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索到的结果约“2,405”个
穿戴朴素、学者风范 我对林老师的第一印象是他非常严肃、对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但相处久了,印象也有了一些变化,发现林老师非常亲近还很随和。 之前和裴勇师兄去过他家,我发现他家的装修很简朴,他的穿戴也十分的整齐朴素,戴着厚厚的眼镜,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做学问做得很深的人,浓浓的学者风范。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我第一次见他并不是在上五道口的时候,而是在考五道口的时候就与他结缘。当时
亲人眼中的唐旭: 他是妻子的唐先生,温文尔雅,相濡以沫,携手扶持相伴走过三十个春、夏、秋、冬;他是女儿的好父亲,亦师亦友,慈爱庄严,父女之缘二十二载,他将永远照亮女儿的成才之路! 左上:船工出身的唐旭,找到了当年的感觉 右上:一家人欢乐出游,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 左下:1985 年,唐旭、李文玲结婚一周年留影 右下:和病魔顽强抗争的唐旭,乐观坚强 一条汉子 在家里,我习惯叫你唐先生
刘鸿儒,1930年11月生,吉林榆树人;1947年9月参加革命,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教授。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常务副行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等职。1980年创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任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
先生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由于当时道口的规定,我们只有在写论文时才确定导师,因此,亲炙先生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但20多年过去,先生音容宛在,风范犹存,教诲铭心,不敢或忘。 择师篇 选择先生做导师不是我的初衷。虽然先生与甘培根主任合著的《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是我们当年国际金融专业的“红宝书”,但在同学们眼中,当时的林志琦老师与虞关涛老师均以水平高、要求严而令人生畏,当时的传说是先生不仅
甘老师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传奇,但折射出的人生信条却又十分朴实、恒久: 因为自爱,而严于律己、淡泊名利; 因为爱人,而宽以待人、珍惜情谊。 一、甘老师与祖国 甘老师对自己的家乡常怀赤子之心。还记得有一次听他讲“挑帽子”的故事:他小的时候,成都坡路又多又陡,有人就从上坡骑着车子下来,手里拿着一根竿子,沿途将在奋力爬坡的人的帽子一个一个挑起来,那边再有一个人接应,就这样一大堆帽子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81年成立的五道口,恰好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出生在不起眼的东升乡卫生院,却为金融界输送一批批优秀的金融人才,原因就在于五道口拥有着优秀的师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八大研究员,从北大、人大聘请的知名教授等,而虞关涛老师便是八大研究员之一。1月21日,我们拜访了虞关涛的学生王令芬校友,听她回忆恩师虞关涛先生
8月23日,五道口校友办来到了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拜访了甘培根老师的女儿甘育群女士,甘女士很热情的介绍了许多关于甘培根老师的经历和事迹,还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照片。根据她的回忆和追述,我整理了这篇短文以纪念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首位主任甘培根老师,作为新一代的五道口人,采访甘培根老师的家属和学生,翻阅和了解甘培根老师的生平事迹的同时,我的感触特别深刻,甘培根老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形象
研究生部开创初期,甘培根老师亲自在校门口迎接他的学生们 甘培根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七周年了。作为甘老师的学生,他的音容笑貌对我们来说仍然很生动,很真实。可以说,甘老师得到了五道口所有老师和学生的尊重和热爱。甘老师为五道口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不必赘述。这里,我们回忆有关甘老师的几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甘老师的风度与品格。 甘老师风度很儒雅,不经意间就能体现出来。他的腿不好
1984级校友程博明 与赵老师结缘道口 1984年,我考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师从赵海宽老师。他对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我的学业、学术、生活各方面都非常关心,潜移默化的鼓励和帮助让我铭记在心。 初入五道口,赵老师就带着我参加了1985年在长春举办的金融年会。会上,他将我和另外一名同学合作完成的论文推荐给了组委会,因此,我获得在年会上和与会者进行分享交流、提出政策建议的机会
殷教诲情,拳拳感恩心——1991级博士杜金富校友记和恩师赵海宽在一起的日子
11月12日下午两点半,记者一行有幸拜访了现任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杜金富,走进杜书记办公室,他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杜书记与我们分享了赵海宽老师对他在学业、学术以及工作生活上的栽培和关心,并对道口在校生提出了建议和指导,其间回忆自己求学时的经历,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充满斗志,大家全然忘记了时间。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赵海宽老师的殷殷教诲情和学生对老师
联系我们
地址
电话
邮箱
邮编
传真
微信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丨All Rights Reserved