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索到的结果约“2,405”个
杨青丽校友 廿年来,偶尔见, 师生缘,从何谈? 记忆深处同学眼光锐尖: 学生多仿老师! 暗指俺大长脸,不好看! 巧合传,谁乱点? 今再瞧,果不然, 样貌难变精神永远! 更可贵,繁华尽,朴素显。 独立担当,灼见非凡! 一任清风无私人间。 吾辈幸结高山清泉, 世事维艰师恩永念。 生逢盛世成于市场, 无愧秦师,务实真干。 传承出新
11月20日午后,我们前往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欣喜地期待着五道口1992级硕士、1999级博士孙国申师兄与我们分享他和吴念鲁老师之间的往事。来到总行大厅后,孙师兄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着我们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在屋内简约布置的环绕下,看着办公桌上堆满的书籍和文件,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孙师兄平时繁忙的工作场景。提到吴念鲁老师,孙师兄眼中写满了感恩与虔诚。时间仿佛回到了过去,在孙师兄的娓娓诉说里,我们
“你可以叫我唐旭老师,也欢迎你有机会到五道口继续深造。”这是唐旭老师曾对我讲过的一句话,我感念至深。自2005年读书毕业之后,我一直在《第一财经日报》做财经新闻工作,工作所负责的领域,即是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领域的报道,从工作的一开始,就有机会多次访问唐旭老师。唐旭老师生病之后,2009年我还在工作中见到他,2010年和唐旭老师通过电话,他依然是谆谆教导,温和而又坚韧。 记得2007年9
我国著名国际金融学家、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念鲁:不唯书,只唯实,理论联系实际
吴念鲁,1936年生于上海,籍贯重庆。著名国际金融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国外局(中国银行)从事国际金融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银行体改办主任、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行长、《国际金融研究》杂志主编,曾赴西德商业银行、瑞士圣加仑经济学院和瑞士银行进修。现任
左:唐旭在国庆首都高校研究生书画摄影巡回展上讲话 右:性情随和近人的唐旭,有着一份好人缘 一九九三年四月,我大四即将毕业,刚到上海工行做毕业实习,就接到五道口面试通知。带着兴奋而紧张的心情我连夜返回北京,直奔五道口。具体的面试问题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位面试官颇具学者气质,态度和善,丝毫没有考官自上而下的威严,我的紧张情绪消散了许多,发挥得不错。后来知道这位面试官就是唐老师。 从此,我的硕士
距离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这三年多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我还是常常回想起在他身边的十年来他对我的教诲、关怀和批评,回想起他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坚强、乐观和隐忍,点点滴滴,清晰如昨日。 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职工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 当先生病情已经很危重的时候,我到301医院的急救室看他,那时先生已经昏迷,不能言语行动了。先生的夫人李老师在他耳边说,“唐旭,晓捷来看你了。”我握住他因
呜呼,非道口,天下何处素朴当年辛勤育出唐旭之才;非唐旭,吾辈何人从简如此潜心治得有益之学! 真理可得,蜀道能攀。乐山贫娃,唐旭出川。身逢大潮,改革狂飙。探究西学,道口为桥。坐穿木凳要穷银行格物致知之理,阅尽书海不慕商海董事经理之金。为博士,治学尽融海国之论;为主任,育人常开鹅湖之门;为局长,从政多献盐铁之策;为教师,杏坛敢做执鞭之人。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呜呼,非道口
得知唐旭生病,大家都很吃惊,他那么温和,那么善良,生活习惯又好,不嗜烟酒,怎么会呢?唐旭走了,我们深深地惋惜,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本来可以为他所热爱的金融改革发展事业贡献更多的光和热……然而,这就是事实。 1986级学生。我们进校那一年,1983级的唐旭正好毕业留校,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没有架子,像大哥一样和蔼、宽厚。毕业之后,1995年,我回校看他,他已是研究生部主任,办公室的窗台上,一长
他熟悉五道口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热爱五道口的教师、职工、学生,为五道口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 2011年2月12日上午,我与老伴参加了唐旭的遗体告别会。他英年早逝突然离去,看着那安详的遗容和那充满灿烂笑容的遗像,我的心情十分沉痛,深深三鞠躬,愿他一路走好。出席告别会的有“一行三会”的领导,有他的同事、好友、学生等上千人,有的专门从外地赶来,只为最后见上一面。两年多前,唐旭得了
温和儒雅的唐旭以一种学术良知和坚韧的意志力,在商业大潮中守住了连一些著名高校都频频退却的防线,他因此获得了大家发自内心的尊敬。 得知唐旭生病是两年前,兄弟们很震惊,相约去看他,然而传来信息说,他需要静养;得知唐旭病重是半年以前,我出差去上海,用了半天时间,带着兄弟们的嘱托,在沪郊松江一个理疗院里看到他,人瘦削了一圈,病象很重。一个始终善良微笑着的唐旭,一个烟酒不沾生活健康的唐旭,竟然
联系我们
地址
电话
邮箱
邮编
传真
微信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丨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