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诏, 2016级硕士校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
问:您博士毕业后就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职业规划?
张诏:这个决定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首先,我一直渴望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环境中工作,IMF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其次,我的研究领域偏向宏观金融,我希望通过实际参与政策制定,深入了解宏观金融领域的操作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此外,我也希望在国际组织的平台上,更广泛地了解国际金融状况,并结合我的研究兴趣,找到一个既能进行学术研究又能参与政策制定的职位。
问:您目前在IMF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张诏:这半年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欧洲部,负责瑞士的相关工作。我的职责包括与瑞士政府、财政部以及中央银行进行年度沟通和访问,深入了解他们的宏观经济金融状况,评估其稳定性,识别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方面的挑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完成相关的采访和调研后,我们会撰写一份年度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将全面概述瑞士宏观经济的整体情况,包括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对外贸易和财政等多个方面。报告中,我们会分析瑞士经济的优势所在,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我们目前所从事的核心工作。
问:您在加入IMF工作后,发现实际工作与您之前的想象有哪些异同?
张诏:实际工作与我先前的想象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实时政策决策、政策制定和政策讨论中,分别从当事国以及国际社会的视角进行思考与总结。这些经历与我先前的预期是相符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之前可能认为政策制定者能够全知全能,对各种细节和大方向有着精确的把控。但实际工作中,我意识到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全球面临高通胀、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冲击,政策制定者同样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都难以完全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无法准确预测通货膨胀、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尽管我们拥有大量数据,但每个数据点都只是经济现象的一部分,且数据本身具有滞后性。面对如此多的数据,选择重点关注哪些数据也成了一个问题。此外,政策操作的效果也难以百分之百确定。例如,加息政策实施后,消费者和企业的反应,以及外国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态度,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问: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合作时,您觉得是否存在文化差异?
张诏:我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同点往往大于差异。比如,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大家都喜欢美食。而在风俗习惯、音乐喜好等方面,各国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中国的中西部到中亚、中东、东欧,你会发现大家在饮食习惯和音乐品味上存在一种连续性。当然,文化差异也是存在的。欧美人通常表现得更为放松、直率和自信,而东亚人则更倾向于内敛和谦虚。在国际多边组织如IMF工作,由于其总部设在美国,整个文化氛围可能更倾向于欧美风格。因此,我们需要适应这种环境,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作为一位中国经济学家在IMF工作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您认为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诏: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见证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国也曾经历过。因此,某种程度上,我们中国员工在接触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案例时,更容易产生共鸣,甚至可能比欧美同事更能理解当地居民和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就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角色而言,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的地位。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同样与众多发展中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基于此,中国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金平台和资本市场,帮助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发展中国家构建金融市场,或提供融资支持。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助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
问:对于有志于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的校友和同学,您认为他们最需要培养哪些技能或素质?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张诏:我认为,学校已经在积极地为大家提供信息和平台,帮助大家获得实习机会,这是非常关键的。除了学校的资源,国际组织也提供了许多对口的机会,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国际清算银行(BIS)、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也有许多与国际金融相关的职业机会。我的建议是,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支持,个人也应该主动投入时间去深入学习国际组织和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掌握金融分析工具、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培养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敏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积极参与实习和项目,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也是非常有益的。
问:您认为国际组织在招聘时会特别看重哪些素质?对于有志加入IMF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校友和同学,您有什么建议?
张诏:从我了解的IMF招聘流程来看,他们非常重视候选人的经济学素养和对不同经济政策的深入理解。五道口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此外,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是他们考察的重点。除了学术背景,国际组织也非常看重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人才,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市场稳定等全球性问题时。因此,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业界实践,都需要有勇气去尝试,积极投递简历,参与多轮面试,这些都是加入国际组织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