题的系列丛书,很受欢迎。

 

彭锡光:刚才聊的都是课程、学习方面的。那当时有什么样的课外生活呢?

黄陈:我们的业余生活还是挺丰富的。那时小院前后有两个篮球场,后面的场子较好,围上铁丝网,还有一个网球场。到了傍晚时分,小院里的运动气氛火热,打篮球的人多,当然时常也有些踢足球的会争夺后面那块场地。我是篮球积极分子,只要天气不差,都要去打球,在宿舍一换衣服,到球场都不到五十米,太方便了。那时有大澡堂子,男女分单双日叉开时间洗,打完球,轮男生洗澡的日子就痛快地洗个大热水澡,不是男生洗澡的日子,就到水房冲冲或擦擦。记得当时在张志平(1981级硕士校友)大师兄赞助下五道口成立了一个篮球队,计划和金融机构开展“篮球外交”,我们每个队员买了一身球服,还“像模像样”地训练了若干次。当时《中国证券报》上还报道了我们和证监会的一场比赛情况。。不过后来因为大家都忙,这个“外交”计划没有持续下去。每年春季时,学院会有热闹的趣味运动会,内容花样不少,如拔河、骑慢车、投篮、射门、踢毽等,大家都踊跃参与。

另外,那个年代校园里时兴跳交谊舞。原来五道口有一个七教,是个比较大的教室,在工字楼两横的东段中间。常常在周六(那时每周还只有一天休息)晚上,想跳舞的同学就拎个卡式录音机和一盏台灯,到七教把桌椅一搬,就可以办舞会了。有时到节假日,也可以到“小白楼”(现主楼东面小楼)三层的多功能厅(只有不到现在的多功能厅一半大)办舞会,这里条件好些。有时周末人少,我们也到“小白楼”的门厅里跳舞,这里不用搬开桌椅,很方便。

还有,周末大家也会去周边的清华北大等院校活动。我研二时就时常去清华图书馆自习,毕业前常去清华的露天泳池游泳。也还记得研二中秋傍晚,我背把吉它,一帮同学骑车去北大(那时北大进出都很自由),坐在大讲堂旁的草坪上唱歌,草坪上还有不少北大和校外的歌手。

 

彭锡光:对我们来说,不论是事业还是人生发展,导师都是我们的引路人。能否请您聊一聊跟导师之间最记忆犹新的事情。

黄陈:我的硕士导师是唐旭老师,博士导师是刘鸿儒老师和唐旭老师,唐老师具体指导的多一些。唐老师是我入学面试的老师,可以说他是我在五道口接触的第一个老师。那时,我在上海实习,接到面试通知就急忙坐一夜火车,而且没有到北京的票,先坐到天津后再乘大巴回北京,当天下午就赶到五道口参加面试。记得那时唐老师看着很年轻,圆圆的脸庞,很有学者范儿,话语亲切和蔼。于是我一点儿不紧张,发挥得不错。后来论文写作期间,唐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和他交流了多次,包括选题与找素材他都给予很多帮助。当时我硕士论文写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他亲自联系介绍我去工商银行找资料。他无微不至,还借我一个笔记本电脑让我录入论文。我也是在那时,学会了用五笔输入法快速打字。

更重要的是唐老师的治学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就是一种真诚、平和、乐观、积极的精神。他后来得了病,依然那么平和乐观、淡定地面对绝症。我们知道他的病情后都很担心,但是我每次看到他还是那么淡然,甚至有时候还是他安慰我们不用担心。他的人生态度对我们这些学生影响是长远的。此外,除了硕士和博士期间的指导,工作以后也常得到唐老师的指导和关心,他是我的人生导师。

 

彭锡光:能否请您聊聊刘鸿儒老师呢?

黄陈:刘鸿儒老师是五道口创始人,是五道口的灵魂人物,是我们心中的大神。学生们对他都非常崇拜。80年代的师兄师姐们跟他更近些,因为当时他常亲自来授课,90年代后,他也坚持来,但因执掌证监会后很忙,来得就没原来那么频繁。刘老师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境界都令我们高山仰止。他做了一辈子的学问做了一辈子官,无论学术水平还是为官的成就都令人望其项背。每次听他讲课或讲话,都能感受到他的深邃思考、他的实事求是、他的激情昂扬,都直抵人心、促人深思、令人受益非浅。他现在90高龄,依然思维敏捷,说话声如洪钟底气十足,还在思考国内外经济金融的前沿问题,太令我们敬佩了!有他这样的灵魂人物是五道口之幸,是我们学生之幸。刘老师是我们人生的贵人,也是我们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我有幸与师兄师姐们去过刘老师家里几次,感受到其乐融融的师生情以及刘老师的平易和教诲。刘老师的精力和记忆力超群, 2005年我从美国读书回来,年底参加五道口校友在上海举办的大聚会。去了几百个校友,晚宴时许多校友轮番向刘老师敬酒。轮到我走上近前,刘老师一下就叫出我的名字,并问:“黄陈,你从美国回来了?”我真的很惊讶于他记忆力这么好,刘老师有太多的学生,我只是学生中的一个晚辈,而且那时我也有几年没见刘老师了,他还能清楚记得我的名字和动态,真的很感动!刘老师对学生是多么关心!

 

彭锡光:您认为五道口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黄陈: 第一我觉得是五道口有刘鸿儒老师这样的灵魂人物以及一批来自学界业界的优秀师资。刘老师作为五道口的灵魂人物、领军人物,在学识、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等方面为五道口树起了一个高不可及的标杆。五道口聘请的学界和业界的优秀师资也确保了教学实践的前沿优势。

第二是五道口诞生的时空。时间方便,五道口是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初期成立的,伴随金融改革发展的大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运势。位置方面,五道口的地理位置虽然不起眼,校舍简陋,但在北大清华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包围圈中,拥有一个难得的学术环境。

第三是生源质量。五道口历年的招生规模保持在五六十人左右,规模不大。这个数量既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又方便于内部的沟通交流。五道口学生的团结互帮互助的氛围很浓厚。五道口生源比较分散、多元,来自很多不同的院校,应届生和工作后的考生都占有一定比例。而其他不少高校研究生招的主要是自己院校的本科学生。所以不少人报考五道口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无论你是全国各院校的优秀毕业学生,还是已经工作后想学金融的或者想改变现状的考生,都可以在五道口得到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在五道口这个多元的平台上,同年级或上下年级同学、应届和非应届生,都融合得很好,大家互相学习和影响,收益很多。

可以说五道口有今天的局面,是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