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招聘

校友专访

校友通讯

校友卡申请

2021级硕士校友陈柯夫:愿识乾坤大,愿怜草木青

发布时间:2024-02-19浏览量:

多年以前,我刚踏入清华,只觉得学校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耀。那时候的我大概无法理解,清华这两个字,回头望去时是眷恋,迈步走出时是责任。

几个月前,我参加校园马拉松,在灿烂的晨光里边跑边看着这个我待了六年之久的地方,知道再过几个月,我就要离开这个园子,开启新的征程。我在朋友圈里写道,“怕时间来不及,对所有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对这片校园和校园里的人们,都道一声珍重”。当我跑过一个个地点——那对我来说不仅是地点,而是一个个故事,一串串回忆。

教室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清华的期待,正是在对于课程的期待中开始的。

我不曾想过机械制图要用那么大的纸来画,每一点每一线都有其规章。在线段交错间,我逐渐能看到一个个零件被车铣刨磨而出,装配成经由三视图想象而成的机械,严密而精巧的造物。我不曾想过数学内能自成空间,在空间内重构加减乘除,构筑起新的体系。“从我的逻辑里你们可以得到任何东西”在当时只是一句被调侃的话,但我开始逐渐理解那种自洽感。我不曾想过在小学期中拆装需要两个人抬着的曲轴,在腔室内的燃烧冲击下居然能达到每分钟数千转,一些在纸上计算出来的推力和扭矩数据以这种方式直观展现在我面前。我也不曾想过国际经济金融的惊心动魄与波诡云谲竟与我们如此之近,国家竞争在宏观中观微观不断展开,硝烟弥漫。我开始逐渐认识这个世界的科学规律,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一教、三教、四教、六教、水利系馆、汽研所,经过一个个地点时,我似乎仍能听到老师的声音自耳边响起,让我再回到当初本科课堂上的时光,那是无忧无虑又如饥似渴的日子。

也想到在金融学院里,研究生两年的时光,在1号楼,在3-300,在4号楼,老师的声音响起又落,教室里的灯明了又暗,身边的人来了又走。我学到了什么呢?可能不止是知识或思维,还有老师们的诚恳和踏实,还有面对未来的勇气。

图书馆

图书馆是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分界点。我对图书馆最初的映像,其实来自于被裹挟——当身边的人都在图书馆自习时,不去图书馆便成了一种罪过,罪恶感以及担心掉队的恐慌感使我不得不经常出没于图书馆。

但入校日久,心境渐定,也开始逐渐理解图书馆于我的意义,那是一种独行与同行的巧妙交界。于学习中,我确有独行的部分,需要自己去思考、去沉淀;但亦有同行的乐趣,知道有人在跟我一样苦思冥想,本身就已是一种陪伴,更有同伴进行思维的沟通与碰撞,更使我欣喜。

各类考试前,我总和一两个同学在出图书馆的路上聊着,聊着对知识的认识、对题目的想法,互相查缺补漏。在晚上十点或十点半图书馆关门的时候,路上总不会缺少披星戴月的同学们。于月光下,自行车的前行,现在想起是一种平静、充实和笃定。

我尤其喜欢老馆、逸夫馆和金融馆。

老馆给我的感觉是厚重,历史沉淀的厚重。坐在老馆的窗边,偶尔累时抬起头,看大窗被收束的窗帘掩成梯形,阳光从窗户上部柔和地洒进来,我有时也会不由得感叹生逢安定盛世,想起1933年的曹禺,那“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想起《横空出世》里1959年苏联专家撤走时,那场透着压抑的雨夜舞会。

逸夫馆给我的感觉是本真,回归书本的本真。穿过绿萝垂下的走廊,二楼和三楼有几个夹层的小房间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于其中坐定时,背朝书架,面朝白墙,左右是透明的玻璃,透过玻璃能看到图书馆旁的绿草高树,看到西操的喧闹青春,但这一切都被玻璃隔开,于是小隔间内自成天地,人与外界亲近又疏离,于是心思沉入书中,放松且专注。

金融馆给我的感觉是亲切,朝夕相处的亲切。走进1号楼电梯,按下4层,电梯打开,总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小院很小,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就少了几分隔阂感,朝夕相见中大家渐渐熟悉。图书馆中像是极安静的朋友聚会,不需预约时间,也不需预设流程,偶尔会跟几个久未相逢的同学招手,也与熟悉的朋友点头示意,但更多的仍是低头,享受聚会的安静。

食堂

刚入校时,每天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去哪个食堂、吃些什么。本科新生培训时列在纸上的、老师特意提起的每个食堂好吃的东西,很快我们也便一个个都尝过了。在食堂的出入中,我逐渐发现,食堂不仅是美食的集散地,也是故事的集散地。

食堂里,能看到沉默吃着饭争分夺秒的独行者,当他们吃完拿着餐盘站起身时,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种轻快;能看到边吃饭边聊着课题的同组师兄弟,吃什么似乎已是其次,课题进展才是精神食粮;能看到大桌上某组织十来人围坐一起,边吃饭边开着会,聊着校园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能看到实验室同聚一堂,某个师兄师姐要毕业奔向远方,欢笑中带着不舍。

拔地而起的清芬,重新装修的紫荆,夜宵丰盛的桃李……还有不是食堂、也已经消失的小桥,都承载了不仅是关于美食,还有关于人的记忆。

我也逐渐发现,上述所有的故事,我都曾是其中一员。而后,我成了那个即将毕业的师兄。

操场

发现清华”又红又专“的底色似是从操场开始,“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和“无体育,不清华”的标语,让体育这两个字对我而言有了更多的意义。无论清晨还是夜晚,操场上总会有正在奔跑的人们,这让我觉得,操场是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和热血的地方。

不同的操场,是不同的记忆。紫操的晚上,是快与慢的融合体,那里有努力奔跑的人,并肩散步的人,牵手而行的人,也有围坐聚会的人。东操的晚上,是喧闹与宁静的交汇处,曲艺队的绕口令常在西北角响起,伴着比紫操少上很多的跑者,和柔软草地上躺着看星星的人。雕塑园那条阳光长跑的道路,也给日常锻炼的平静添了些许风景。

但跑着跑着,这段校园马拉松终究告一段落。从操场开始,也从操场结束,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它终究是改变了些什么,比如,我的成长。

没有一段成长是一蹴而就的,它总与耐心授业的教授、伴我同行的研工组老师和身边亲密的好友亲朋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时间里,成长由量变到质变。

我该如何去诉说我的感恩呢?我与校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与这片校园和校园里的人们,都挥手道一声珍重。

无尽的眷恋与不舍中,我在论文致谢的最后写道:愿识乾坤大,愿怜草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